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居正?他对大明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快乐三农人


导读:明穆宗在位时,十分信任张居正,因此他遗命张居正等三个大臣辅政。明穆宗驾崩,10岁的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即明神宗。因万历帝年幼,太后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他“勇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巩固边防等为主要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暮气沉沉的大明王朝,出现了暂时的辉煌。辅佐年幼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因过度劳累病逝,撒手人寰。死后,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大臣。由此看来,张居正的人生轨迹堪称完美。

然而,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明神宗下令将张居正家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并且差点险遭鞭尸 。自己的儿子被逼自杀,家属饿死的饿死,流放的流放。直到天启皇帝上位,才为张居正复官复荫。



“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明史》

那么,位高权重的张居正为何死后落得如此下场?张居正对大明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如何评价他?

张居正在位内阁首辅十年期间,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采取了「一条鞭法」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旨在解决明朝两百多年以来留下的各种问题,以巩固明朝政权,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他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进行整顿。尤其,注重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腐败边防松弛的民穷富竭的局面,起到了巨大的做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使得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是为「万历中兴」。

张居正出生于荆州府江陵县的一位秀才的家里,曾祖父因在其出生的时候,梦中的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悠悠地浮起来。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一、初入仕途

  1. 「白圭」从小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十二岁的「白圭」报考生员,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他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16岁的张居正就成为了举人,23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张居正入翰林院学习期间,内阁中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内阁大学士只有夏言、严嵩二人,二人争夺首辅职位,夏言最后成为首辅。结果,被严嵩进谗接着被杀。 对于内阁斗争,做为新科进士的张居正自然没发言权,只能冷眼旁观。
  2. 翰林院期间,张居正深刻的了解到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张居正以《论时政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不过并没有得到明世宗和严嵩的重视。
  3. 嘉靖二十九年,张居正借口请假养病,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休假三年中,他仍不忘国事,亲身接触农民。家境本就贫寒的张居正,在乡间体会到了人民的辛劳、饥寒和痛。
“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荆州府题名记》(《张文忠公全集》卷九章

小结:面对政治腐败,边防废弛,内阁混斗……张居正渴望施展自己的政治主张毫无办法。身边忠心的同僚因弹劾严嵩相继被害,张居正不得不和前辈徐阶的隐忍退让,细细谋划。回乡养病期间,人民痛苦不禁使他侧然心动,责任感让他重返政坛。




二、重返政坛

重返政坛的张居正在苦闷思索中渐渐成熟,在政治的风浪中,他模仿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伺机而动。同年,世宗殁,裕王即位,是为明穆宗。他以裕王旧臣的身份,放擢为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

1、巩固国防

此时,明王朝内则土地兼并,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外则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尤其岑猛叛乱,“两江震骇”,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

严嵩倒台后,徐阶继任首辅。徐阶和张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遗诏,纠正了世宗时期的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宫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欢迎。入阁不久的张居正在首辅徐阶和内阁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了巩固边防的工。

2、掌握大权

徐阶年迈多病辞官,高拱重新回到内阁。高拱是个颇有才干与志向的人,好不容易大权在握岂容他人插手?高拱当政期间,起用了一批人才,仕路稍清。 张居正曾是高拱知己,后发生嫌隙。张居正长期在高拱的压制下,却也不能实施自己的改革大业。 高拱虽也有建树,但并不能拯救腐败的大明王朝,高拱和权宦冯保不和,张居正借机拉拢权宦冯保。

隆庆六年,穆宗病殁,年仅十多岁的神宗继位。高拱因自己口无遮拦触动太后神经,加之冯保扇鬼火,太后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张居正就成了首辅,从此独掌国家大权达十年之久,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推行新政了。

小结:张居正在徐阶身上受益匪浅。徐阶和高拱都是十分能干的首辅,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他们也做了不少努力,因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改革弊政的才干与气魄。




三、改革措施

明王朝日益腐败危机重重。张居正清醒地认识到,小修小补已无法挽救明朝的复亡,只有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才能使国家真正走出困境。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

1、在政治上,整饬吏治,实行「考成法」,严格奖罚,主张唯贤是用,坚决裁减冗员。

当时朝野泄沓成风,政以贿成,民不聊生,官僚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腐败之风。主要原因是“吏治不清”。加强对官吏的考核,裁减冗员,节省朝廷的俸禄开支,行政效力大大提高。

