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悲歌,母亲送给鲁迅的礼物——朱安,无性无爱孤独的一生!

1899年3月16日,早该“出口”的22岁剩女朱安终于等来了家道日趋败落的周家为长子周树人求亲的求帖,朱家满心欢喜地收下了求帖并回帖。按照当地民间的习俗,求帖后不久就应该是请庚,可是一直到两年后即1901年4月13日周家才请庚。两年的日子里,对于婚事的男主角鲁迅来说这门亲事始终是压在头上的一块大石头,让人压抑苦恼。而对于已经24岁的朱安来说,无疑也是一种苦恼和煎熬,她每天在忐忑不安中等待,却不知道会等来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事实上,这两年间,鲁迅确实一直试图说服母亲推掉这门亲事,可是周母觉得左邻右舍乡里乡亲都已经知道这门婚事,突然无缘由改口推掉,必将弄得满城风雨,对两家的声誉都不好,尤其对朱家姑娘来说更是打击和难堪,再无面目示人。

乱世悲歌,母亲送给鲁迅的礼物——朱安,无性无爱孤独的一生!

历经苦难的母亲对这桩婚事的执拗,即使是受新思想熏陶的鲁迅也无可奈何。这十年,母亲经受了太多的苦难,鲁迅十三岁那年受祖父贿科案的影响,父亲考场被扣,为了免受株连,母亲含泪把自己和二弟送到皇甫庄避难。十五岁那年,父亲口吐鲜血不止,母亲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伺候父亲,第二年父亲撒手人寰。十八岁那年,他从母亲手里接过八块大洋别母而去,不到一年,六岁的四弟突发肺炎不幸夭折,十年煎熬,十年孤寂和磨难,十年痛苦的岁月里,母亲一次次面对和最亲的人生离死别,凄楚的面容上一次次流淌着痛苦的泪水。想到这一切,鲁迅无力抗拒母亲的安排。而这一切的一切,朱安无从知晓,或许期间也有过困惑和疑虑,但是,除了在不安中等待,她也别无选择。

乱世悲歌,母亲送给鲁迅的礼物——朱安,无性无爱孤独的一生!

1902年春,鲁迅默默接受了母亲送给的礼物,接受了订婚。不久,便带着沉重的旧式婚姻的包袱,奔向了大海的彼岸,开始了他别求新声于异邦的留学生涯。此时的朱安,于忐忑中终于迎来了一丝踏实,如所有待嫁的女子一样期待着自己不久后的婚姻。她不知道的是,她憧憬的婚姻如一艘开往未知海域的船,刚启航便遭遇了惊涛骇浪,她将要嫁的这个男人在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下,对这桩包办的婚姻充满了抗拒和厌恶,一想到将要和她这个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凑合到一起没有感情地白头到老,就感觉一种难以言喻的痛苦。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两个世界里的人,永远都无法有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当鲁迅提出要朱安放开小脚上学堂读书的要求时,受千年封建思想奴役的朱安理所当然地认为女人放脚是不成体统,女子无才便是德,读书识字更不是女人的事。朱安所坚持的恰恰是鲁迅深恶痛绝的,从一开始,他们就站在一条平行线上背道而驰,永远不会有交点。朱安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永远也不能成为鲁迅喜欢的样子,她满心期待的婚姻不过是鲁迅迫不及待想要逃离的命运。

乱世悲歌,母亲送给鲁迅的礼物——朱安,无性无爱孤独的一生!

时间就这样流逝,没有尘埃落定,只有风起云涌。1904年,这一年朱安已经27岁,在那样的年代里,27岁仍然待字闺中的老姑娘也算是奇葩一朵了。这一年,鲁迅接到母亲催婚的信,他以学业紧张无法回国为由继续以拖延的方式来逃避。我们无法想象这一天天的等待里朱安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她要承受多少来自世俗的嘲讽和冷语,可是她别无选择,她命运的咽喉从来就不曾捏在自己的手里,只能像提线木偶般的任人操弄,被动地被生活推着向前走。

乱世悲歌,母亲送给鲁迅的礼物——朱安,无性无爱孤独的一生!

