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共勉:反思成長和優勢,混得不好終於找到原因了

圖 | 春苗

文 | 春苗

前記

文章略長,一共8部分,前面絮絮叨叨,說自己的經歷。關於主題內容和結論,可以直接看最後的總結。

出身背景

我是個來自小地方的人,小地方的意思是不知名的小城鎮、小村莊。

29年前,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裡,我媽是個醫生,我爸是個農民。小時候在村鎮上小有名聲,因為不偏科、學習好,又比較勤勞聽話,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然而自己內心,還是有種不羈,就是覺得按部就班不痛快,後來我才知道這種不羈,叫做:孩子氣。

迷茫期

上大學後,徹底釋放了自己的個性。我一個原本文弱、內向不愛說話的人,突然開始辦社團、雙節棍、武術空翻、帶隊演出……,當然,也少不了網遊和戀愛。總之,就是不再像中學時,那麼聽話,那麼在意學習了。

畢業生共勉:反思成長和優勢,混得不好終於找到原因了

個性綻放的大學

一直到大三下學期,看到周圍都在準備找工作或者考研時,自己才開始收斂,開始盤算起來。然而,並沒有任何想法,何去何從?就業是不可能就業的,感覺什麼也沒學紮實,關鍵是覺得沒玩夠,內心一直在逃避就業。

沒得選了,只能索性準備考研了,幸運的是我考上了,在本校的深圳校區讀研。來到深圳,跟著我來自劍橋的導師做課題,還是材料專業,研究的是電化學材料方向,也就是電池。說實話,一直不喜歡這個專業,但自己也沒有更好的想法,攤上了就硬著頭皮做吧。做了大半年,有了點成果,那年還在國際電化學峰會上做了presentation,但我仍然不喜歡這個專業。

畢業生共勉:反思成長和優勢,混得不好終於找到原因了

EEMT國際峰會

一邊是一直玩、一直嗨,另一邊是一直迷茫、一直低頭走路,不知道方向在哪,未來在哪。一次偶然,死黨拉我去隔壁學校蹭了一個演講,嘉賓是和君的王明夫。當時也不知道他是誰,只是感覺這個人挺聰明、挺會說的。那場演講具體講什麼我都忘了,就只記得他說:年輕人不要怕迷茫,實在迷茫就去看書吧。還給我們一個書單,後來我真的就去泡圖書館了。

然後就接觸了“富爸爸”系列書籍,彷彿找到了一點方向和寄託,就是告訴自己一定不要甘心作為一名打工者,想要致富,就一定要做投資或者開公司。投資是什麼?那個時候我連股票都沒買過,太遙遠。開公司?好像更遙遠,而且需要學習法務、銷售、財務等各種知識或技能。下一步怎麼走?感覺又卡住了。

校園實習

後來又看來一些書,說擁有 “銷售”這一技能,可以“翻身”,這個技能讓很多人功成名就。所以,要不去學學銷售?我當時的思路就是,我既然有了技術研究的能力,再假如我彌補了自己的短板,擁有超凡的溝通和銷售技能,那下一步豈不是就可以起步自己的公司了?這個思路讓我當時激動了好久,我打算在畢業前去找份sales的實習工作。

好巧不巧,2014年6月,特斯拉在深圳開店。因為專業是研究電池材料,導師是個英國人,還給我寫了推薦信,最終經過3輪面試,我跟另外幾位來自港中文、北大(深圳)、深大、澳門大學的在校生,成為了特斯拉銷售團隊的Intern。

畢業生共勉:反思成長和優勢,混得不好終於找到原因了

TESLA實習

終於開始接觸銷售,主要是週末來上班,還能賺點零花錢,好好表現,以後轉正也是可以的。總之未來可期,彷彿步入了正規。

15年初,特斯拉中國大區的高管層動盪的厲害,華南大區的老總換了,深圳的店長也換了,大概是業務推廣未達標,馬老闆不開心了吧,畢竟原本計劃的華南地區武漢、長沙、廣州等店都沒如期開張,現車積壓了一大堆,充電樁建設也慢的很。

但讓我開心的是,我Intern期間的“師父”,成為了深圳店的新店長,而且有幾個在15年6月畢業的Intern,即使表現一般的,也很順利的轉正了。這局勢看來,以後畢業繼續來這上班基本穩了。所以早早的就跟“師父”打了招呼,也跟HR約談了好幾次,都挺好。