①沐朝弼屡次犯法,应当逮捕,但朝廷舆论认为此事很难办,张居正就改立沐朝弼的儿子袭爵,派人去捆绑沐朝弼,沐朝弼没有反抗,被解到京师,张居正免他一死,将他幽禁在南京。

②对于御史欺凌巡抚的事,打压他们的气焰。只要他们有一件事稍不妥,马上加以责骂,又饬令他们的上司加以考查。

③盗贼群起,甚至抢劫官府库房,地方官常常隐瞒不上报,张居正下令:隐匿不报者,即使循良的官吏也必撤职,地方官再不敢隐瞒真情,抓到强盗立即斩首处决,并追捕他们的家属,盗贼因此衰败。




2、在经济上,改革漕运,清仗田地,打击豪强,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各项杂税合并,增加财政收入。

①清查土地。“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是“国匮民穷”的根源。全国进行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税的田产,朝廷的赋税大大增加,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

②改革赋税,实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

(1)以州县为基础,将所有赋税包括正税、附加税、贡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种经费和全部徭役统一编派,“并为一条”统一征收,使国家容易掌握,百姓明白易知,防止官吏从中贪污。

(2)关徭役征派,消里甲之役,将应征的全部门银,同丁银合并一起。以“丁”和“地”或(田粮)两大类因素统一考虑编派征收,所谓“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自此,户不再是役的一种根据,丁的负担也部分转到“地”或“粮”中。

(3)赋、役之中,除国家必需的米麦丝绢仍交实物和丁银的一部分仍归人丁承担外,其馀“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4)官府用役,一律“官为佥募”,雇人从役。过去由户丁承担的催税、解送田粮之差、伐薪、修路、搬运、厨役等一概免除。这一改革措施赋役折银征收,既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必然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3、军事上,用戚继光镇蓟门(今河北迁西县西北),李成梁镇辽东(今辽宁辽阳),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加强北方的防备。通过各种途径削减朝廷的军费开支。

①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互市使马匹大增,减少了太仆寺需的种马,老百姓折价交银,使太仆寺积蓄金四百馀万。互市又使边疆在政治经济上保持稳定、正常,

②封俺答(北方蒙古首领)为顺义王,在大同、宣府、甘肃等地立茶马互市,保持贸易往来,俺答长久没有来犯边关。

小结:『财政上』,随着清丈田亩工做的完成和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军事上』,加强边备,有力地抵御了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扰,促进了国泰民安。与鞑靼人修好,通贡互市,保持边境安定,减少战争费用。『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他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认为「农商并重」,反对随意增加商税,侵犯商人利益。



四、节用爱民,以保国本

「考成法」增加的收入仍是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王公贵族的无限挥霍。他向神宗提出“节用爱民”,“以保国本”。



①皇室的奢侈性花费上,也是锱铢必较,寸步不让。

⑴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以备光禄寺御6膳之用,居正据理力争,上疏说,户部收支已经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觉费力,脱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灾,疆场意外之变,何以给之?”他要求神宗节省“一切无益之费”。

⑵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被废止。在张居正的力争下,还停止重修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停输钱内库供赏,节省服御费用,减苏松应天织造等,使封建统治者的奢侈消费现象有所收敛。怕浪费灯烛,将万历安排在晚上的课程改到了白天。

⑶纂修先皇实录,例得赐宴一次。张居正参加篆修穆宗实录,提出辞免赐宴。

②张居正厉行节约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廉洁奉公,而且对家属也严格要求。

⑴儿子回江陵应试,他吩咐儿子自己雇车;

⑵次弟张居敬病重,回乡调治,保定巡抚张卤例外发给“勘合”(使用驿站的证明书),张居正立即交还,并附信说要为朝廷执法,就不能以身做则。

⑶父亲生日,他吩咐仆人带着寿礼,骑驴回里祝寿。

“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居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十年内海寓(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馀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综(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询经济之才也。惜其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宠夺情时,本根已断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明神宗实录》

小结:对于明王朝来说,张居正确实是难得的治国之才。张居正的改革措施触犯了权贵、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在权力上,张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五、鞠躬尽瘁,操劳国事,请求“乞休”

