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君王:评《饥饿的盛世 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乾隆三十八年冬至,已经六十一岁的老皇帝依照惯例于南郊天坛举行祀天大典,和往年所不同的是,这次他还带着秘密立皇十五子永琰为储君的决定祷告上天,其中的祷词颇耐人寻味:“如所立皇十五子永琰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上天潜夺其算,令其短命而终。毋使他日贻误,予亦得以另择元良。朕非不爱己子也,然以宗社大计,不得不如此。惟愿为天下得人,以继祖宗亿万年无疆之绪。”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尴尬的一次立储祷告,已过花甲之年的老皇帝为了爱新觉罗得以千秋万代,不惜以自己儿子性命来发誓赌咒。也许此时这位自命清高的十全老人已经在为这风雨飘摇的大清江山的后继无人产生了深深地忧虑。

指定的继承人

历史有时候会有一种很蹩脚的方式存在,比如当我们习惯把各种问题独立开来探讨时会发现毫无出路,但当能够放置入历史脉络本来位置时,却发现周边环境的印证而让问题的答案呼之欲出。就好像,所有喜欢研究清史的爱好者,都会去质疑雍正继承的合法性,却从不质疑康熙皇帝对当时尚属幼年弘历的喜爱。

不管是否刻意,康熙在他在位第六十个年头,于牡丹台初遇弘历时,所表达的喜爱之情几乎超越了祖孙隔代亲的范畴,不然就无法解释,同一年中先后四次驾临雍王府召见这位非长非嫡的少年,并且最终将他带到宫中亲自抚养。康熙晚年被九子夺嫡搞得焦头烂额的日子里,在弘历身上找到了难能可贵的亲情所在。

从后来记录乾隆一生功绩的《神功圣德碑》,以及晚年乾隆自己写的《纪恩堂记》,还有清代官修的《清高宗实录》中,有着非常详尽的描写来记载祖孙二人大半年的相处时光,读书,射箭,打猎,捕鱼,理政,甚至接见朝臣,紫禁城之内,木兰秋闱之中。要知道在古代年龄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当时的皇四子胤禛已经四十五岁,接近知天命之年。能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为自己的帝国培养一位合格的第三代是完全有必要的,这或许才是康熙培养少年弘历的真正目的,也是传位雍正的证据所在吧。雍正刚一即位,便把传位诏书密封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就可以证明两代帝王对于弘历的期许,只是谁都没想到原本打算再过二三十年再继承皇位的弘历仅仅在十三年后就不得不启封这个传位秘盒。

本书作者张宏杰先生用第一章一整个篇幅来介绍清初祖孙三代帝王之间的隔阂和期许。当然雍正的意外暴毙,也意味着乾隆皇帝将更早的来到历史最前方。

康熙六十一年,皇帝对身边的和妃说:“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


完美君王:评《饥饿的盛世 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仁政、收权

在四爷还没不是很忙,康熙也没有出门私访的时候,乾隆大概是被后来戏剧演义小说作家们刻画最多的帝王之一,当然拿掉“之一”也无不可。风流倜傥,武艺高强,英明睿智,爱民如子,还时不时来场微服私访,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总之,在过去民间大多数的相关文学作品中,乾隆皇帝一直都是以一个正面仁君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易中天老师说,有名的历史人物会存在着文学形象,民间形象和历史形象三种模样,有时候三者之间甚至天差地别。在我看来,最起码乾隆十三年前的皇帝更多的时候距离所谓的民间豪侠并不很远。

孔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但在即位第五天,乾隆皇帝就提出来与其父截然不同的执政方针,“宽则纠之以猛,猛则济之以宽”。接下来一系列操作更让世人知道,何为一朝天子一朝臣。赦免被雍正圈禁的宗室皇子,释放获罪下狱的名将岳钟琪,傅尔丹;宽恕六十一位亏空判决的官员;登基两年便减免天下赋税数千万;允许民众贩卖四十斤以下的私盐。另一头,罢免盘剥百姓的官员,禁止僧道招摇,叱责雍正朝第一酷吏田文镜,罢开垦,重农桑,汰僧尼,重用刚正不阿的孙嘉淦为左都御史,新朝新气象,经历过十三年壁垒森严黑幕遮天统治的天下人忽然有种拨云见日如沐春风之感。