失策

看似轉正基本妥了,就差換份協議籤一下了。結果,卻沒等來轉正。

HR在微信裡給我婉拒了,說了一些不痛不癢的話,大意就是業績形勢嚴峻,公司選人很嚴格。其實說白了,就是不認可我現在的業務能力,不想培養小白,希望來了就可以開單。據說後來,確實去其他車廠挖了幾個人過來,有勞斯萊斯的,有保時捷的。然而,這些對我而言,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下一步怎麼辦。

我這裡犯下的是第一個十分嚴重的錯誤,新人引以為戒。我在沒有拿到特斯拉正式offer之前,就想當然的認為妥了,所以在秋招期間,我只投了幾個大廠的簡歷,深圳也就那幾家吧,不超過20份簡歷。就這樣,我下了一個一廂情願的賭注,然而幸運並不是每次都會眷顧。

天知道,第一個面試邀請會是華為。拿華為練手?玩笑開大了。我現在還記得,當時在福田的大中華喜來登,群面遇到新穎的題目,應變的一塌糊塗。後來我又去了德州儀器、康佳、寶潔等大廠面試,結果都沒有結果。

畢業生共勉:反思成長和優勢,混得不好終於找到原因了

後來,我發現自己犯了第二個嚴重的錯誤,新人還是引以為戒。因為我發現,我的同學們很多都經過了這幾家大廠的面試,不少也拿到了offer。我就很詫異,因為我無論成績名次和綜合能力,都至少是中等水平,怎麼最後會落到我沒有offer呢?

再一打聽,原因找到了。原因及在於我太“頑固+刻板”,因為不想做技術,而且就著我有特斯拉的sales實習經歷,投的全是業務崗。而大部分同學投的都是本專業的技術崗,能力稍強一點的,會兩種崗位都投。而最終拿到offer的同學,技術崗:業務崗比例大概是15:1,即絕大多數同學做的還是本專業,還是技術崗。然而此時春招已經快結束了。

何去何從

畢業後,在家裡待了一段時間才出去找工作,斷斷續續面試了很多家,拿到幾個offer,但都不是大廠,都放棄了。找工作第4個月,終於感覺累了,後來就進了一傢俬企,工作偏業務崗,老闆是個香港人。選這家的主要原因是,薪資還可以,而且公司多是年輕人。然而做了一年,便離職了,一方面業績不好,另一方面陪老闆的時間太長,整個公司都在圍繞著老闆轉,這一年感覺業務能力沒怎麼提升,豪車美女潛規則倒是見識了不少,不太符合自己的初衷。

畢業生共勉:反思成長和優勢,混得不好終於找到原因了

自媒體創業

離職之前,接觸了一個初創3年的團隊,做的是金融行業的自媒體,做的是投資培訓的生意,在圈內小有名氣,心想對投資也比較感興趣。因為主要創始人都是同鄉人,年紀相差也不大。就想著,要不就直接加入創業大軍吧,小公司能綜合鍛鍊各方面技能,為以後自己開公司打基礎。這是我的第二份工作,因為自己本身業餘愛好多,所以周邊技能也會一些。攝影攝像、PS、視頻剪輯加特效、文案策劃、媒體運營、活動策劃等等,能做的都上,激情滿滿。

做了一年多,還是離開了,收穫是有的。離開的主要原因是團隊理念不合,而且辦公是在一個別墅裡,吃住都在公司,幾乎沒有個人時間,也沒有996,大部分是807,壓力特別大,這些也誘發了我離職的直接原因:腰椎間盤突出…

休整

又離職了,這次離職後,不再是剛畢業的意氣風發,而是身心俱疲,再次陷入迷茫。專業課擱置了,銷售也沒學成,創業也沒結果,完全亂了陣腳,不知道何去何從。

在家休整了1個月,腰還沒好利索,就開始陸陸續續投簡歷,因為目標計劃全亂了,所以就想著先穩住自己,找個不累的工作先做著,再找方向。簡歷索性投了3個方向,一個本專業的,一個金融業務類,一個新媒體運營。找了3個月,挺煎熬的,最終還是在本專業的方向找到了,也就是我現在工作,在上海一家大型的老國企,薪資待遇平均水平,關鍵朝九晚五,工會不允許加班這點特別好,相當安穩。

畢業生共勉:反思成長和優勢,混得不好終於找到原因了

神經網絡算法

後來自己發現了AI這個方向,就接觸到程序員這個領域,現在業餘在學編程和算法,又重新複習線性代數、概率論和統計學、工科數學……好在大一大二這幾門科還算認真學了,大多數內容還能撿回來,然而課本和筆記早就不知道扔到那裡去了,悲夫!

