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回嘉州:樂山曾經出人意料的驚豔(4)

(4)樂山曾經是全國的造船中心

樂山市市區有條南安路,還有一條龍游路,這兩條路都是用樂山在古代用過的名字來命名的。

據《元和志》卷31記載,(龍游縣)“以隋將伐陳,理舟艦於此,有龍見江水,引軍而前,故名縣。”

這段文字記錄的事情,發生在現在的樂山。“以隋將伐陳”,說的是隋朝將軍帶軍隊準備要去攻打陳國(今南京)。“理舟艦於此”的意思是,在這裡打造軍艦船隻。這短短五個字,很容易被一帶而過,因為太平常太過普通。可是,就是這五個字,證實了樂山曾經是全國的造船中心的基本事實。“理”其本意為物質本身的紋路、層次,客觀事物本身的次序;也有“事物的規律,是非得失的標準”等含義。按此意思理解,這個準備打理艦船是有規劃、有次序的大行動,而非動用艦船的簡單行為。

選擇樂山作為造船基地,從樂山的條件來分析,這樣的選擇是非常科學的。

從交通條件來看,樂山樂上達成都,下水走重慶。樂山交通便利,一方面是三江匯流的風水寶地,另一方面是通江達海的主要通道。陳國就在現在的江蘇南京一帶,艦船從樂山出發,可以順風順水直達南京。

從經濟和技術方面來看,樂山自古以來都是鹽鐵產地,是著名的富庶之地。鐵在當時,是製造兵器、打造船隻必不可少的。而打造兵器,樂山在三國鼎立的時候,就是兵器製造中心,有足足十萬人在從事這個技術工作。因此,在樂山打造艦船,有充足的經濟基礎和物資條件。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自然和人文條件,這樣的經濟和技術積累,肯定也為後來修建樂山大佛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樂山大佛在當年建造時,其難度絕不亞於我們現在造航空母艦和殲20的難度。它是一定經濟和科技進步的結晶,是社會人文積累的一種標誌,更是一種政策或政府行為的結果。而絕不是海通和尚一個人拍拍腦袋,走家串戶靠化緣就能建造完成的。

現在,我們回到當年隋軍攻打陳國的過程裡來。

公元589年,隋朝將大舉攻打陳國。這陳國乃是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國,定國號為陳,建都城於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因奉命統領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於歷陽(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縣一帶地方)集中。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大列旗幟,遍支警帳,張揚聲勢,以迷惑陳國。果真陳國難辨虛實,起初以為大軍將至,盡發國中士卒兵馬,準備迎敵面戰。可是不久,又發現是隋軍守備人馬調防,並非出擊,陳便撤回集結的迎戰部隊。如此五次三番,隋軍調防頻繁,蛛絲馬跡一點不露,陳國竟然也司空見慣,戒備鬆懈。直到隋將賀若弼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居然未有覺察。隋軍如同天兵壓頂,令陳兵猝不及防,遂一舉拔取陳國的南徐州(今天的講蘇省鎮江市一帶)。

從這樣的戰爭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是國家行為,是隋軍大舉進攻陳國的大仗硬仗。隋軍的準備是非常充分的,包括了艦船和兵器準備,也包括了謀劃策略的準備,所以才能取得巨大勝利。而其中的艦船和兵器,就是在樂山打造的。所以,如此大規模的、有計劃有目的的建造行為,絕不是一般的修船補船,也不是建者造過河小船的行為,是真真正正的一個造船中心。

《元和志》裡後面的文字,“有龍見江水,引軍而前,故名縣。”講述的是樂山之所以叫“龍游縣”的來歷。意思是,隋軍到樂山準備艦船時,有龍出現在江裡,引著隋軍前往。隋朝覺得這是吉祥的象徵,就把當時叫“青衣縣”的樂山改名為龍游縣。至於當時有沒有真龍現身,我們不知道,但是,可以看出隋朝朝廷也是很重視這件“理舟艦”之事的,編這樣的故事,目的就是在鼓勵人心,說這個是合天意符民情的大好事。歷史上,用這樣的編的故事來鼓惑人心的事,早已屢試不爽,就連農民起義軍陳勝與吳廣都知道,要魚腹裡藏“大楚興,陳勝王”呢。何況是隋朝的國家行為,編個故事,再改個縣名,表達朝廷非常重視這個“理舟艦”的造船中心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