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不要滥用多媒体,部编语文教材“专治”孩子不读书

教育部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再次谈及中小学语文教学时,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不要滥用多媒体,低年级或许可以用一点,越往高年级走越要减少。

日前,在《温儒敏谈读书》新书首发座谈会上,温儒敏就当前社会关注的语文教材和中小学生阅读等热点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回应和阐述。(图源:网络)

温儒敏:不要滥用多媒体,部编语文教材“专治”孩子不读书

《温儒敏谈读书》中收录的40多篇文章,是其对语文基础教育十多年来关注到的话题及观点辑录。

书中从多个角度阐述了语文教育教学中那些朴素的道理,尤其围绕当下中小学生语文学习与课外阅读等热点问题谈了许多观点。

笔者注意到,在谈论到其中一篇题为《部编本语文教材“专治”不读书》的文章时,对于阅读教学“1+X”的模式,温儒敏认为,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如果学生不拓展阅读的话,语文素质就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

温儒敏:不要滥用多媒体,部编语文教材“专治”孩子不读书


​“1+X”所揭示的道理并不复杂,老师讲完一篇课文之后,再推荐其他与这篇课文相关的泛读或拓展阅读的篇目,学生一时半会儿读不懂也没关系,随着年龄增长很多道理他们是慢慢能懂的。

温儒敏进一步指出,以往那种靠精读、精讲,以写作为单一目标的教学习惯需要改变。

而关于中小学生的写作问题,温儒敏教授在之前有过多次明确的阐述,很多学生所认为的“怕写作文”,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真的不喜欢写作,而通常是由于那些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命题给束缚了。

温儒敏:不要滥用多媒体,部编语文教材“专治”孩子不读书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作文能力的锻炼不能说不够重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在给学生讲作文的时候又太过于偏重文章结构、文章字词句,过于强调“漂亮”的一面,却忽视了写作的真正目的。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训练思维的过程,在之前的多次谈话中,温儒敏举过一些具体的例子,他谈到在以前他给学生出的作文题中,写“一棵树”、写“一个人”这一类作文题时,老师引导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们观察、审美和表达的能力。

这其中重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

温儒敏:不要滥用多媒体,部编语文教材“专治”孩子不读书


对于部编本语文教材提倡的阅读训练体系,在对学生阅读内容的划分和选择上,温儒敏所阐述的道理也如之前一样朴素深刻。

面对海量的书籍品类,哪些书需要精度,哪些可以泛读或自由阅读?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在选择时,或在老师指导下把所阅读的书籍或文章同语文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这不但是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语文整体水平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

“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书”的阅读状态是最好的阅读状态,语文的阅读要达到这种状态并不容易,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深入思考,不断总结。

温儒敏:不要滥用多媒体,部编语文教材“专治”孩子不读书


此外,笔者特别注意到在本次座谈会中温儒敏明确指出的一个观点:语文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这也是当下教育中一个普遍受到关注的话题。

温儒敏认为,对多媒体的使用,利用好多媒体可以活跃低年级的学生课堂,这没问题,但越往高年级,就越要减少。

多媒体所展示的画面,音响,文字,如果太多,目迷五色,挤压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思考,也干扰了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和想象,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的目标也被“放逐”了。

对于中小学语文课堂与多媒体的结合运用,各方争论已经很久了,优势的一面的确表现明显,但就其对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造成的消极和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温儒敏:不要滥用多媒体,部编语文教材“专治”孩子不读书


​温儒敏所谈到的目迷五色、对深度思维的干扰效应,其中利弊关系不言自明,但在整个社会整个时代数字化急骤流行的背景下,对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笔者认为这也不单纯是一个数量增加或减少的问题,单靠学校或老师某一单方面的引导,也必然会显得力不从心,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还需要各界的协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