①张居正力肩重任,勉力支撑,已经积劳成疾五十多岁的年纪,已是未老先衰,形神疲惫,气血壅塞,须发花白,精神委顿……


②张居正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深知故乡民谚“当家三年狗都嫌”的道理?他向神宗提出「乞休」的请求,神宗皇帝毫不犹豫地下旨婉言慰留,并恩赐“白金麒绣御膳坐蟒”等贵重器物,以达诚意。

③张居正深深知道,宦海险恶,前途莫测,虽热衷于贪恋权位,也希望将自己所开创的新政推行到底;面对已经成年的皇上,他不得不做深长计议,以免“驽力免于中蹶”。

“严分宜败后,乃子世蕃从粤东之雷州戍所私归,偕其密友罗小华(龙文)游乐于家园,广募壮士,以卫金穴,物情甚骇。其舍人子,更多不法,民不能堪,诉之有司,不敢逮治。袁州推官郑谏臣者,稍为申理,辄罗其诟詈,且有入奏之语。郑乃与上巡江御史林润谋,直以闻之朝,谓世蕃招集劲勇,图不轨,且与龙文日夜诅上。时,世宗方在齐宫祈长年,见疏大怒,直批就着林润拿来京。”——《万历野获编》

小结:张居正深知“伴君如伴虎”道理。张居正“乞休”之举。既是,政治姿态,又是,自我保全的策略——如不早日辞去,恐将使王事不终,前功尽弃。不过,此举招到李太后的强烈反对。张居正最终留了下来,不辞劳苦地一干又是两年。




总结:「人亡而政息」,张居正的改革触犯了权贵的利益,与整个利益集团为敌。独握大权,触犯了皇威。张居正死后不到一年,功绩被彻底否定,改革措施遭延止,也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张居正在位时,提拔的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张居正的政治改革是失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允许他的成功。十年的改革成果化为乌有。为了百姓,为了挽救腐败的明王朝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声誉,一切恢复原状,黄河照旧泛滥。早年在内阁混斗时,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时候,写过一偈:“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确是做到了。至于他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小编寄语:我是心恬澹,喜欢我的小伙伴,关注加留言,持不同意见的小伙伴,可以给我留言,大家一起探讨历史的真相。】


心恬澹


张居正是一代名臣,功在社稷,过在私德。

张居正,字太岳,是江陵人,所以当时的人也称他“张太岳”或“张江陵。”23岁时就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供职,后来受徐阶赏识,43岁就入内阁辅政。1572年,在李太后和司礼监秉笔太监冯宝的支持下,不到50岁的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传奇的改革历程。

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考察,,赏罚分明,约束官员行为,利于反腐清廉,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张居正也重用了一批人才,为国家立下不小功劳比如说,潘季驯,一代治河大师,即使是到了清朝,治河的人都一直在参考潘季驯总督的治河治水患经营。

在经济上, 清查土地和一条鞭法。重新丈量土地,主要是清查地主土豪的田产,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同时改变富农拥有大量土地却少征税的局面,维护社会公平,削弱贫农和地主富农间的矛盾。一条鞭法则是统一赋和役的征收科目,防止地方官员巧立名目压榨百姓,从中贪污。同时要求国家赋税多以银子缴纳,促使农产品进入商业流动,既保证市场白银的流通又能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军事上,重用当时的名将戚继光和李成梁,用于北方防守。同时在边关开设茶马互市的交易市场,利于明朝和外族的和平,同时,明朝也能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外部的战马,利于明朝军事实力的提高。

张居正的改革,朝廷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改变了国家财政长期入不敷出的局面,财政收支相抵出现结余。边境和平少冲突,国库米粮够用好几年,白银也结余好几百万两。

但是,张居正私德有亏。虽然张居正晚年骄奢淫逸,儿子中状元、榜眼也可能是自己偏颇,但是这些都不是最致命的,或许他是在自污。然而,张居正这人太霸道,专权,六部都成为下属,官员不同意他的都会遭到打击,官员关系不好。同时,皇帝也从敬重他、感谢他,也变成怕他、怨他到恨他。


寻找不答应


如果只看历史的表面的话,毫无疑问,对于张居正的评价肯定是正面的,对于张居正的结局也是同情的。但是如果深度刨析的话或许张居正应该是“过大于功”的!

