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经史合参——计篇之五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孙子兵法》经史合参——计篇之五

由于计篇是战略策划的性质,这里讲的法就不只是军事层面的制度,而是涵盖国家的一切。

这个点涉及面很大,不可能细说,只能论述重点问题。

现在关于春秋战国的影视剧很多,大家估计也很熟悉这个词了——变法。春秋战国残酷的环境使各国都认识到制度的重票性,无论军队还是国家,所以与之相应的一个重大学派也随之诞生,这就是法家。

春秋战国无数的大战,让各国充分尝到了很多制度的不合理制约国力,那么作为三家分晋出来的魏国,由于身处四战之战,危机尤甚,于是魏文候任用李悝率先变法。
《孙子兵法》经史合参——计篇之五

李悝,师从孔子的弟子子夏,但却是法家的创造者,其变法,废除奴隶制,贵族世袭制,官员按能力提升,鼓励商业,创建魏武卒制,给职业军队极大的福利。魏武卒免徭役免租税发田发宅。
《孙子兵法》经史合参——计篇之五

以此配合名将吴起,魏国称霸战国初期百年,四面出击所战必胜。
《孙子兵法》经史合参——计篇之五

随后韩申不害变法,那只是一种给君王的权术之计,于国无大益随即失败。
《孙子兵法》经史合参——计篇之五

这时秦孝公即位,用商鞅变法,废除奴隶,废除封地,奴隶参军斩首一级即可为自由民,然后还可陆续得到爵位,农民耕种得好亦得爵位,很快这种彻底的变法,使秦国国力军力大增,最后直到一统六国,六国也没有完成秦这样的变法。
《孙子兵法》经史合参——计篇之五

战例。起初我一直对长平之战赵国粮食先秦而竭疑惑不解,秦赵战于上党,秦的后勤线远远长于赵,巴蜀虽富距离太远,运巴蜀之粮是不行的。

后来终于发现,赵变法只变了军法,只强军,各贵族封地没解决,没有耕战法,农民积极性不高,这个农业估计比秦差得多。

然后大家看过那个《复活的军团》没有,里面介绍秦为了攻匈奴建秦直道,类似现在的铁轨,以木为轨还有枕木,枕木距离刚合马之迈腿之距,马跑其上,很轻松很快。

赢政时有,长平之战时估计也有,又说到那个箭头完全吻合现在的空气动力学,又说到其器械弩的构件大小一致可以相互通用,完全符合现在工业流程标准。

这就说明了秦的变法还涉及了初级的兵器工业,运输科技,那么就等于长平大战时,赵用一般性质落后的人力马夫运输粮食补给,而秦居然在用类似现在铁路这样的东西在搞后勤,无怪赵国力穷,无非廉颇计尽。

以此可见法之关键,秦法重军和耕,抑制商,看看这科技,肯定还重视军工业。又废除了国家的根本大患——封地,不一统天下无理。

下面分别列举历代因法的问题而败的事例。

秦灭楚,楚虽大,其实里面封国很多,胜势时各势力都想来捞一把,局面略不利便各怀异心,项燕其实和常凯申一样带着各军阀打仗,不是军事能力问题。
《孙子兵法》经史合参——计篇之五

汉初,刘邦开倒车,乱封诸候,以为自己儿子没事,导致诸候之力远大中央还不管事,朝廷还要给他们挡匈奴,文帝,景帝又能如何,至汉武一统天下方能远驱匈奴,自此后,世人终于明白分封之害。


《孙子兵法》经史合参——计篇之五

唐中期,唐玄宗本是明君,却很轻率的把兵权政权财权全部放给各藩镇节度使,还让如安禄山辈同时掌握三镇节度使的权力。这是吃了什么药会这样乱搞。
《孙子兵法》经史合参——计篇之五

宋,赵匡胤以军事政变上台,所以从此不信武将,重文抑武,以致终宋一朝都是被外族压制。这是走得极端了。这种制度使得人才流向习文,那么军事人才自然不足,最重要的是武听文的,文官到处乱指挥误事。
《孙子兵法》经史合参——计篇之五

元,明明已经一统华夏了,却定了那么一个歧视汉人们律法,欲不速亡,而可得乎。
《孙子兵法》经史合参——计篇之五

明,明中后期,南方矿业,商业,海上贸易极速发展,但是朝廷相应于此的制度却未跟上,若是如盐一样,国家垄断海上货易,矿,各种商业,何愁国库无钱养兵赈灾。明未之亡根本在此,不可推了天灾。
《孙子兵法》经史合参——计篇之五

清,到了清朝,从封建制度来看,已很完善,清祖制后宫不得干政,若是光绪执政,别的不说,光把建圆明园的银子扩充北洋水师,日本还敢来挑衅吗?这里不说胜不胜,只问它们还敢不敢。那么后来一系列连锁的崩盘自然都不会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