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幾點思考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部分農村,由於自然地理條件落後、村民文化素質不高、社會生產力不發達、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結構不平等、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客觀原因導致的貧困現象, 一直是世界歷史上無法徹底根除的社會頑疾。消除貧困,做好扶貧工作,幫助貧困人口脫離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緩解社會矛盾、改善人民生活所面臨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政治任務和經濟任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踐行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的具體體現。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整個中國尤其是農村地區普遍處於極度貧困狀態,扶貧成為黨和政府政策制定和安排生產的優先考慮。黨的十八大以來,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點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實施精準扶貧,不斷豐富和拓展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不斷開創扶貧開發事業新局面。今年,現行標準下的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


淺談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幾點思考


“落後就要捱打,貧窮就要捱餓,失語就要捱罵。“形象地講,長期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就是要不斷解決‘捱打’、‘捱餓’、‘捱罵’這三大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站起來”解決了捱打的問題,“富起來”解決了捱餓的問題,“強起來”就是要解決捱罵的問題。“捱打捱餓捱罵”是對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歷史使命的形象化闡釋。經過99年不懈奮鬥,黨領導全國人民解決中國的“捱打捱餓捱罵”三大問題,實現偉大的歷史使命。我們黨成功地解決了落後“捱打”問題,使中國人民真正的“站起來”,不再受人欺負,任人宰割;成功地解決了貧窮“捱餓”的問題,使中國人民真正的“富起來”,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脫貧致富之路。我們黨著力解決好失語“捱罵”的問題,使中國真正的“強起來”,實現民族復興。今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我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幫助這麼多人脫貧,這對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我們在脫貧攻堅領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這些成績的取得,凝聚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是廣大幹部群眾紮紮實實幹出來的。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發展上將是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這是一項對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重大偉業。扶貧工作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越到最後越要緊繃這根弦,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鬆,這是一場硬仗,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期間,要將扶貧成果築牢鞏固,並且要長期堅持下去。下面,就如何鞏固扶貧工作成果談幾點個人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加強農村黨建工作,充分發揮黨支部堡壘作用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三農”領域有不少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因此,必須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農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一個支部、一個堡壘”,必須充分遵循黨是領導一切的。1927年,著名的三灣改編,提出把支部建在連上,這是加強黨建的一個重要標誌,後來成了建黨建軍的一項基本原則和制度。通過三灣改編,黨的組織在部隊形成了系統,黨支部掌握了基層,黨對軍隊領導的制度得以確立。由於加強了黨的領導,開始改變了舊式軍隊的習氣和農民的自由散漫作風,部隊面貌煥然一新,凝聚力、戰鬥力空前提高。農村黨支部是各級政府部門最基層的黨組織,最基本的活動單位,是聯繫和服務群眾的紐帶,與群眾距離最近、接觸最多,直接關係黨在群眾中的形象,影響黨的執政基礎。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拓展,必須從支部抓起,從支部嚴起,使每個黨支部都成為堅強的戰鬥堡壘。特別是在發展轉型期和小康建設關鍵期的今天,農村黨支部如何圍繞政治和服務兩大功能,積極發揮主體作用,持續加強黨員教育管理,促進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加強農村黨建迫在眉睫的根本任務。

(一)加強打造特色支部品牌

一是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以“廣泛參與、服務中心、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精神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的建設。

二是緊緊圍繞上級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開展“特色支部品牌”創建,不斷提升基層黨建對各項工作的推進力。通過開展“特色支部品牌”創新主題實踐活動,切實抓好基層黨建工作的創新,力求達到四個增強:即增強黨的基層組織活力,擴大黨組織影響力;增強基層黨支部的自覺性,提升黨支部工作水平;增強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推動黨支部的工作上臺階;增強黨員意識,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實現強村富民。

三是要開展“特色支部品牌”創建活動,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加強農村黨建工作的新方法,探索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新途徑,以黨支部為統領,以各黨小組為單位,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專注產業的精耕細作,從做容易發揮龍頭優勢的項目和產業入手,找準選對強村富民路子,帶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二)努力實現服務發展目標

服務功能是基層組織工作的著力點和根本落腳點。就農村來講,關鍵是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和維護農村和諧穩定。

一是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集體有了穩定收入,才能實現有錢辦事、有能力服務。長期以來,集體經濟的匱乏成為農村發展的瓶頸,村級運轉靠補、債務償還靠賣、公益事業靠墊、基礎設施建設靠要的現象較為普遍,村級黨組織陷入“想辦事、沒錢;不辦事、捱罵”的窘境。

二是農村黨支部必須面對集體經濟匱乏這個事實。立足農村經濟困難實際,要充分利用好宅基地等集體建設用地,並通過土地流轉,採取創辦合作社、參股分紅等方式盤活集體資源,獲取穩定收入。

三是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穩定是發展的前提和保證,沒有和諧穩定的環境,發展只能是一個美好的設想。就農村來講,主要是在豐富農民文化生活上做文章,要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新農村風尚,讓群眾生活的快樂舒心,營造和諧安寧的發展環境。