既然说到万历首辅张居正,自然张居正改革是主讲。

明朝中后期因为官绅贵戚不断占用百姓土地,各地藩王除了获取封地外也是利用各种手段兼并民间耕地,在万历年间土地兼并问题已经达到历朝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明朝统治者也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但因为建阶级的局限性和不能轻易触动统治阶级的基础导致历朝历代亡国因素里必有土地兼并这一项。



嘉靖年间的首辅徐阶和继任首辅高拱都曾针对明朝的种种危急做出过一些措施,但最后都不了了之,并没有起到实际性的效果。

张居正改革是大刀阔斧的改革,更是一次十分全面的改革,其中涉及到官员任用,和地方行政、军事、边防、、田赋、税收、水利等多个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是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其中经济更是重中之重!下面那一条鞭法为列子简单一说!考成法就不说了!


这次改革的闪光点是“一条鞭法”,丈量全国土地,让隐瞒的土地浮出水面,增加国库税,不在继续区分银差和力役,同意纳银,提高商人地位,让自古以来的重农抑商思想浅化,鼓励手工业发展,推动商品经济流动,白银流动。一条鞭法实施后效果十分明显,可以说是立竿见影!但是潜藏的弊端随之而来,最严重的便是两税收取的是现银,百姓在缴纳赋税时粮食产物折算成白银,所以缴纳两税时要和商人换取现银,商人趁机又将银价抬高,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恶性循环,因此很多以耕地为生的百姓抛弃土地去做工,反正种地还是做工到最后都是缴纳现银,种地又不如做工现银来的轻快,到了天启年间,愿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荒地一望无际,明末时连年战乱,军营缺少粮食的供应,战士气低沉,战斗力低下,即使在占有优势的情况往往下也因为缺少钱粮,急于速战速决,最后导致惨败。这就是一条鞭法遗留的弊端中十分明显的一条。张居正死后,很多有利的措施也被废除,明朝基本上已经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这时候的明朝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也没有哪个人敢效仿惨死的张居正般真正为君分忧!万历三大征后,张居正改革取得的硕果,基本上也被挥之一空!
张居正改革相当于给已经垂暮的明王朝打了一针鸡血,更像是给疼痛不堪的明朝打了一针毒品,暂时缓解了明朝的疼痛,但代价就是导致了另一种危机从而恶性循环!但张居正改革的确是是给明朝象征性的续了命,让之后的几位皇帝还可以继续体验拥有皇权的感觉,继续享受压榨百姓的快感!

简单一谈,个人看法,勿怪!


明月清风阁


他是政治人物,所以用政治成就评价为主。

就像宋徽宗,虽然他的书画成就很高,但是他是皇帝,是国家统治者,所以评价他,应该从他的政治生涯看。

张居正从政生涯,最巅峰时刻,就是他所主持的张居正改革,也就是万历新政。这个时期,经过各个方面的改革,明王朝的税收等一度出现盈余和余钱,财政问题还有所缓和,也为了明王朝最后辉煌的万历三大征奠定基础。【但是这三次征战,还是把新政的积累挥霍殆尽,甚至产生大量赤字。】

但是张居正死后,反对派群起而攻之,和万历皇帝急于否定张居正的错误的情况下,被抹黑、挑小毛病,而否定大节。新政被万历废除,明王朝最后一次复兴迹象的“万历中兴”落幕【在前面提到的万历三大征中,弊端显现】。

新政成为沉暮的明王朝最后的闪光,原本的复兴迹象也不过是走到迟暮之年的国度的回光返照。

所以张居正最巅峰时期的功绩是好的,曾经为拯救明王朝做出过有用的贡献,但是还是无法拯救这个沉暮的国度,甚至死后张居正都无法安息,甚至连累了家人。


黑眼历史观


对于张居正的评价,可以用一句“是能臣,但绝非清官”来概括。

首先,他是个济世救国的能臣。张居正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朝守旧派与改革派矛盾最为激化的时代,明朝经过百年的发展,朱元璋所设计的那套政治制度,已经无法解决当下的社会矛盾,明朝想要中兴就必须在政治制度上加以创新。隆庆时期,高拱为明朝改革开了一个好头,但是改革尚未触及到明朝的深层次问题,张居正在万历之初的十年,利用执政之机,大胆向明朝政治的沉疴积弊开刀,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为明朝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单就这点来说,张居正无愧是百相之杰。