与此同时,乾隆皇帝又拥有着强大的政治手腕,开始打压其父给自己留下来的两大顾命大臣,直指张廷玉、鄂尔泰以及这两人身后各自的朋党。相比较,嬉笑怒骂溢于言表,又常常意气用事的父亲,乾隆更显得拥有杰出帝王的沉稳和隐忍。首先反复强调政处于己,君权至上的纲领,又不忘时时刻刻在诏谕中强调张鄂二人不过是机要文秘,本朝不存在宰相分权。另一头,不断通过收拾各自党羽来反复敲打二人,既能敲山震虎,又可以剪除羽翼。最后当老而昏聩的张廷玉一再犯错时,丝毫不顾念老臣体面,一撸到底,甚至没收三代君王赐予的所有物件,最终让张廷玉在战战兢兢中走完生命的最后岁月。“一个强有力的果敢的君主,此时一方面要使臣民感到有希望,相信祸患不会长久下去;另一方面又要使他们对于敌人的残酷感到恐惧,同时把自己认为过于莽撞的人们巧妙地控制起来。” 马基亚维利一定会对乾隆皇帝的执政手段深以为然。


完美君王:评《饥饿的盛世 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乾隆十三年

这一年的一个变故将乾隆的执政彻底的一分为二,此前晴空万里,此后不见天日。结发妻子孝贤皇后的不幸薨逝让那个曾经宽以待人的帝王彻底走向了性格的另一个极端,曾经内敛锋芒的猛兽忽然亮出爪牙。因为皇后册文满汉翻译问题,翰林院刑部尚书阿克敦获罪,判绞监候,皇帝认为判处不够重,怀疑刑部党同徇庇,全体堂官革职留任;工部因皇后册宝制作粗陋,全体堂官问罪降级;光禄寺、礼部全体堂官因为筹备丧礼问题受到处分;五十三名地方官因为不奏请入京治丧,遭到降级;甚至,因为国丧期间违规剃头,两名总督,两名巡抚被勒令自尽,一千余名官员革职处分。

经此一事,世人突然惊觉,当年那位宅心仁厚,喜好宋仁宗的青年皇帝竟然有着如此杀伐决断,甚至残忍嗜血的内心和手腕。相比较其父雍正在处理年羹尧时表现得犹豫不决,再三思量,乾隆出手之果决手段之极端更胜其父。通观整个清朝,一共处死的四十二名二品以上官员中,乾隆一朝就处理了二十七名。至高无上的皇权,有着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魔力,当施政者的随意一次发怒,就意味着血流成河。如果朱元璋时期的皇权无上,还存在着信息,精力上的限制,那么拥有着一套完整军机处班底,政令可以通畅到大清国任何一个角落的权力足以在形式上填补前人的漏洞,于是杀戮仍未停止。

乾隆十三年,金川兵败被押解进京的张广泗,君前奏对道:“但知皇上仁慈,不知道皇上英武。”是的,这位出身九子夺嫡时代青年即位的皇帝从来都不是平庸之主。


完美君王:评《饥饿的盛世 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甘肃冒赈案

乾隆四十二年,为了让宠臣和珅能够获得军功,所以派遣他前往甘肃前线督军镇压苏四十三起事。可惜和珅贪功冒进吃了败仗,只得在奏折中以甘肃连续大雨来做推诿。没想到的是,正因为这个借口竟然无意间解开了乾隆朝最大的贪腐案件。

甘肃一省上下,以干旱赈灾为名,骗取国家钱粮。一番经查几乎所有当地官员集体贪腐,乾隆震怒:“甘肃此案,上下沟通,侵帑剥民,盈千累万。”最后首恶处以极刑,五十余名官员斩首,四十余人流放,当地官场一扫而空。