(三)狠抓“兩委”黨員隊伍建設

政治功能是基層組織的本質屬性。在農村,主要是要加強教育引導,帶好村“兩委”班子和黨員兩支隊伍。

一是加強“兩委”班子隊伍建設,關鍵是要處理好“兩委”主幹的關係。“兩委”主幹是黨在農村的執政骨幹,是村支兩委的主心骨。

二是上級黨組織要加強教育引導,提高“兩委”主幹“一肩挑”比例,促進二者和諧相處,避免相互之間相互拆臺、扯皮推諉,促進政令暢通。

三是大力實施“人才迴歸”工程,把返鄉創業人員、致富帶頭人、退休國家幹部等各類人才選拔成為農村掌舵人。要制定落實農村工作法,實行政務、村務、帳務公開,主動接受群眾監督,確保辦事公平、公開、公正,讓群眾看的明白、幹部乾的清白。

四是將為民辦事作為評價幹部的硬指標,提高群眾話語權,幹部成績如何由群眾評判,促進幹部將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急群眾所及、想群眾所想,以實實在在的業績取信於民。

五是加強黨員隊伍建設,主要是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以“四講四有”為合格黨員的標準,尤其是強化黨員講奉獻意識,提高廣大黨員幹部政治理論水平和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為村裡的發展穩定出力流汗。


(四)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方向明確了,黨員幹部隊伍素質提高了還不夠,必須嚴格落實和健全辦事制度,靠制度管權、管人、管事。沒有制度的剛性執行,黨支部主體作用的發揮就沒有保障。

一是從嚴開展政治生活。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嚴格落實“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等各項制度,充分利用批評和自我批評這一武器,嚴格規範黨員管理監督,著力促進黨內政治生活的經常化,杜絕庸俗化和過程化,使各種形式的組織生活都有實質內容和實際效果,確保從嚴治黨不缺位。

二是規範村級事務管理。對與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宜,要堅決執行政務、村務、帳務公開,引導村幹部、黨員、村民代表有序參加村級事務的管理,完善每項工作的辦事流程,做到有法可依、有據可查。

三是嚴格執行幹部職責、問責依據和違責處罰規定,讓老百姓清楚每個辦事環節,給幹部履職套上緊箍咒,為村級事務的規範管理提供重要遵循。

四是規範村務監督工作。要加強村務監督委員會建設,建立監督報告、評議考核等各項制度,加強對村務決策、“三資”管理、惠農政策、土地流轉等重大事項的監督,確保村務公開透明、合法合規。


二、關注農村脫貧現狀,加大設施投入和產業建設

脫貧攻堅越到最後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各級黨委(黨組)一定要履職盡責、不辱使命。要加強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減輕基層負擔,做好工作、生活、安全等各方面保障,讓基層扶貧幹部心無旁騖投入到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工作中去。筆者在農村生活了近20年,一直對加快農村的經濟發展,使農民真正能夠走出貧困進行深入思考,並對很多農村進行了實地調研。目前,扶貧工作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方面,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是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保障方面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必須在抓好“兩不愁”的長效鞏固機制的同時加以切實解決。

一是面臨著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高脫貧質量的挑戰。“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脫貧攻堅不應只關注當年的貧困戶是否達到脫貧的標準,更應在永久脫貧上下功夫,建立起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最大可能地減少貧困家庭的返貧現象。脫貧攻堅階段,要把防止返貧擺在重要位置,對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及時予以幫扶;要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讓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二是部分深度剖析貧困地區的人口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飲水安全等方面面臨的困難。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集中在深度貧困地區,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這些地區致貧原因複雜、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未來要重點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繼續堅持精準施策,促進扶貧資源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從財稅、金融、土地、人才等各個方面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支持,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扶貧大格局。在脫貧標準上,既不能脫離實際、拔高標準、吊高胃口,也不能虛假脫貧、降低標準、影響成色。


淺談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幾點思考


(一)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是困擾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治本措施。政府加大投入,加快速度,儘快改變農村基礎設施落後狀況是當務之急。

一是要堅持按照農業產業化、效益優先的原則,加快扶貧公路建設步伐,在確保實現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達能力、抗災能力和照明能力;

二是要切實抓好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對農村老舊的水庫、河流、水渠要加大修復和治理,解決貧困農戶的飲水和農業灌溉困難問題,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三是要加強基礎設施質量監管,現在很多地方的一些農村公路、水利設施、危房改造等存在嚴重質量問題,甚至很多地方出現了豆腐渣工程。因此,要在鞏固建設成果,在一次建成、永久受益上下足功夫。


(二)加大農村產業基地建設

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結合當地產業發展戰略和產業帶建設總體規劃,以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為動力,以政策引導、品牌打造、文化促進、質量保障為抓手,按照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方向,打造從種植、養殖、加工、生產、品牌、市場到深度綜合利用為產業鏈,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因地制宜,根據氣候特點、土壤條件、資源優勢及產業現狀,縱深推進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依託特色生態資源,深特色文化內涵,培育特色文化、觀光體驗、休閒度假為一體的養心休閒度假旅遊。