其次,他并非清官。张居正与高拱本是志同道合的学侣,但是为了自己能够上位,竟与太监冯保联手,硬生生的将高拱挤出了内阁,背后插刀的行径着实让人汗颜。另外,张居正还收受贿赂,戚继光就是他的行贿人之一,而且辅政期间,张居正生活十分铺张、行事十分嚣张,回一趟老家,坐的轿子竟然需要32个人才能抬起,上面还载有佣人,相当于现在的房车,而且当政期间,很多待遇都超过了皇帝规格。

综合来看,张居正是一个有能力、有理想、有抱负但自身作风又不是十分过硬的政治家,他精于权谋,却又不为权力所累,饱读诗书,但又不迂腐守旧,缺点与优点都十分突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历史人物。


文史并蒂


张居正是中国古往今来不多见的政治家,是社稷之臣,而非君王之臣。性格才华跟诸葛亮相似,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张居正为中国,为大明,呕心沥血,最后累死在工作岗位上,是一代忠臣能臣的楷模。张居正作为大明最干练的一位首相,居功甚伟,几乎没有过。明史里评论的过错,其实都不是过错,因为要改革,不强势根本改不动。改革必然会得罪庸官俗吏,不可避免。

张居正在任期间,大明由国际威信扫地,迅速变得重振雄风,再度具备大国风采,让四夷仰慕。社会风气的糜烂和官场的腐败不堪,也迅速地一扫而空,让大明回到了久违的风清气正的盛世状态。可惜大明还是不够幸运,好日子刚刚开始,还有很多利国利民的措施没来得及实施,这位首相就辞世了。他这一死,反对改革的人一哄而上,纷纷弹劾,致使人亡政息,改革成果损失殆尽。

说张居正贪污,那是太强词夺理了。作为首相,家里存个十万八万两银子太正常不过了,连这点家产都没有,那还算什么首相?当年元朝建立的时候,忽必烈问怎样才能减少腐败,姚枢、郝经等人就提出,需要有合适的俸禄,俸禄如果太低,会有诸多的弊端。说张居正权高震主也不合适,因为张居正跟万历皇帝不仅是君臣,还是师生,师生关系是皇太后确认的。至于教育的不成功,也实在没办法,天命如此,万历不是那块料,谁也不能点石成金。

张居正的前面几任,有两大名相,严嵩和徐阶,这两个人也都是名副其实的内阁首相,大权在握。严嵩执政期间,国家一天不如一天,越来越乱,越来越弱,腐败成风,非常不堪。徐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那真的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多数官员心目中的楷模,非常善于对各方面进行协调。能把严嵩这样的奸臣给扳倒,一步一步地,确实很有水平。徐阶的施政理念和处事风格以道家为主,非常的圆融,很少得罪人。他在任期间,百姓高兴,官员高兴,皇上也高兴。可以这么说,徐阶的为官之道,在今天也很有借鉴意义。

徐阶和张居正各有所长。徐阶足以治国,但不足以强国,张居正不仅能治国,还能强国。治国和强国有很大的区别。当然了,最理想的,是徐阶当一把手,张居正当二把手,但是可惜,张居正入阁时徐阶年事已高,不久就选择退休了。两人曾短暂的合作过,非常的默契,非常的和谐,非常的同心戮力。可惜太短暂,不久张居正就只能单干了。

商鞅有段话,赵武灵王也说过,“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些话可以用来评价张居正。商鞅与张居正都是强国之臣,国家要强大,需要这样的人。如果没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秦始皇要对付匈奴,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要是弄清楚了治国和强国的区别,那评论起张居正的功过得失就客观多了。要是再给张居正几年,内政改革彻底完成了,国库更加充盈了,那一声令下,戚继光会荡平整个草原,戚将军有这个实力。早几年也行,徐阶、张居正组成领导集体,好好合作个十年八年,会更加完善,可惜大明没那么幸运。


秦客逸民


导读:

张居正,过劳死的首辅大臣,据说因为常年坐着办公,屁股上长了痔疮,却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这一来二去就给耽误了。

由此可见,得了痔疮的朋友们,千万要早点去医院挨一刀,否则后患无穷。张居正死的时候,依旧还坐着办公,基本断定就是痔疮加上过度劳累导致的死亡,年仅58岁。他对大明朝当然是有功劳的,可是也留下了无穷的祸患。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差点大明命运。

