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回嘉州:樂山曾經出人意料的驚豔

(2)樂山曾經是冶煉和兵器製造中心

我們細讀諸葛亮的《出師表》,有兩句是寫到樂山的,雖然沒有直接提到樂山的名字,但是,從字裡行間來看,寫的就是樂山。

第一句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諸葛亮的《出師表》寫於公元227年,為就是他完成南方平定,作好北征準備的時候寫的。樂山在這一時期的名字就叫南安,名字來源於“樂山安定了,南方就安定了”這樣的公論。

據史料記載,樂山曾是古蜀國開明部落故都。戰國秦武王二年(前309年),秦武王派兵南下,滅掉開明氏原管轄地區統治,秦國在今樂山市市中區建立南安縣,"治青衣、江會"即今青衣江與岷江交匯處,屬蜀郡,並從陝西涇水地區遷來大量人口到青衣江流域定居。

諸葛亮用了兩年的時間南征,有了七擒孟獲,射箭定邊界等精彩故事,他不完全是用武力進行征剿,他還採用懷柔政策,以收心為上,比如七擒孟獲就是最典型的一例。所以,諸葛亮很快平定了南方。與此同時,他還幫助他走過的少數民族地區的百姓,除了安排隨軍醫生提供免費診療外,分發餘糧,整治房舍。他發現這些地方的人都沒有田地可種,也沒有什麼活可做,於是,他大量招募僚人,集中到犍為鐵山一帶冶煉和打造兵器。當時打造兵器的具體地點,就是現在的犍為縣金石井鄉。

當時,南安縣的地盤很大,相當於今天的一個樂山市,橫跨今樂山除了井研縣(屬於犍為郡武陽縣)之外的地盤、自貢市西部、眉山市南部、宜賓市北部一帶。其東部包括自貢市的貢井區、榮縣,以及犍為縣的東部、五通橋區的東部。就是在今榮縣到樂山,再延伸到雅縣名山,及今眉山市的彭山縣一帶,都是冶煉和打造兵器的場所。犍為的鐵山下,一時間匯聚了數以萬計的僚人,鐵爐火紅,打鐵聲叮叮噹噹,儼然一個大型兵工廠。可見,當時樂山的冶煉規模和技術已達到相當先進的水平。其規模和製造數量,在全國都是最大的,基本上,就是冶煉和兵器製造中心。

大家都知道,三國時期,打仗最厲害的常山趙子龍,很少出現在戰爭前線,為什麼呢?因為還有更重要的任務需要他完成,這就是鎮守犍為郡。而犍為郡有諸葛亮的兵工廠。這個兵工廠在日夜加班,為蜀國大業打造兵器。

由於這樣的準備和安排,諸葛亮《出師表》裡,這才能明確的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據史料記載,魏晉南北朝,東晉末年,析南安設置冶官縣。這個冶官縣的縣治所在,就是現在的犍為縣金石井鄉。設置冶官縣的目的,就是重點對迅速發展起來的冶鐵業實行管理。這一時期,原來居住在廣西、貴州、雲南一帶的十多萬僚人進入四川,樂山犍為鐵山以及三江流域聚居了大批僚人。

這十多萬人在當時是什麼規模?秦末漢初,由於長期戰亂人口銳減,西漢建立時人口僅剩1300萬 。後來經過休養生息,至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國人口約有3600萬。漢初,全國總人口才一千多萬,而在南安一地,單單冶煉和打造兵器的僚人就有十多萬。這樣的規模,當時全國罕見。

這些僚人沒有固定居所,也不能占人田地,只能依山靠水鑿崖壁為洞,用以居住。他們的居所依山靠水的原因,一方面是生活方便,另一方面是靠山好取木材化碳,用以冶煉。這些僚人的居所多數都保留下來了,就是我們今天依然能看得到的“蠻洞子”。只要走出當年冶煉範圍,就看不到這樣的“蠻洞子”了。

“蠻洞子”也就是我們現在通常說的“漢墓”,其實,稱之為“漢墓”是有偏頗的。因為,這樣的洞子,首先是居住所用。瞭解彝族原來居住情況的人都知道,彝族以前居家,雖然有房子,他們卻是沒有床的。家裡的生活區間,進門後一分為二,一邊是養家畜的,同時兼當廁所,另外一邊是起居所,三個石頭架個火塘解決吃的,睡就把察爾瓦一裹,在火塘邊靠牆就睡了。床是沒有的,就算是新婚也沒有洞房之說的,新婚之夜也是沒有床的,鋪些乾草,或者加一床草蓆,僅此而已。就是這樣的生活起居習慣,決定了“蠻洞子”的基本功能,就是生活起居。

據彝族歷史記錄,彝族人最先都是實行火葬,這樣的火葬習俗大約也是這一時期形成的。因為他們客居他鄉,人死後無地可歸葬,只能火化後存於洞子裡,等歸鄉時再帶走。彝族火葬的習俗一直沿用,是清朝的鄂爾泰強制改變成土葬的。

到南安冶煉和打造兵器的僚人,後來一直留下來繼續進行冶煉,他們在南安居住生活延續了二百多年。

諸葛亮《出師表》有關樂山的第二句話是,“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這個“瀘水”,有很多人認為是金沙江,而百度的解釋卻是“諸葛亮當年渡瀘,就是金沙江”。這樣的解釋是自證方圓,是明顯的錯誤。其實,“瀘”就是大渡河,“不毛”指不長莊稼的地方,而峨邊的山高水險,不種植莊稼,正好符合文章中寫的這樣的情況。由於這個內容與主題沒太大關係,我們不做延伸探討,就按下不表了。

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工業不受重視,沒有多少成形的工業,只有一些相對簡單一點的手工業作坊,如冶煉、煮鹽等。而鹽鐵,一個是關係生活的必需品,一個是關乎戰爭的必須品,這是國家的經濟和安全的命脈,於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西漢的《鹽鐵論》,就是專門記錄朝廷討論探討“鹽鐵”是否官營和管理體制的名著。從《鹽鐵論》就能看出鹽鐵的重要性,也能證明作為冶煉和鹽主產區的南安,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諸葛亮大量招募僚人,傾力投入,重點打造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了。那麼,冶煉和兵器製造中心,也就這樣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相當的規模。十萬僚人參與的規模,這在當時的魏蜀吳三國鼎立時,包括以後幾百年裡,這個冶煉和兵器製造中心都是首屈一指的。

(下期更驚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