莊周夢蝶與心性明覺

本文不論學派;不論門類;不論考究。紛擾所知,跨界思之,甚作“賈雨村言”。

莊周夢蝶與心性明覺

莊周夢蝶,為大家所熟知;這個故事出自《莊子·內篇》的第二篇《齊物論》。如果想徹底破解兩千多年前的莊子所作此故事的意圖,可以嘗試結合整篇文章來看。

文章開篇,莊子這位冥想大師,借南郭子綦之口,描述了靜坐冥想入定後感受到的景象。並展示了自己冥想的層級:能迴歸心性之初,能看到萬物本源。

莊周夢蝶與心性明覺

接下來的一段,講述了世人受外物所困,畫地為牢,逐漸不明實相,終生意識受制於眼耳鼻舌身意的表象,深陷在色聲香味觸法的輪迴裡,只能被動地承受著三災八難。

辯論大師莊子花了很長的篇幅,長篇大論,只為闡述一個觀點:我們需要內明,即內心明覺。他認為內明之後,就可以照見五蘊皆空,觀萬物不過是無二無別的實相。這種境界,莊子稱之為內明道心之境;

莊周夢蝶與心性明覺

如何達到這種境界呢?對於如何修心,莊子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論:“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翻譯一下,莊子這段話其實包含了兩個論點,其一做到行動而心不動;其二做到能知而不去知。這樣就做到了“包藏光亮而不露”。

莊周夢蝶與心性明覺

再接下來,故事大師莊子又講了兩個故事,為了論證修心之道沒有捷徑,也不可根據別人說的隻言片語去修行,那樣只會誤入歧途。那如何實際去做呢?莊子提出了具體的實踐指導:“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莊子提出的方法控制“起心動念”,當細微的念頭與本性建立的模型不一致時,要及時的審明辨知。做到這樣,即可以達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的境地。

莊周夢蝶與心性明覺

所以,莊子得出的結論是,實體與道體如“影子和影子的影子”的關係。


最後,幽默大師給出了“莊周夢蝶”的論斷。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有時莊子是莊子,道體是蝴蝶;有時道體是莊子,莊子是蝴蝶;莊子看道體是莊子,莊子看到道體是蝴蝶;蝴蝶看莊子是莊子,蝴蝶看莊子是蝴蝶。


【請勿抄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