张居正不是一条鞭法的创始人,但是却是坚定的执行者。一条鞭法是嘉靖时期的大学士桂萼提出来的,但是并没有普遍实行。

这就好像李悝在魏国变法以后并不出名,反倒是商鞅把他的一套理论用到了秦国的变法之中,使得商鞅名声大噪,流传几千年之久。

理论提出来固然不容易,可是唯有坚定的实行下去,才能让理论得到实践的基础。由此可见,张居正才是一条鞭法真正发扬光大的那个人。

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居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十年内海寓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综名实,清邮传,核地亩,询经济之才也。惜其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宠夺情时,本根已断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明神宗实录》

那么一条鞭法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最主要的一个好处,那就是国家变得有钱了。那些不交税的土地,全都要交税了。相对不公平的税收,也逐渐变得公平了。

这的确是一件好事,如果好好实行下去,一定可以将大明王朝危亡的局面彻底改变。可是呢,张居正首辅只做了十年首辅就去世了。

他去世以后,这项制度的实行,就变得松松垮垮,压根就没人去好好办事了。加上万历皇帝对张居正深恶痛绝,使得张居正的政策,并没有条件继续实行下去。

最终大明王朝还是灭亡了,张居正的存在,只是延缓了它灭亡的时间,并没有彻底改变大明王朝的命运。

张居正把万历皇帝教育成了一个叛逆小伙儿。

万历皇帝早在10岁的时候,就已经登基做了皇帝。此后的十年,一直都是张居正作为他的辅政大臣。所以这10年,大明王朝的命运,一直牢牢地掌握在张居正的手里。

作为大明王朝的首辅大臣,张居正还有一个责任,那就是教育万历皇帝。可是张居正为人比较死板,他对万历皇帝的教育非常严格。

以至于万历皇帝看到张居正就感到害怕,等到岁数大一点以后,万历皇帝把张居正当成了自己的偶像一样来看待,因为张居正在万历皇帝眼中,为人太正派了,简直就是千古难得一见的道德楷模。

但是有一个坏处,那就是张居正迟迟不肯放权,眼看着万历皇帝都要二十岁了,张居正还是把他当成个孩子一样看待。

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明史》

这个时候万历皇帝就不太高兴了,不过因为张居正一心公干,并没有私心,所以万历皇帝也无话可说,只能等待。

终于在万历皇帝20岁的时候,张居正去世了,这个时候的万历皇帝为张居正风光大葬,认为他是大明朝第一大忠臣,也是道德楷模。

很可惜的是,仅仅过了三天时间,一切都变了。因为张居正并没有料理好自己的后事,跟班们也没有很快接手政权,这就导致反对张居正的那派人把张居正给告了。

张居正各种丑陋的形象全都展现在了单纯的万历皇帝跟前,万历皇帝那叫一个生气啊,他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都被张居正欺骗着。

这个老师的形象轰然倒塌以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清算。张居正被抄家,家里人也遭到流放,结局凄凉。

同时,这件事也让万历皇帝完全换了一个人似的,从此认识到了人心险恶,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叛逆小伙儿。万历皇帝自私自利的各种行为,最终让大明王朝的灭亡为他买单了。

关于张居正的贪污,他有一套自己的说辞。

张居正作为道德楷模,他真的贪污吗?这的确是真的。曾经那个一直以扳倒严嵩这个大贪官为己任的张居正,等他坐到了首辅大臣的位置以后,才终于明白,严嵩为什么会贪污。

当然了这不是张居正贪污的理由,他的理由很简单,并不是为了贪污而贪污。当时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辽东总兵李成梁,都给张居正送过大量钱财。

张居正一边正经教育万历皇帝,一边收受贿赂,真的做到了两边不耽误。可问题是张居正有自己的说法。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自己贪污了。并且说明了理由,如果不接受这些人的贿赂,那么他们会觉得自己这个首辅大臣对他们有意见。

任曾省吾、刘显而都蛮悉平,用李成梁、戚继光而边陲坐拓,厥罪虽彰,功亦不泯焉然。予以居正救时似姚崇,偏激则似赵普,专政似霍光,刚鸷则类安石。假令天假之年,长辔获骋,则吏道杂而多端,治术疵而不醇。斯岂贞观之房、杜,而元佑之司马乎?更可异者,自居正以钱谷为考成,而神宗中叶大启矿税。居正以名法为科条,而神宗末造丛脞万几。呜呼!手实之祸,萌自催科,申、商之后,流为清静,则犹居正之贻患也。---《明史纪事本末》