1906年,鲁迅接到母病的信后启程回国,却不知这是母亲诈病催婚。这一次,鲁迅再没有后退和逃避的余地,只得接受不被自己主宰的命运,忍着无法言说的极大痛苦,违心地接受母亲强塞的礼物,承受着这份遗产。这一年的七月六日,两人按照当地的旧式婚姻习俗完婚。一次次地拖延逃避,鲁迅终于还是无可逃避地成为一场母亲和世俗共同导演的以喜剧形式呈现的人间悲剧中的主角。而此时的朱安已是一个30岁的成熟女人,她终于迎来了等待八年的婚姻,她所设想的是于安安稳稳的婚姻里按照她所理解的婚姻关系和世俗的标准做一个平常的主妇,扮演好她份内的角色,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迈进婚姻的这扇大门,等待她的将会是无性无爱的孤独一生。

乱世悲歌,母亲送给鲁迅的礼物——朱安,无性无爱孤独的一生!

我们从鲁迅的文字里,从当时他身边人的回忆里可以窥见这桩婚姻带给他的痛苦,据鲁迅家的下人说,新婚第二天一早起来,看到鲁迅的脸上有一块眼泪流在蓝印花被面上而染上的鲜明的青色。这是痛苦的泪,是无声的抗拒。但是没有人知道朱安八年漫长的等待后,在本该是鱼水之欢的新婚之夜面对这样一个痛苦得以泪洗面的新郎时是怎样的心情,局促不安措手无策还是默然垂泪?这一夜对她来说又是一种怎样的煎熬,这一刻,她感受到的并不是终于觅得归宿后的踏实和喜悦,而是一片茫茫然。

鲁迅被迫如母亲所愿和朱安完婚,于身不由己中坚持着自己唯一的自由,忠诚于自己的内心,坚守自己的爱情理想和信仰,始终护卫着作为新时代新思想的觉醒者和捍卫者的原则,外界有多纷扰,内心就有多坚定。他的不甘和不愿不仅刻在心里写在脸上更体现在他的行动上,新婚当天,鲁迅面对亲友的祝贺时,鲁迅以“这是母亲娶媳妇”来作答,婚后第二天,鲁迅便搬到了母亲的房间,也没有按照当地的习俗和朱安去拜祠堂,鲁迅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抗拒和发泄不满。面对这样尴尬和难堪的局面,朱安却无法勉强,她只能默默地接受。如果说朱安婚前对婚姻有过热切的期待,那么鲁迅的态度无疑是一盆凉水让她来了个透心凉,我们无法体会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境转换里的悲喜,也不知道她因此要面对多少明里暗里的嘲笑和冷语,要承受多少世俗的压力。我们知道的是婚后第四天,即1906年7月30日,鲁迅忍受着“无爱,无所可爱”的婚姻带给他的痛苦和绝望,再度登轮渡海而去,去寻找和探索民主科学、富国强民之路,去走上一条成为我们后来所知道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的路上,这一去就是三年,三年间和朱安之间从未有过一封信。

乱世悲歌,母亲送给鲁迅的礼物——朱安,无性无爱孤独的一生!

