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陪孩子複習,是否經歷“他律戰爭”?該換個思路解決問題了

“我在家給娃複習,這不要考試了嘛。”

下午約老朋友喝茶,電話那頭傳來的聲音跟我預想的一樣。

其實自己何嘗不是剛剛給孩子做了複習,兒子面對考試難以掩飾內心的焦慮與煩,給他講題自然遇到很大的阻力。他會皺眉、嘆氣、甚至心不在焉。

何止是孩子,家裡每一位長輩都因為面臨考試而焦慮,額外的關心。

所謂壓力,正是這些關注的目光、殷切的期待、很有道理的要求……

於是,我調整好心情對兒子說:“馬上考試了,心情很重要。如果你覺得煩,就放鬆一下。不想複習,就不復習了,考試的時候認真、專心就好。”

週末陪孩子複習,是否經歷“他律戰爭”?該換個思路解決問題了

​​孩子的自律?父母的他律?

讀書會開了一場線上跨年活動,去年朋友們立的flag,一起回顧。

回想年初,都按照蔑視自己的態度制定寬鬆的計劃,年底依然少有人能夠倖存。拿自己來說,出版社約的書稿,拖了兩年了。

自律,真的是一種精神奢侈品。

幾乎每個年齡段的成功學,自律彷彿都是必備的要素。可惜放眼我們與孩子,真正做到的寥寥無幾。

如此重要的品質,我們當然覺得是送給孩子未來人生最珍貴的禮物。可惜送禮的方式,就是“聽我的,我來管教你!”

人的想法就是這麼詭異,自律是良好的品質,瞬間轉換成立“他律”的理由與原因。

當然,並不是他律就錯了。

週末陪孩子複習,是否經歷“他律戰爭”?該換個思路解決問題了

​可有一種他律,很糟糕!

他律很重要,可以是規則的養成,也是成長必經的引導。

教師培訓的時候,問的最多的問題其實是“規則”。有人會問:“現在孩子規則意識很弱,孩子不聽父母的,學生不聽老師的,員工不聽老闆的。怎麼辦?”

規則,的確是通過他律體現的。可惜,他律如果很不穩定,很容易引導孩子關注的並非規則。

仔細想想,做父母的都是怎樣“他律”的。

他律往往與考試有關,考試前要加強“自律”的管教,多做題,做看書,少幹些無用的事。考試後,如果成績不好,繼續加大練習,減少娛樂。

他律往往與心情有關,心情不好,更多的“說教”,跟多的督促,更多的練習。

他律甚至跟孩子的表現成負相關,很多孩子說父母很言而無信,自己努力提前完成了複習想放鬆一下,父母看了一眼時間,一句話讓孩子心灰意冷時“今天狀態不錯,時間還早,你再把數學練一練吧!”

在這一刻,孩子的內心已經崩潰了!

他律時說的道理,對方並不是不懂。就如同,我們知道書中的道理,只是我們做不到。

孩子如果陷入這樣的長期他律之中,往往逐步走向對抗。

不合作、不搭理、辯論、抬槓、爭吵、憤怒……

考試的那幾天,一家人的煩躁,點火就爆!

期末考試,就像一場定期發作的崩潰式“他律戰爭”!

週末陪孩子複習,是否經歷“他律戰爭”?該換個思路解決問題了

​換個思路解決問題!

自律的核心在於主動選擇,屬於內驅力的推動,關鍵在於自我的掌控感,內心的力量也會因此而成長。

自律的過程,心中思考的是自己的目標,更關注方向。本質是渴望與探索,此時才有自律的能力,不然只會是自律的假象而已。

父母的他律,先從規則的引導做起,而後不要取代孩子做選擇的權利,他律的亂用,往往會壓制渴望與探索,必經認真努力思考是無法通過要求達到的。亂用他律,得到的往往是報復性放縱。試試下面的方法:

  • 討論一個兼顧孩子放鬆需要的平衡的規則,關注習慣而非目標(例如分數)。
  • 創造一個減少干擾的學習環境。
  • 支持的角度,而非先挑錯指責。
  • 鼓勵進步,而非一味指出差距。
  • 激發內部動力,而非加強外部獎懲。
  • 考試前關注心態調整,而非加碼練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