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憂心!這樣把孩子往歪路上帶,會把孩子給坑苦、害苦的!

道長不是要在這裡故弄玄虛、搞啥標題黨,是真的覺得很痛心。

這個事也肯定不會是空穴來風。

起因是:友人輾轉發來兩張說是來自朋友圈的照片,看起來應該是一份訓練日記或下場筆記之類,手寫的,從題目到具體過程、最終結尾,都描述的很完整。

一看字體和遣詞造句,就知道是出自孩子之手。

文章的中心內容,是如何在場下賭錢

不好判斷這位孩子的準確年齡,唯一能做出的一個判斷是:這位學高爾夫的孩子,在教練的現場指導下,正成功地大踏步走上嫻熟的高爾夫小賭棍之路!

如果覺得道長誇張,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份東西的具體內容。

本想直接把圖片原封不動貼出來,但考慮到裡面涉及到了有現場其他孩子的名字及一些細節描述,加上筆跡、字體,對保護孩子的隱私不妥,所以只截取開頭一小段作為代表。

文章的題目叫做:我再也不“踢踹”了

——除了經常在球場上“開盤”的老江湖,一般人估計都看不懂是啥意思吧?

一開始道長也沒看懂,但人家孩子的文章第一段就給寫得明明白白了:


痛心!憂心!這樣把孩子往歪路上帶,會把孩子給坑苦、害苦的!

怕一些老花眼的看不清楚,道長就辛苦把上面的文字再碼出來——

  • “踢踹”是一種打高爾夫時賭錢的方法,用於最後一個洞,由輸方提出,假如打完倒數第二個洞時,輸方說,“我踢了!”如果贏方答應,那麼這個洞賭的錢就將翻倍,賭10塊就會變成20塊,如果輸方踢完後,贏方又說“我踢了!”賭的錢就由20塊變為40塊。這種方法既能對方(反)敗為勝,又能讓你反勝為敗。

看看,描述得有多“內行”、多“專業”

活脫脫一副典型的小賭棍形象躍然紙上!

一想到這些看起來心驚肉跳的文字,竟是出自我們花朵般的孩子之手,真是不由得讓人冷汗直冒、後脊背直髮涼!

網絡語言叫啥來著?細思極恐

再摘幾段文章中的話(一字未改)——

  • 我和××進行了一場友誼賽,當然,不賭錢沒壓力!
  • 教練讓我們打十塊一杆的。
  • 漫長的17個洞過去了,我早就遙遙領先,贏了××50塊錢。
  • 事後結賬......我就不說了吧,贏的整整50塊,變成了輸30塊,那心裡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道長雖然做過不少青少年賽事活動,和打高爾夫的孩子們和家長們也有過不少交道,偶爾也聽說過有個別教練和孩子“一起開盤”的,但這樣的青少年高爾夫“教學”場景,還真是第一次知道!

也許是道長孤陋寡聞?

那位說了:道長你這又太認真了不是?給孩子們刺激刺激,增加點打球的樂趣和積極性,有利於提高水平啊!也沒什麼的呢!幾十塊錢而已,不必大驚小怪!

如果真是這樣,那在俺道長看來,這“水平”不提高也罷,這高爾夫不打也罷

如果是道長自己的孩子,即便是倒貼一籮筐錢,俺也絕不會幹!

高爾夫不是這樣的

讓孩子學高爾夫更不是這樣的

成年人在場下來點什麼“小賭怡情”之類的就不說了,方法和尺度由各人自己去把握;

如果把賭錢之類的惡習照葫蘆畫瓢放到孩子們身上去,在孩子們身上再來重演一遍,則即便是說破大天,俺道長也雙手雙腳堅決反對!

孩子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都還幾乎是一張白紙,可千萬不能這樣子亂描亂畫啊!

花那麼多的時間、精力、費用,勞心勞力的讓孩子去學高爾夫,圖個啥?難道是要弄出個“三觀不正”的小怪物來?

道長真不知道,在當今國內青少年高爾夫學習和教學領域中,這樣的現象到底是極個別的,還是很少數的,亦或已經是很普遍、習以為常的?

但願不是主流。

如若不然,那這個青少年高爾夫的前景也未免太令人擔憂了!

作為家長,能把自己的孩子放心交給這樣的“教練”去帶?

作為教練,有沒有想過:要教給孩子們的到底是些什麼?

作為機構,到底應該怎樣把握和管理好自己的教學團隊?

很希望有心的家長們、教練們、機構們能一起好好討論討論這個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