總結

終於絮叨完了,來總結下這些年犯的錯誤和教訓吧。

第一個錯誤和教訓:應屆生在沒有拿到offer之前,一定不要有“賭”的心理,不要想著非哪個公司不去,或者因為自己“內部有人”,而一廂情願的相信自己可以拿到這個公司的offer。你要做的是,在春招秋招的時候,多跟同學報團,積極準備面試,雖然海投不可取,但也儘量多投簡歷,給自己更多的機會和選擇。

第二個錯誤和教訓:一心想從事業務崗,只准備了業務崗的簡歷,導致與大廠失之交臂。更穩妥的做法是,技術崗和業務崗的簡歷都準備。進大公司比某個崗位更重要,以後內部轉崗也不是不可能,先拿到offer再說,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何況有的時候,問題不是你想要什麼,而是你可以有什麼,現實世界裡,擺在自己面前的選擇,可能真的不太多。

第三個錯誤和教訓:一畢業就進了小公司,這來源於第二個錯誤的結果,把崗位看的比公司重要,而且道聽途說小公司可以鍛鍊各方面能力,可以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機器,以後可以自己獨立門戶,而不是去大公司做螺絲釘。後來想想真是後悔至極,你連大廠都沒待過,連應有的組織架構和部門間協作都不懂,就算自己以後開公司,怎麼做大?倘若做大的眼界都沒有,做大的希望有幾成?所以,建議應屆生儘量第一份工作,能進大廠儘量進大廠,先待上幾年再說,眼界比雜七雜八的技能更重要。

第四個錯誤和教訓:上學時,沒有好好學習,全用來綻放個性了。因為不喜歡本專業,又不知道喜歡什麼,而選擇逃避。倘若讓我再選一次,我肯定首先學好專業課,把課本和資料都好好留住。關於到底喜歡什麼,主動去試錯,可以多跑跑圖書館,也可以去外專業蹭課,再輔修個第二專業,也不是沒有可能。

關於優勢

你覺得自己有什麼優勢?這句話是某次面試中,一個Boss問我的,我答的都是過往的經驗,而非我真正的優勢。

回來後,我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我到底有什麼優勢,為何校園裡混的不如我好的同學,畢業後混的都比我好?一番思考後,我發現,但凡混的不差的,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優勢之上。他們有的是專業課強硬,有的是人脈很好,有的是家裡有背景,也有的是個人業務能力突出。回到我自身來看,我專業課馬馬虎虎,人脈也一般般,家裡沒什麼背景,個人業務能力呵呵。。你要能混得好才怪咧!

本科有幾個同學,學習成績下游,但老家在吉林,當地熟人多,畢業後直接去了一汽,然後把女友也安頓進來,從此過上了穩穩當當的日子。說實話,一開始我還挺瞧不起人家,覺得進了社會就該闖一闖,像這樣沒有波瀾的日子,不要也罷。但現在我想明白了,他們才是聰明人,他們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和優勢在哪,他們依靠自己的優勢,才能將受益和未來的期望最大化。

但大多數同學,資質都跟我一樣,沒什麼背景人脈,都是小地方考上來的。所以,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那一紙文憑。他們規規矩矩的憑藉自己的優勢進入這個社會,參與這個社會的競爭,他們依然也是聰明人。

反觀我自身,心比天高,任性的放棄了自己的專業,硬是希望在自己沒有優勢的地方突破重圍,難上加難。混跡幾年才發現,社會競爭不像考試那樣,不偏科門門好才行,它不像是木桶怕短板,而實際是:短板有多短不要緊,長板有多長才重要。

所以,如果你也有跟我類似的出身,建議一定先打造自己的硬實力,讓它成為自己的優勢才是關鍵,讓自己變成“T型人才",像一根釘子釘進這個社會

,成為這個社會上很難被替代,甚至不可替代的一個節點,而不是想著面面俱到,反而容易樣樣通、樣樣松。

在選擇的三岔路口,不妨先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優勢是什麼?

畢業生共勉:反思成長和優勢,混得不好終於找到原因了

三岔路口

最後聲明,這些反思和總結,都是站在我個人背景和認知立場下,針對職場和事業而言的,難免會有引發爭議的地方,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更好的建議。

還未畢業的朋友們,建議根據自己的情況,獨立思考和總結,倘若我的這些經歷和反思,能給你帶來一點點啟發,能幫助你將來少走一些彎路,那麼我今天分享這些的,也就值了。

經歷歸經歷,沒有什麼好壞之分,對人生的意義暫且不談,誰知道這些我現在看似彎路的經歷,這些被我稱之為錯誤和教訓的,在將來回頭看時,會不會發現是一種財富呢~

今天是我生日,過去的29年,把自己攤成一個了煎餅,是時候變成一根釘子了。

延伸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