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還是人為?改變東漢末年走向的三大戰役的時間節點。

1.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

巧合還是人為?改變東漢末年走向的三大戰役的時間節點。

官渡之戰是曹袁雙雄的一次大較量,同時也是曹操的生死之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隨著衣帶詔事件洩露,董承等人被誅,曹操準備親征另外一個策劃者劉備。這時候諸將就勸了: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若何?也就是說,這會袁紹已經逼近官渡,危及許昌,可曹操呢,卻依然選擇先處理掉徐州劉備這個大麻煩。

雖說在曹操傳中曾多次提到劉備是個人傑,但將曹操執意東征的理由按在一個勢孤的人傑劉備身上,未免過於勉強。

曹操傳:四年秋八月,公進軍黎陽,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齊、北海、東安,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公還許,分兵守官渡。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

袁紹傳:術死,備殺刺史車胄,引軍屯沛。紹遣騎佐之。太祖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

劉備傳:東海昌霸反,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眾數萬人,遣孫乾與袁紹連和,曹公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

其實劉備一進入徐州,就已經派出孫乾連和袁紹,袁紹同樣也派出騎兵輔佐劉備抵禦曹操,加上東海昌霸反曹加入劉備陣營,因此在整個袁紹南下的佈局上儼然形成一個半包圍圈。

另外三邊,孫策不幸遇刺身亡,孫權接任江東之主,內部問題應接不暇,曹操東南面威脅得以解除;南面劉表因為張繡的主動投降,被反客為主,從而使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得到南陽地區,也成為了阻礙劉表北上的緩衝地段;西面馬騰韓遂倒是自己打得不可開交,無心東顧。

所以作為曹操的威脅,主要是袁紹,再來才是劉備。由於袁紹已經援軍劉備,加上東海昌豨的背叛,使徐州已然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只要曹操深陷官渡戰場,東面必然是要受到侵犯的。

袁紹傳:建安五年,太祖自東征備。田豐說紹襲太祖後,紹辭以子疾,不許,豐舉杖擊地曰:"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太祖至,擊破備;備奔紹。

可就在曹操親征劉備時,袁紹竟然選擇不作為,實在讓人難以理解,氣得田豐舉杖擊地,大呼貽誤戰機。

我們試想,袁紹為何選擇不作為?無外乎有幾點情況:1.兵力準備不夠充分;2.身邊沒有足以領導戰事的大將;3.曹操在官渡的守備力量很強大。

顯然,這3點都無法支撐袁紹為何不作為的理由。

曹操傳: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

袁紹傳: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不過此事在獻帝傳中有了不同記載:

獻帝傳曰:紹臨發,沮授會其宗族,散資財以與之曰:"夫勢在則威無不加,勢亡則不保一身,哀哉!"其弟宗曰:"曹公士馬不敵,君何懼焉!"授曰:"以曹兗州之明略,又挾天子以為資,我雖克公孫,眾實疲弊,而將驕主忲,軍之破敗,在此舉也。揚雄有言,'六國蚩蚩,為嬴弱姬',今之謂也。"

在袁紹臨近發兵的時候,沮授曾暗地裡散財給其宗族保命,然後面對弟弟沮宗的質疑時,他說道:“曹操有明略,又挾天子。我方雖然擊敗了公孫瓚,但長年累月的征戰導致軍眾疲敝,而且將士驕縱,主公奢靡,是軍隊破敗的根源。”

因此在沮授看來,袁紹不僅出師無名,且內部問題極多。內部問題誰都有,這不做擴展,關鍵是在出師無名。曹操手裡有天子,袁紹手裡起碼要有劉備,作為漢室宗親的劉備成了袁紹舉旗的理由。這裡的有,不是連和,是擁有。連和有主次之分。那麼舉旗的時機,就決定了袁紹正式發兵的時間,也就是劉備被曹操擊敗,正式附庸袁紹的時間。

所以,在劉備集團被曹操正式擊潰,北歸袁紹,袁紹便讓陳琳立即發出討曹繳文,正式進軍黎陽,打響戰爭。

2.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

巧合還是人為?改變東漢末年走向的三大戰役的時間節點。

赤壁之戰是孫劉聯軍與曹操於赤壁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從歷程來看,三方主角:曹操、孫權、劉備,對於這場戰爭的準備都是很倉促的。

曹操傳:十二年九月,公引兵自柳城還,康即斬尚、熙及速僕丸等,傳其首。十一月至易水。十三年春正月,公還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公進軍江陵,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十二月,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我們看看時間節點:建安十二年九月平定袁氏,十一月還在易水;建安十三年正月在鄴城訓練水師,六月進位丞相,七月發兵南下;九月到新野,繼而進軍江陵;十二月與孫劉交戰於赤壁。

曹操這進度太快了,又快又順利。我們知道,曹操之所以能順利拿下荊州,一是劉表早一步駕鶴西去;二是荊州親曹派的助力。從而令南下的曹軍一路暢通無阻地追擊劉備,也使曹操不費一兵一卒便得到了偌大的荊州。

