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則中國傳統文化三大家的經典語錄

中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是儒道釋三大家,它們對中國社會影響最為深遠,思想也極其博大精深,怎樣抓住它的一些核心語錄,以一斑而窺全豹呢?這裡我想就三大家的一些經典語錄作簡單闡釋,以期達到這一效果。

幾則中國傳統文化三大家的經典語錄

一、儒家

1.“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這是儒家從其根本思想出發而提煉出來的一條處世原則。這一原則,最根本的是前一部分,就是“兼濟天下”,所以它們是“入世”的,要積極投身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去。至於後者“獨善其身”,那是說,在未“達”時,要以儒家的規範養好自身的品格,以期為將來“達”服務。在儒家看來,只要做好了自身,“達”是遲早的事,無須悲觀。所以當王勃在滕王閣上吟出“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追青雲之志”時,歷史上無數的儒士們感動得暗自垂淚啊。

2.“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句話是北宋大儒張載著名的“橫塘四句”,是宋儒對儒學的的極大貢獻。在古代中國,本來儒道釋三家是針鋒相對的,但各自對社會宇宙的闡釋又是那樣合理而精準,於是相互融合,到了南宋時期,三家基本合一了,不少廊廟裡把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的雕像並排在一起供奉,甚至還加上了孟子。只是到了明朝,因朱元璋厭惡孟子說的“民為貴,君為輕”思想,才把他撤下神壇。從儒家這一格言裡,我們似乎看到了儒家已吸收了一下道家和佛家的思想,開始考慮為百姓“立心”“立命”的事了,而不僅僅是為社會為君王“立功立業”。

那麼儒家的標準人格是怎樣的人呢?是“君子”。

3.子曰:“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足以使人。”

大致解釋下:

孔子說: “恭敬,寬厚,誠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會受到侮辱,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誠信就會得到他人任用,勤敏就會提高效率,慈惠就能更容易使喚他人。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就是對別人要有一顆“愛心”,孔子把“仁”轉化為人的行為準則就是五個字:恭、寬、信、敏、惠。認為只要做到這五個字,就可以行“仁”了,就是君子。後來,儒家學者進一步發揮,提出了“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把做人的行為規範定得更為詳盡。

幾則中國傳統文化三大家的經典語錄

二、道家

4.“人法地,地發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所講的“道”明顯和儒家不同,它是人和社會都必須遵循的一種客觀規律,不按規律辦事就會受到懲罰。他們形象地稱之為“上善若水”。它們從實用主義哲學出發,做好一件事,必須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並且進一步要求,為了做好一件事,我們還必須拒絕一切誘惑,時刻不忘根本目的,我們說是“初心”,也未嘗不可,這就是它們提出的“為腹不為目”的含義,“腹”,就是人的肚皮,“目”就是眼睛。只要能吃飽飯,其他花哨誘惑都是浮雲。

5.“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慾為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下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家從辯證的思想出發,總結了人類社會的一些客觀規律,只要遵循了這些規律,就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道家”和“儒家”根本目的,應該是一致的,就是讓社會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和諧”“穩定”。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道家”思想更適合民眾心理些。

三、佛家

6.“三無漏學,寧靜致遠。”

佛家有“三學”,每一個修行之人是必須要學習的,就是“戒、定、慧”。佛陀教導信徒說,修戒即完善道德品行;修定即致力於內心平靜;修慧即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學是次第的關係。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應嘗試讓自己的心平靜;內心平靜了,應進一步提升智慧。

當然,佛家的“戒”內涵就深廣了,我等凡人,難以理解透徹。一般人理解為“清規戒律”,可能有些偏頗,實際上,最初的“戒”也應該和儒道兩家所說的社會道德、人格品行、行為準則意義類似吧,只不過各自說法不一,出發點不同而已。目的也是為了人類的和諧,只不過佛家更強調“修心”。

這三家的思想實在是精深了,經典語錄很多,我們總是難以窮通,說多了,我們有點暈頭轉向。現在根據有關研究,擇其要者,以期從整體上有所把握。不知可說得對,肯求方家指正補充!

幾則中國傳統文化三大家的經典語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