一是大力調整結構,抓好貧困農戶的產業基地建設。著重加強貧困農戶的產業規劃及發展工作;

二是切實抓好以畜禽、水產為主的養殖業發展。合理調整畜牧業內部結構,鞏固引種成果,引進優質牲口,如:優質山羊、優質牲豬、優質肉牛、優質其它家禽等,形成規模生產基地,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大力開發水產養殖業。積極培育養殖大戶,在政策、資金、技術、信息、服務等方面給予大戶以支持,讓大戶幫助、扶持、帶動貧困戶發展,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

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經濟。對於產業比較優勢較弱的貧困地區,應立足於本地特色,面向市場,挖掘本地土特新奇產品(如特色水果、藥用昆蟲、中草藥等),走小而精、特而優之路,使之成為農民增收的一條新門路。


三、探索扶貧發展思路,建立健全扶貧機制新體系

脫貧攻堅戰不是輕輕鬆鬆一衝鋒就能打贏的,必須高度重視面臨的困難挑戰。要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穩定,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要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扶上馬送一程。過渡期內,要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剎車,駐村工作隊不能撤。要嚴格考核開展普查,嚴把退出關,堅決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進一步整合扶貧力量。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針對貧困地區而言,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相當艱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創新工作思路,大力推進社區扶貧,扶貧責任區,黨員幹部、民營企業主結對幫扶等。

一是大力實施農村社區扶貧。社區扶貧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產物,是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進程的助推器。可以極大地激發農民群眾參與小康建設的熱情,改變農村和農民的精神面貌,顯示出農村社區建設強大的生機和活力,充分展示新時期農民先富帶後富,促進共同富裕的無私奉獻精神。一大批農村的先進力量可以得到充分發揮,農業結構調整可以得到突破性發展,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得於明顯提高,可以較好的破解公益事業難辦的難題,從而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二是進一步明確扶貧責任區。把扶貧任務、目標、措施落實到人。劃定扶貧責任區,把責任區的扶貧成效與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相掛鉤,做到有領導抓、有專人管,工作年初有計劃、半年有檢查、年底有總結;

三是拓寬社會幫扶渠道。社會幫扶工作已不僅僅是黨政機關和黨員幹部的義務,要積極鼓勵社會團體、民營企業、個體工商大戶等群體融入到社會幫扶工作中來,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發揮他們在社會幫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們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總結好、完善好、宣傳好,使之成為社會幫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大力實施各方參與扶貧

一是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群眾,增強人民群眾的自我發展意識,把政府推動的扶貧開發變為群眾脫貧致富的自覺行動。實施到戶的項目,都要由群眾自願提出申請,正確處理好項目實施過程中群眾投工投勞與農民減負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辦事,手續完備,不留後患”。堅持群眾自力更生,實行以工代賑、驗收兌現,項目的實施要實行優先,先幹先支持,後幹緩支持,不幹不支持;

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戶,把項目落實到戶,把政策補助到村到戶,解決好重點鄉、村的交通、水利、通訊和群眾飲水難、看病難、子女入學難等問題,為他們實現脫貧致富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是加強監管,增強項目資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亂、集中投入、各記其功的要求,項目資金實行專人、專帳、專戶管理,所有項目要公開、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做到“項目到村、任務到戶、登記造冊、張榜公佈”。


(二)大力扶持龍頭企業發展

龍頭是產業化扶貧的支撐,只有通過各類龍頭組織的帶動,促進產、加、銷相互銜接,才能真正形成一體化經營的格局。龍頭企業或組織的帶動作用,有利於提高農副產品的商品轉化率和產品附加值,加快產業化扶貧的實施步伐,提高扶貧效益。

一是扶持本地龍頭企業。扶貧資金不僅要向生產基地、農民,而且要向一批龍頭企業傾斜;

二是培育農村能人。引導一部分有頭腦、有膽識、敢創敢幹的農民從生產環節中退出來,從土地上轉移或分離出來,專門從事農產品銷售。通過提供市場信息、組織參觀學習、給予資金技術支持等多種手段,重點扶持一批農民販運大戶,使大戶成為農產品流通的骨幹和支撐。大力發展和壯大農產品經紀人隊伍,政府要大力加強引導、扶持,提高中介組織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結起來;

​三是積極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的加工企業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發展,提高加工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實現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轉變。進一步拓寬農產品加工範圍,由傳統地對糧食加工,向土特產品、稀有產品加工轉變。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擴大加工規模。由小規模、低檔次的手工作坊向大規模、上檔次的加工企業發展轉變,提高農副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加大智慧農業投入,降低人工成本和綜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競爭,多主體進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作者:鍾牌行,1965年2月生,男,湖南省益陽市人,大專文化,1982年10月應徵入伍,現任深圳海關緝私局駐惠州港海關緝私分局紀檢督察特派員,曾任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泥江口鎮黃獺村榮譽村長,平時致力於研究農村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