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那么多,你为什么还是不敢写作、开课、做收费分享?

01

我以前是个完美主义者,有差不多5年的时间,我一直觉得:

自己不能分享,不能讲课,不能写专栏,不能做训练营;

哪怕自己已经有了很多年的积累,很多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

因为我发现,所有我想要写的主题,所有想要分享的知识和技能,都已经有比我牛得多的大咖们讲/写过了。

学了那么多,你为什么还是不敢写作、开课、做收费分享?

当我仰望着那些站在各个行业顶峰的人们,我看到他们身上散发的光彩。

我很清楚,他们有着比我更丰富的经验,对问题的思考更透彻深刻,给出的解决方案更有体系。甚至,他们比我还要努力,还要精力旺盛。

看到他们已经达到的高度,我就觉得,自己就算拼尽这一辈子,也永远无法企及。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在这个已经信息爆炸的世界,制造更多的信息呢?

我有什么资格做分享,写付费专栏,出书和兜售自己的课程呢?

我直接向朋友们推荐大咖的作品,这样不是对他们更有利么?

我陷在这样的思维卡点中,一待就是5年。

学了那么多,你为什么还是不敢写作、开课、做收费分享?

02

直到有一天,一个我跟了一年多的商学院老师,他的分享,打破了我的思维局限。

他说:

“我可能这一辈子也成不了马云,那我为什么还要讲商业课呢?我直接放马云的视频不就好了吗?”

“难道来报名学习的人,他们不知道马云比我牛吗?但是他们还是愿意来跟我一起交流、探讨。”

“为什么?”

“因为马云离我们很远,而我们和学员之间,有更深的情感链接,有互相陪伴的成长,也有彼此之间的信任和赋能。”

听到这里,我突然顿悟:

原来,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不是某个知识、道理,某个大咖的言论,而是人!

是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信任、鼓励和赋能,真正的改变了我们。

学了那么多,你为什么还是不敢写作、开课、做收费分享?

03

王阳明说:“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个世界上已经有讲课讲得很好的老师了,我们所能够想到的话题,几百年来也已经被无数先贤研究过了。

可是,我们还是会继续去研究,去写作,去分享。

因为,知识和道理是死的,就像花儿一样,你不去看它们,它们与你同归于寂。

而我们一代一代,每一个人的体验、实践和运用,才是鲜活的。

探索、体验、交流、互动,就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啊。

学了那么多,你为什么还是不敢写作、开课、做收费分享?

所以,不要因为觉得已经有人比你更优秀了,你就没有办法去开课、写作、做分享和服务他人。

这完全是一种思维上的自我设限。

因为,你不是在向你的老师去做分享,你是在向你的学生、向那些需要你的人去做分享、做服务。

每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都有注定要为他服务的人,也有注定要他去服务的对象。

学了那么多,你为什么还是不敢写作、开课、做收费分享?

他们会为你买单,不是因为你是这个行业最牛的,而是因为,在这个当下,因缘际会,他们遇到了你,他们需要你。

“被看见、被需要”,这就是我们做课程的核心思维了。

所以你要清楚,自己的关注点究竟是在哪里?你是在想着你自己,还是想着他人?

如果你关注的是自己,那结果一定是,你要么非常骄傲,要么非常自卑。

而如果,你的关注点是在为他人服务上面,那你就会放松很多。

你不再担心自己够不够牛,是不是最优秀的,而是更多地思考,我此刻有些什么,我能够帮助对方做点什么?

这个时候,你的状态是明媚而安适的。

学了那么多,你为什么还是不敢写作、开课、做收费分享?

04

之前我们谈到过,生和死的本质区别,在于一个人是否继续和周围环境进行能量交互。

而交互关系的本质,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输入(学习、接收、滋养),一种是输出(给予、贡献、服务)。

学习的最初,我们是在模仿我们的老师,不断吸收他们的服务和滋养,并通过付费、或者其他力所能及的方式,给老师做贡献。

这个时候,你要全力以赴的模仿,在模仿中不断体验,不断实践,不断增加自己对一个知识的理解和体验。

之后,当我们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后,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心得感悟,通过开课、做免费或者收费的分享的方式,贡献给需要我们的人。

学了那么多,你为什么还是不敢写作、开课、做收费分享?

你要有自信,尽管也许你做的分享不是最好的,你写得文章不是最优质的作品,但你全心全意地去做,你的真诚,往往能够带给你的客户更好的帮助和服务,远远超过那些大咖们。

用佛家的话来说,这叫因缘合和。

因缘合和我们今日相遇,因缘合和,今天我要为你做一些贡献,而你会给我一份反馈(物质或者非物质的形式)。

我把我的故事分享给你,你把你的感受反馈给我。

它不是这个世界上最棒的,但对我们而言,这就是当下最完美的分享,和最完美的互动。

学了那么多,你为什么还是不敢写作、开课、做收费分享?

尾声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身边有很多优秀的朋友,这些年来,他们不断的学习,成长,却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哪怕他们的能力和经验已经非常丰富了。

他们不敢开课、收费、分享,始终还是在不断地学习。

其实,他们的问题,不在于能力高低,而是心理上的障碍。

这就是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打破思维禁锢。

最后,引用樊登老师的一句话:去分享吧,怀着送礼物的心态。

如果我们能够带动身边的朋友一起学习,如果所有的成年人、孩子能够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如果大家在下班后、放学后,能够一起读书、交流、研讨、思辨,那中国的国力一定会增强。


因为这就是中国全民素质提升的开始。

所以,当我们全力以赴地写作、演讲、开课和做分享,我们其实肩负着社会责任。

学了那么多,你为什么还是不敢写作、开课、做收费分享?

我是 ,你修行路上的陪伴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