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断地撒谎

为什么孩子不断地撒谎

为什么孩子不断地撒谎

你可曾想过,或许你孩子的一些行为是要帮助你和你的家庭的。

面对孩子的谎言,父母不必着急,而应冷静分析孩子说谎背后的原因,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据专家统计,儿童说谎67%是由于畏惧和担心被嘲笑,10%与儿童的想象、夸张有关,只有20%的孩子是故意说谎。

孩子撒谎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1)混淆想象与现实

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6岁以下的孩子身上,他们常会将想象与现实混淆在一起,明明是自己的愿望,却说得像真的一样。学龄前儿童无法分清想象与现实,常常会把想象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表达。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想象加工后,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出现没有逻辑的“谎言”。比如看到别人有个小汽车,自己很喜欢,就会随口说出:“我们家也有这样的汽车。”父母听到后会以为孩子在撒谎。

(2)讨好父母

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只好说谎,比如,“这次考试成绩还没有出来”“考得还可以”等。有的孩子甚至偷偷修改成绩,就是为了博得父母的欢喜。如果孩子为了迎合父母,担心责罚而撒谎,父母要思考自己关注孩子的成绩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还是让孩子知道成绩只是学习知识的检测,不懂不会我们可以努力学习,消化知识,而不是用来取悦父母。

(3)担心受罚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诚实引起了父母的不满甚至是责罚时,他就会说谎、进行自我保护,避免受到惩罚,孩子这样做是迫于无奈。

很多时候,父母虽然理智上强调孩子要诚实,可当具体到某一件事情时,情绪会战胜理智,于是出现了不满、愤怒、责备,父母会表现出更在乎事情的结果而不是孩子诚实的品质。所以,父母要调节自己处理事情的态度与方式,给孩子改正的机会,不要让孩子失去对自己的信任。

(4)满足某种需求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需要、儿童也不例外。有的孩子说谎是出于需要。比如,有的孩子要跟小朋友一起外出玩,怕父母反对,于是就编假话来欺骗父母。人人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父母要适当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安全的情况下允许孩子有自己独立的空间。

(5)对孩子管教太严,要求太苛刻

父母管教太严,要求过高,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期待时,他们会很有挫败感,但又不想让父母伤心失望,这时候孩子也会撒谎。比如,父母询问孩子快考试了,有没有复习?孩子可能作业多还没顾上复习,就说复习过了。孩子随口撒谎,是为了避开父母的催促、唠叨和指责。

(6)模仿父母

邻居来借东西家里明明有,可妈妈不愿借就说没有;一位父亲请病假,他不在家里好好休息,而是外出打麻将,一天同事来看他,孩子对父亲说:“上午有叔叔来看你,我说你打牌去了。”父亲愤怒地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并说:“谁让你说我去玩牌了?为什么不说我去医院看病了?”这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引导,说真话会受罚,而说假话则能免于受批评,甚至还会获得父亲的称赞,孩子会从此开始说谎。

那么,如何避免孩子撒谎?

(1)在孩子心中建立起信任

要求过高和严厉的父母,会让孩子望而生畏,很难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也许成绩不够优异,也许长相不够俊美,父母都要全然接纳,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节奏,耐心地引导孩子做事、考虑问题。父母的智慧能带动孩子的成长,孩子心理上得到支持和鼓励后,内心就会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和理解,遇到事情后自然愿意跟父母直接说,而不会再撒谎。

(2)允许孩子有犯错的权利

每个人都是在错误当中成长、反思、总结进步的。孩子也一样,在他的成长中,有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尝试和探索,他们是在动手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感受,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宽容和指导,孩子才更有勇气和胆量去尝试,他们的动手能力才会越来越强,做事才会越来越妥当。

(3)避免给孩于随意贴标签

孩子说说一定是有原因的。父母随意贴标签,说孩子是个不诚实的人,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目已不值待信任,在父母眼里他是槽糕的,结果有可能破罐子破摔。一旦形成这样的自我评价的思维定式,他们脑海中就会经常攻击自我,也可能一生都很自卑和自贬。

(4)父母榜样的示范

父母在要求孩子诚实的同时,自己也要以身作则,不要不经意地在孩子面前说出做不到的承诺或骗人的话,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父母尤其要尊重和孩子之间的约定,在向孩子许诺之前一定要三思,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认真履行,不要信口雌黄,更不能随便欺骗孩子。父母犯错后要及时承认并认真改正,这样孩子便可从中学到好的行为榜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