如果他们心里觉得有意见的话,那他们在外面打仗的时候,就会分心。一旦打仗的时候分心,很容易便会造成战争的失败。

战争可不是儿戏,那是要死人的。所以为了减少伤亡和失败,张居正迫于无奈地收下了这些人贿赂。

这个说法成立吗?我觉得还是成立的。做到张居正这个地位的官员,难道还真的在乎那点贪污来的银子吗?就算其他诸如严嵩这样的人在乎,我认为张居正也不会在乎。

因为张居正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绝不会为了这点小利,使得自己的变法理想遭到搁浅。显然最终结局是这样的。

万历皇帝误以为张居正是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人,所以他把张居正所有的功绩都给毁了。从而也导致了张居正的努力付之东流。

总结:万历皇帝后悔吗?我觉得他一辈子都在懊恼。

万历皇帝那时候很年轻,才不过20岁,第一次主掌朝政。这个时候难免会受到别人的欺骗,张居正这件事,伴随着万历皇帝的成长,他会发现,原来他错了。

老师还是那个老师,只是站着的高度不一样。张居正是为了大明的利益,才会做出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情,但是这不影响他个人形象的伟大。

为此万历皇帝非常伤心,但是错误已经造成了。他总是告诉自己,张居正的确有贪污的行为,所以他不算无辜。

可每次想要努力说服自己的时候,每次都会感到懊恼。如果当初能够支持老师的变法,一直坚定不移地实行张居正的政策,大明王朝会越来越衰弱吗?

万历皇帝不想认错,也没有勇气认错。因为他的错误导致了太多其他的错误。这些错误已经无法挽回了,就算是认错,也无济于事了。

可是万历皇帝心里难受,难受了一辈子。因为年轻时候犯下的错误,把他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无道昏君。

《明史》

《明神宗实录》

《明史纪事本末》


江湖小晓生


评价张居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很多人喜欢张居正,认为他是历史第一名城,将大明王朝挽救于危难之间,但有些人不喜欢张居正,就认为张居正是个权臣,而他,所作所为有为一个臣子所所能够,代表的忠孝仁义的本分。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北江陵人 ,时人又称张江陵(今湖北荆州)。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嘉靖四年(1525年),张居正在荆州府江陵县(今荆州市)的一位秀才的家里出生。其曾祖父因做了一个这样的梦:月亮落在水瓮里,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浮起来,于是其曾祖父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张居正作为徐阶的徒弟,他是徐阶,留给万历皇帝一个最大的礼物,我们都知道,嘉靖后期首先从锁骨下沿开始,就,面对了全程严嵩,而夏言被严嵩干掉之后,严嵩权倾天下,这个期间,徐阶做了一辈子乌龟,终于得到一个机会把严嵩给干掉,之后,徐阶就彻底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而这一点期间,徐阶依然,没有推出自己的徒弟张居正,而最终徐洁被高拱干掉之后,所以,张居正才算正式的走入了历史的舞台。

张居正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他和高拱其实有个异曲同工的益处就是,他,都逮到了,历史的转折点,像隆庆皇帝,对于高拱和万历皇帝,对于张居正,所以当时的万历皇帝因为年纪小,张居正一家独大,张居正有机会有能力有实力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万历新政的施行,也确实让垂死的大明王朝焕发出了生机,很多人都在遗憾,如果给张居正15年的时间,大明王朝似乎就不用走到,那样的末路,但是事实并非,一定按照所有人所希望的剧本去走,张居正最后还是死掉而,明朝也从此走入到了,历史的转折点

我们评价张居正一定要客观的,从两面性来看,张居正不是一个好人,但张居正却是一个能成,她作为临朝最被看重的一代名,成,他所代表的万历新政所取得的成绩,是历代变法所不曾有过的,而张居正也凭借自己的政治抱负,最终,在历史名城当中留下自己的名。

万历十年(1582年)7月9日(六月二十日)张居正卒,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去世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恢复名誉。





杨仔同学


颂江陵(张居正) 