反觀劉備,從一開始劉琮的不告知,導致其拖家帶口地倉皇出逃,還在有關羽跟劉琦的接濟,才得以安居夏口舒緩片刻。但此時劉備縱然加上劉琦一萬兵力,攏共也才兩萬左右的兵力,實力依然弱小。

如果沒有孫權,或者孫權坐山觀虎鬥,劉備頃刻之間也就覆滅了。

孫權傳:十二年,西征黃祖,虜其人民而還。十三年春,權復徵黃祖,祖挺身亡走,騎士馮則追梟其首,虜其男女數萬口。

而看到孫權的時間節點,他於建安十二年、十三年,連續兩年討伐黃祖,終於是擊敗黃祖,報了父仇。因此對於孫權而言,是完成了他人生階段的一件大事。那麼接下來,理應是進軍荊州,實現魯肅、甘寧所提出的‘國策’。

可是國策的對象從劉表變成曹操,這就讓孫權犯難了。劉表還好,不過是州與州之間的對抗;而曹操則大大的不同,乃是州與國的對抗,猶如以卵擊石。而且作為曹操的外部矛盾,馬騰、韓遂早就成了曹操的附庸,劉璋更是三番出使,出兵補給。只要曹操能在荊州穩定發育幾年,天下十三州,也就剩下江東孫權與之匹敵了。

所以跟劉備的情況一樣,面對曹操,孫權不打也得打。

曹操傳:益州牧劉璋始受徵役,遣兵給軍。

鍾繇傳:時關中諸將馬騰、韓遂等,各擁強兵相與爭。太祖方有事山東,以關右為憂。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委之以後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長安,移書騰、遂等,為陳禍福,騰、遂各遣子入侍。

劉璋傳:璋聞曹公徵荊州,已定漢中,遣河內陰溥致敬於曹公。璋復遣別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

因此,孫權便答應了與劉備聯合,共同抵禦曹操。荊州也變成了修羅戰場,成了曹操、劉備、孫權三方角逐的地域。而這一切皆是從劉表、黃祖的相繼離世開始的。試想,倘若劉表尚在,曹操南下不會如此輕鬆,時下定然是一番好戲。

3.公元221年的夷陵之戰

巧合還是人為?改變東漢末年走向的三大戰役的時間節點。

夷陵之戰是劉備稱帝后對東吳發動的一次大規模戰役,是劉備與孫權之間單純的較量。對於劉備不顧股肱諸葛亮等人的反對,執意發動戰爭的理由很簡單,一是報殺害關羽之仇,二是奪回荊州。可是從時間節點上來看,很多人都會有疑問。關羽是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兵敗襄樊,受困麥城,最後於臨沮不屈就義。可劉備既然為了報仇,為何沒有立即發兵東吳,而是等到了稱帝后。

曹操傳: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

曹丕傳:太祖崩,嗣位為丞相、魏王。秋七月孫權遣使奉獻。蜀將孟達率眾降。冬十月癸卯,漢帝以眾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廟。乃為壇於繁陽。庚午,王升壇即阼,百官陪位。事訖,降壇,視燎成禮而反。改延康為黃初,大赦。

劉備傳: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擔之南。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

二十五年春正月,曹公薨,太子丕代為丞相魏王,改年為延康。冬,魏嗣王稱尊號,改元為黃初。二年四月,劉備稱帝於蜀。權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

顯然,稱帝比較重要,這可是劉備戎馬一生的夙願。

更何況,關羽與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在正月相繼離世,七月上庸孟達反叛,曹丕篡漢稱帝,這一系列事情下來,前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即便是計劃生育再怎麼不管控,劉備僅憑一州之地,是很難實現‘男當戰,女當運’的窘境。因此,倒不如後曹丕稱帝而稱帝,還可以給益州造人增加時間。

再者,孫權知道劉備必然發兵東吳,早早就遷都武昌,向曹魏稱臣,等候劉備大駕。因此在面對孫權萬全的準備下,劉備自然是得積蓄更為強大的力量。

結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被後世統稱為‘三大戰役’,其戰爭結果導向,一次次更新了東漢末年各大勢力的佈局。比如官渡之戰,曹操稱雄北方,成為東漢末年第一諸侯;比如赤壁之戰,劉備夾縫中生存壯大,孫權穩定江東,為三分天下奠定基礎;比如夷陵之戰,蜀漢轉弱,孫權穩定荊、揚,跨有三州,成為三國第二強國。

而從時間歷程上來看:官渡之戰,袁紹有意等待劉備敗落,好讓他安心歸附自己,成為討伐曹操的旗幟,顯然是人為的時間節點;同樣還有夷陵之戰,即便是劉備錯誤地、執意地發動了夷陵之戰,也是人為的時間節點,他需要時間發展,他想要後曹丕稱帝而稱帝;而赤壁之戰不同,劉表跟黃祖的死巧合地促成了曹操順利奪取荊州及孫劉聯盟的促成,進而引發了雙方戰爭。


資料出處:《三國志》、《獻帝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