1909年8月,鲁迅从日本回国,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教。空间距离的拉近并没能增进两人的情感,拉近两人的心灵距离。一个有信仰有智慧的鲁迅渴望的是与另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灵魂共鸣和碰撞。而朱安却仅仅是个旧式女子,她所追求的是一个世俗的归宿,他们两个人从思想意识到兴趣爱好、文化素质都没有任何的共通点,他们始终是两个世界的人。鲁迅追求的世界是朱安无法理解无法企及的,朱安所固守的世界是鲁迅厌恶痛恨的,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鲁迅从未和朱安有过交谈,彼此不过是连同床异梦都算不上的挂名夫妻。鲁迅曾在和友人谈及朱安时沉痛地说:“她不是我的太太,是我母亲的太太。这是一件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供养起来,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寄住在他们家的俞芳曾问朱安为什么不要个孩子,朱安无比沮丧地说:“大先生连话都不肯跟我说,我又怎么可能会有孩子呢”?对于朱安来说,任何命运的安排都是注定,接受注定的命运是她近乎麻木的本能。或许她也曾不止一次地安慰自己:千百年来大多数的女性都是这样的命运,冷的心慢慢去暖,慢慢去捂,冰块也会有融化的一天。朱安不知道的是,浅薄如她,无论她如何以自己认定的方式坚持去付出去努力,都将无能为力,都无法走近这个近在咫尺的男人,无法走进那颗她读不懂的灵魂。他们站在两根平行线的两端,永远都不会有交集。如果她早知道是这样的结局,会不会有勇气去抗争,或是去顺应时代的潮流接受新的思想勇敢地改变自己,去获得人格的自由和解放?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她真有这样的意识和觉悟,或许还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鲁迅刮目相看一次,换得他些许的欣赏和认同,甚至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朱安只是个旧式女子,她的思想认知里,婚姻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归宿,依附于婚姻和男人是女人必然的生存路径,对生活对情感远没有上升到思想的共鸣和精神的追求。

乱世悲歌,母亲送给鲁迅的礼物——朱安,无性无爱孤独的一生!

这种无性无爱的婚姻对鲁迅来说是种不幸和痛苦,对朱安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折磨和煎熬,她也是个正常的女人,有情感有需求有欲望,或许,她也曾鼓起勇气想要牵住鲁迅的衣袖,想要留住那个一次次对他视而不见的身影,她也曾想要诉说自己的不解和委屈。可是,她始终是卑微的沉默的,卑微地不敢抬眼正视鲁迅的眼睛,沉默地把封建思想奴役下女人的痛苦当成一种本份和矜持。她隐忍却无奈,一个个不眠的夜里任由泪湿枕巾,一次次在门口看着鲁迅渐行渐远的身影深深叹息。这场无爱的婚姻里,孤单、寂寞、压抑的不仅仅是鲁迅,朱安亦是如此。这个给了她妻子名分的男人却给不了她任何的温度和温情,她甚至说不清自己对他的感情,崇拜是有的,可是这种崇拜不是因为对鲁迅的理解和懂得,不是因为激情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而是基于一种对自己所依附的男人本能而盲目的崇拜,一种对于她无法企及的陌生,可这种崇拜却并不是鲁迅所希望所欣赏的。爱恋吗?这样的词汇对她而言太大胆太直白了,更何况她对婚姻的追求不过是求得一个世俗的归宿,精神的追求对她来说太遥远了,而这也正是她和鲁迅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

乱世悲歌,母亲送给鲁迅的礼物——朱安,无性无爱孤独的一生!

鲁迅深陷在封建婚姻的囚笼里,但是痛苦的婚姻却并未浇灭他青春的烈火,他把这种生命中熊熊燃烧的激情深深地压抑在心灵的最底层。他的“血液仍然干净,声音究竟醒而且真”,他因为自己的痛苦而对封建伦理和道德对人的迫害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知,正是这种深刻而清醒的认知,让他在承受痛苦的时侯从来不曾把这种痛苦归罪于朱安,而是对于朱安这样的女性的命运充满了悲悯。在他看来,朱安也是个被时代和命运挟裹的可怜人,“本来也没有罪,只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而他自己,虽然用自己的痛苦来唤起被束缚于封建包办婚姻而没有勇气摆脱的青年男女的觉醒,却也只能被旧习俗拉来陪着做一世的牺牲而无法解脱和救赎,默默地吞下这枚母亲以爱的名义赠予的苦果。

