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那麼多,你為什麼還是不敢寫作、開課、做收費分享?

01

我以前是個完美主義者,有差不多5年的時間,我一直覺得:

自己不能分享,不能講課,不能寫專欄,不能做訓練營;

哪怕自己已經有了很多年的積累,很多的實踐經驗和成功案例。

因為我發現,所有我想要寫的主題,所有想要分享的知識和技能,都已經有比我牛得多的大咖們講/寫過了。

學了那麼多,你為什麼還是不敢寫作、開課、做收費分享?

當我仰望著那些站在各個行業頂峰的人們,我看到他們身上散發的光彩。

我很清楚,他們有著比我更豐富的經驗,對問題的思考更透徹深刻,給出的解決方案更有體系。甚至,他們比我還要努力,還要精力旺盛。

看到他們已經達到的高度,我就覺得,自己就算拼盡這一輩子,也永遠無法企及。

既然如此,我為什麼還要在這個已經信息爆炸的世界,製造更多的信息呢?

我有什麼資格做分享,寫付費專欄,出書和兜售自己的課程呢?

我直接向朋友們推薦大咖的作品,這樣不是對他們更有利麼?

我陷在這樣的思維卡點中,一待就是5年。

學了那麼多,你為什麼還是不敢寫作、開課、做收費分享?

02

直到有一天,一個我跟了一年多的商學院老師,他的分享,打破了我的思維侷限。

他說:

“我可能這一輩子也成不了馬雲,那我為什麼還要講商業課呢?我直接放馬雲的視頻不就好了嗎?”

“難道來報名學習的人,他們不知道馬雲比我牛嗎?但是他們還是願意來跟我一起交流、探討。”

“為什麼?”

“因為馬雲離我們很遠,而我們和學員之間,有更深的情感鏈接,有互相陪伴的成長,也有彼此之間的信任和賦能。”

聽到這裡,我突然頓悟:

原來,真正改變一個人的,不是某個知識、道理,某個大咖的言論,而是人!

是人與人之間的鏈接、信任、鼓勵和賦能,真正的改變了我們。

學了那麼多,你為什麼還是不敢寫作、開課、做收費分享?

03

王陽明說:“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這個世界上已經有講課講得很好的老師了,我們所能夠想到的話題,幾百年來也已經被無數先賢研究過了。

可是,我們還是會繼續去研究,去寫作,去分享。

因為,知識和道理是死的,就像花兒一樣,你不去看它們,它們與你同歸於寂。

而我們一代一代,每一個人的體驗、實踐和運用,才是鮮活的。

探索、體驗、交流、互動,就是我們活著的意義啊。

學了那麼多,你為什麼還是不敢寫作、開課、做收費分享?

所以,不要因為覺得已經有人比你更優秀了,你就沒有辦法去開課、寫作、做分享和服務他人。

這完全是一種思維上的自我設限。

因為,你不是在向你的老師去做分享,你是在向你的學生、向那些需要你的人去做分享、做服務。

每一個人活在世界上,都有註定要為他服務的人,也有註定要他去服務的對象。

學了那麼多,你為什麼還是不敢寫作、開課、做收費分享?

他們會為你買單,不是因為你是這個行業最牛的,而是因為,在這個當下,因緣際會,他們遇到了你,他們需要你。

“被看見、被需要”,這就是我們做課程的核心思維了。

所以你要清楚,自己的關注點究竟是在哪裡?你是在想著你自己,還是想著他人?

如果你關注的是自己,那結果一定是,你要麼非常驕傲,要麼非常自卑。

而如果,你的關注點是在為他人服務上面,那你就會放鬆很多。

你不再擔心自己夠不夠牛,是不是最優秀的,而是更多地思考,我此刻有些什麼,我能夠幫助對方做點什麼?

這個時候,你的狀態是明媚而安適的。

學了那麼多,你為什麼還是不敢寫作、開課、做收費分享?

04

之前我們談到過,生和死的本質區別,在於一個人是否繼續和周圍環境進行能量交互。

而交互關係的本質,只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輸入(學習、接收、滋養),一種是輸出(給予、貢獻、服務)。

學習的最初,我們是在模仿我們的老師,不斷吸收他們的服務和滋養,並通過付費、或者其他力所能及的方式,給老師做貢獻。

這個時候,你要全力以赴的模仿,在模仿中不斷體驗,不斷實踐,不斷增加自己對一個知識的理解和體驗。

之後,當我們有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後,我們就可以把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心得感悟,通過開課、做免費或者收費的分享的方式,貢獻給需要我們的人。

學了那麼多,你為什麼還是不敢寫作、開課、做收費分享?

你要有自信,儘管也許你做的分享不是最好的,你寫得文章不是最優質的作品,但你全心全意地去做,你的真誠,往往能夠帶給你的客戶更好的幫助和服務,遠遠超過那些大咖們。

用佛家的話來說,這叫因緣合和。

因緣合和我們今日相遇,因緣合和,今天我要為你做一些貢獻,而你會給我一份反饋(物質或者非物質的形式)。

我把我的故事分享給你,你把你的感受反饋給我。

它不是這個世界上最棒的,但對我們而言,這就是當下最完美的分享,和最完美的互動。

學了那麼多,你為什麼還是不敢寫作、開課、做收費分享?

尾聲

寫這篇文章,是因為身邊有很多優秀的朋友,這些年來,他們不斷的學習,成長,卻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哪怕他們的能力和經驗已經非常豐富了。

他們不敢開課、收費、分享,始終還是在不斷地學習。

其實,他們的問題,不在於能力高低,而是心理上的障礙。

這就是我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打破思維禁錮。

最後,引用樊登老師的一句話:去分享吧,懷著送禮物的心態。

如果我們能夠帶動身邊的朋友一起學習,如果所有的成年人、孩子能夠把學習變成一種樂趣,如果大家在下班後、放學後,能夠一起讀書、交流、研討、思辨,那中國的國力一定會增強。


因為這就是中國全民素質提升的開始。

所以,當我們全力以赴地寫作、演講、開課和做分享,我們其實肩負著社會責任。

學了那麼多,你為什麼還是不敢寫作、開課、做收費分享?

我是 ,你修行路上的陪伴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