事实上,在雍正、乾隆、以及后来的嘉庆三朝的反腐力度来看,在历史上并不算低,毕竟家天下的本质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官员的贪腐所侵害的或许不是官僚体制本身,却一定是皇家的权柄,而从具体措施来看,清朝秉承了明朝官员低薪的特点,如果是顺治或者康熙前期,因为所处战时,银钱所出甚多,官员们总能捞到好处,而到了太平日久的年份,这点薪水就多少有点捉襟见肘,于是雍正开始养廉银先例,秉承高薪养廉的宗旨,从而想以高薪来杜绝贪腐。事实上在传统官僚体系下,无法有一个有效的监督机构做到对各级官员的自查和预防,单单想在情感上来让官员做到两袖清风,无疑与虎谋皮。最终反贪反腐,亡羊补牢成为了帝王整肃吏制的唯一手段,不过试图通过改变结果来影响原因,这几乎就是个本末倒置的命题。这大概就是嘉庆朝贪官越杀越多,前赴后继,除之不尽的内在缘由吧。


完美君王:评《饥饿的盛世 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马戛尔尼来访

和祖父康熙与路易十四跨越半个地球的惺惺相惜不同,乾隆对洋人保持着天生的提防和警惕。或者说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稳定、静止的状态更容易被自己的权力所掌控。任何一种外来因素的加入都意味着变化和危机。

就如同马戛尔尼在他的回忆录中所写:“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当时的距离英国开始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和全球殖民,炮轰虎门仅仅剩下不到五十年的时光,在即将迎来更加繁荣开放的国家眼里,大清国如同某些通关游戏的大BOSS,强大,笨拙,垂垂老矣,并终将被击败。张宏杰先生在这里大量引用了中外名家的表述,试图解释乾隆皇帝做下如此决定的必然性和必然后果,其实当我们跑到一百年后的同光中兴洋务运动时,不难看出,任何形式的“拥抱变化”所受到的阻力从来不会减弱,它们可以来自于皇权,来自于宗室,来自于朝廷,甚至来自于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百姓。中国古代的集权体系拥有着强大的排他性,滴水不漏,严丝合缝,同时缺少可以适应各种状况变化的弹性,所以当遭到强大外力重击时,不是岿然不动,便是粉身碎骨。


完美君王:评《饥饿的盛世 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太上

紫禁城东边有一个独立宫殿叫做“宁寿宫”。占地五万平方米,宫门前有一个巨大九龙壁。整个宫殿规格按照乾清宫格局来建造,所用材料甚至青出于蓝,据说其中乐寿堂使用二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起整座殿堂。这座宫殿建造于乾隆朝晚年,因为不想做皇帝时间超过自己的祖父,乾隆计划在完成自己第六十年执政后,退居二线,这座宫殿便是日后养老之地。

可惜,归政后的乾隆一日都未曾来这里住过,而是一直都留在整个国家的权力中心乾清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就在嘉庆登基的第七天,白莲教起义爆发,一生号称十全武功的乾隆帝做梦都不会想到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堡垒总是从内部被突破,民变的顽固远远强过外敌,同时也为乾隆朝无比正确的执政落下了一个战战兢兢的句号。

我们习惯用一种事后诸葛亮的方式去总结过往的经历,并且引出所谓的经验教训。而当后来人尝试着为这一场康雍乾的执政来一次哀其不幸的结尾时,才会发现事实上一切皆是枉然。精明,勤政,严格,英明,勇敢,睿智,乾隆皇帝拥有过千古帝王应有的所有优良品质,只是在官僚权力结构进化到最高峰时,回头一望,皆是下坡。乾隆的无奈不是一个君王的执政失误目光短浅,又或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而是当被整个时代所抛弃后的力不从心。

据说,后来的道光皇帝时不时会回忆起幼年自己祖父乾隆带着他一起骑马射猎的岁月,也许那时候的乾隆同样想起了年幼时自己和康熙皇帝的种种往事吧!只是,在隔代选择继承人的眼光上,他比他的祖父要差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