事实上,虽然鲁迅对朱安没有任何的欣赏和爱慕,却还是以极大的善良给了她尊重和怜悯,他始终坚守自己唯一的自由,不爱,无性,这是鲁迅的无情也是他的有情,体现的是他思想的高贵和纯洁。他无法以无爱之心去行性之欲,去犯当时社会里那些把女性当作玩偶和欲望宣泄对象的老的少的男性对女性犯的罪。可是在朱安看来,她倒是愿意鲁迅能用那些世俗男人对女人的态度来对待她,像所有的世俗夫妻一样做夫妻之事行夫妻之责,相守到老。可是她面对的不是普通的世俗男子,而是那个新思想新时代的先锋——鲁迅。所以,终其一生,她这个最朴素的愿望也没有实现,不得不说这是她的悲哀。

乱世悲歌,母亲送给鲁迅的礼物——朱安,无性无爱孤独的一生!

现在很多人就鲁迅对朱安的态度感到不解甚至批判,就如一句歌词里唱的:不爱我,放了我。既然鲁迅对朱安没有丝毫的爱,何不放她自由?在当时的时代背景里,这样的自由相对于一份有名无实的婚姻,才是对朱安更致命的伤害。鲁迅对那个时代里受封建思想道德禁锢的女子的命运有深刻的剖析和反省, 他在《娜拉出走之后》的演讲中对娜拉出走后的命运做了明确的解析,如娜拉那样对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女性,在那个时代里离开家庭后命运的结局也无非是两个——回归或是堕落。一个如朱安这样被封建思想禁锢的女性被婚姻和男人抛弃后,失去了名义上的婚姻最后的庇护,没有独立生存能力,没有被接纳的可容身之地,等待她的又会是怎样的命运?乱世下,一份衣食无忧安稳的生活已是奢侈,而依附于婚姻和男人几乎是朱安这样的女性生存的本能。这是鲁迅的无情也是鲁迅的有情,鲁迅对朱安的无情是他对自己仅有的一点有情,鲁迅的有情体现在他把对旧社会女性的同情和怜悯辐射到朱安身上,而这也成为朱安在婚姻里仅有的一点安慰。正是因了这样的怜悯和同情,即使鲁迅在清醒的痛苦里陪着做一世的牺牲,却仍然给予了朱安他能给予的人格上的尊重和生活上的关照和庇护,甚至对于朱安娘家的人也是关照有加,这是鲁迅高尚人格的体现,也是朱安的庆幸。

乱世悲歌,母亲送给鲁迅的礼物——朱安,无性无爱孤独的一生!

虽然一直过的是有名无实的夫妻生活,但是朱安对这段婚姻仍然抱有幻想,她也试图作出努力来拉近和鲁迅的距离。在鲁迅生病的时候,她尽心伺候,观察鲁迅的饮食喜好,变着法做鲁迅喜欢的东西。她用心打理家务琐事,妥善照顾周老太太。可是她所有的努力都换不来她想要的结果,甚至有时一些自作聪明的举动还会适得其反,更增加鲁迅无可奈何的烦恼和反感。如某次鲁迅偶尔谈及一种日本菜好吃,朱安为了奉承讨欢心,也附和说:是的,这种菜我也吃过,的确很好吃。可是这种菜只有日本才有,朱安见都没见过。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一个浅薄无知的女人因为自己的自以为是而闹的笑话,可是这笑话的背后何尝不是一个可怜的女人那颗卑微的心。

有梦可做的人都是幸福的,可是,活在一个永远都不会实现的梦里而不自知也是悲哀的。我们无法也不忍去苛责朱安的守旧和落伍,因为这毕竟是那个时代里大多数女性的选择和命运。只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所有的路径和命运都已经被刻画好,无法改变。朱安曾怀着希望对寄住在他们家的俞芳说: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这种幻想是她一天天坚持的希望和动力,有时感情里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二十年的坚持,朱安的精诚却还是没能化开鲁迅这块金石。这也恰恰说明一个女人面对一个不爱你的人,一厢情愿的付出终究无法去感动,无法换来自己想要的感情,所有的执着充其量不过是自己在一场独角里的自我沉迷和陶醉,而这戏终究会有落幕的时候。

乱世悲歌,母亲送给鲁迅的礼物——朱安,无性无爱孤独的一生!

让朱安从这场独角戏里醒过来的是从羽太信子口中得知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已经同居的消息,当得知消息的瞬间,她如同熄灭的火焰般寂然虚脱无力,她再也没有幻想的理由,所有支撑她的信念顷刻崩塌。她无比沮丧伤感地和俞芳说: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我现在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再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无用。在鲁迅的光芒下,世人常常觉得朱安是没有思想不懂得爱的,看到的也是她的平凡和卑微,可是却忽略了她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她也有属于她的思想,属于她的爱与哀愁,她同样渴望爱人也渴望被爱,即便她的爱与被爱只停留在没有升华为思想的交融和精神的共鸣的世俗的男欢女爱。但是作为这场以喜剧形式出现的悲剧里的主角之一,她也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她绝望的悲泣是那样的凄凉,凄凉得带着一丝悲壮,如飞蛾扑火般,明知道将是烈焰焚身却义无反顾。如果她面对的人不是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血液干净,声音醒而真的”的鲁迅,或许她也会如普通的妇人般和一个普通的男子一起在乱世里努力经营一分平实的生活。可是这个男人是独一无二的鲁迅,这样无情又有情的鲁迅,是朱安的幸运也是她的不幸。还好,如她对鲁迅的信任和了解,就算不爱,就算只是母亲送的礼物,鲁迅还是供养了她一生,即便是鲁迅去世后,许广平也依然尽力照顾着她的生计。朱安用被旧习俗旧道德绑架的婚姻换来了乱世中的一世安稳,这安稳背后是她无性无爱的一生。

乱世悲歌,母亲送给鲁迅的礼物——朱安,无性无爱孤独的一生!

百年前那个新旧观念冲突交替的时代里,鲁迅对自己心中的爱情理想和对自己信仰与人格的坚守无疑是一股清流,他在泥塘般的现实里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之光,更让我们不忍把他后来和许广平的结合苛责为对婚姻的背叛。因为在他心里从未认可这桩婚姻,他和朱安一样都是被命运挟裹的可怜人。不同的是,鲁迅终于遇到了心中所爱,勇敢挣脱了这无爱的婚姻枷锁,释放出渴望自由和爱情的灵魂。而朱安呢,只是乱世中无法独立生存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人生的幸福必须要依附于婚姻和男人的弱女子,她把自己的青春、渴望和爱情都埋在了这段有名无实的婚姻里。1947年6月19日,在鲁迅逝世后的第十一年,朱安终于走完了她无性无爱的人生之路,在孤独中默默离世,也并没有实现她生是周家人死是周家鬼和鲁迅合葬的愿望。

朱安的痛苦和悲哀是那个时代里女性悲剧命运的缩影,她的爱情是枯萎的,生命是苦寂的,不能独立于世的朱安始终无法于暗夜里为自己撕开一方天空,透出一丝光亮。庆幸的是,如鲁迅所愿,今天的我们能自由地享受“人类间应有的爱情,在宽阔光明的地方,幸福地度日,合理的做人”。可即便是百年后的今天,朱安的悲剧命运仍然能让我们深刻地警醒:一个女人若没有独立的思想就不会有独立的人格和灵魂。只有拥有独立的生存能力才能主宰自己命运、追求自由的爱情,才能自由地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不需要依附,不需要纠缠,自己做自己幸福的主宰,自己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乱世悲歌,母亲送给鲁迅的礼物——朱安,无性无爱孤独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