内圣外王和外王内圣是儒家提高自己的两条路径,张江陵显然走的是外王内圣的路,明知前方荆棘遍道毅然决然而往,在事业时艰中锻炼精神,于风云际会间澄澈本体。观对江陵正反两面的评价,执反面者多象本人之前一样,未能深谙中华文化内涵所在,乃至于精义处一无所知。 

曾因反对张居正被下令廷杖八十的邹元标几十年后目睹吏治败坏、国运衰颓,再回想万历新政时朝廷的勃勃生机,便深切感到张居正是明朝难得的中兴名臣。他说了如下一段话:"江陵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国家之议,死而后已,谓之社稷之臣,奚愧焉?" 

熊十力对张居正这位荆州先贤的评价很高,但他对张的认识也是分阶段的。第一阶段,认为他是优秀的政治家,但晚节不保;第二阶段他也认为张居正使用了不应该由自己使用的权力,有权臣之嫌,但又不肯定。张居正使用这些权力为社稷与老百姓谋了不少福祉;第三阶段熊十力又认为张居正并没有越权行政,因为管理国家的权力,本身就应该属于宰相用的,他只不过做了中国第一人。 

熊十力与友人谈论张居正:“汉以后二千余年人物,真有公诚之心,刚大之气,而其前识远见,灼然于国覆种奴之祸,已深伏于举世昏偷,苟安无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担当天下安危,任劳任怨,不疑不怖,卒能扶危定倾,克成本愿者,余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窃叹江陵湮没三百年,非江陵之不幸,实中国之不幸。 

江陵学术宗本在儒,而深于佛,资于道与法,以成一家之学。……以佛家大雄无畏粉碎虚空,荡灭众生无始时来一切迷妄、拔出生死海,如斯出世精神转成儒家经世精神。自佛法东来,传宣之业莫大于玄奘,而吸收佛式精神,则诸实用,则江陵为盛。”(源自熊十力《与友人论张江陵》) 

1950年,一向不问政治的熊十力写出《与友人论张江陵》一文,批评张居正“恶理学家空疏,遂禁讲学、毁书院”之举与秦始皇之焚书无异,并以此引申说:“学术思想,政府可以提倡一种主流,而不可阻遏学术界自由研究、独立创造之风气,否则学术思想界思想锢蔽,而政治社会制度,何由发展日新?江陵身没法毁,可见政改而不兴学校之教,新政终无基也。”他还写信与老友梁漱溟论道,指出辩证法的根底在斗争,而大易之学却是以仁义为常道。 

张居正与好友谈证悟的三封信的摘录与评价: 

(张的信件所述之证得内容很实在,且有前后递进的层次表现。熊氏的解说也很精到。) 

《寄高孝廉元谷》:此行虽勉强涉世,乖其本图。近日静中,悟得心体原是妙明圆净,一毫无染,其有尘劳诸相,皆由是自触。识得此体,则一切可转识为智,无非本觉妙用。故不起净心,不起垢心,不起著心,不起厌心,包罗世界,非物所能碍。恨不得与兄论之。将试不必多作文,但凝神养气。曹孟德临敌,思意安闲。如不欲战,亦可以武喻文。 

评:详上诸书,则知江陵师心而不待求师于外。其从入处虽不背孟子阳明,然只识得心体虚明,犹未彻在。心体未尝不虚明,然含万德、备万理、肇万化,其沛然油然充塞天地者,虚而实,明而不匮,儒者故谓之诚。君子贵思诚,思者,犹云常惺惺。而存之于隐微之地,慎之于息息与天地万物感通之几,达之于事业。合内外,贯动静,莫非诚也。造化之原,吾心之实,唯诚而已。虚明者,诚之照用也。二氏徒保任此虚明,去实相甚远。实相谓本心,亦即目宇宙本体,所谓造化之原是也。儒者不偏向虚明处认识本心,从此实践中体现得来。 

《答罗近溪宛陵尹》:学问既知头脑,须窥实际。欲见实际,非至琐细、至猥俗、至纠纷处,不得稳贴,如火力猛迫,金体乃现。仆颇自恨优游散局,不曾得做外官。今于人情物理,虽妄谓本觉可以照了,然终是纱窗里看花,不如公等只从花中看也。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非意之也,必洞于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分,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学问不透。孔子云:"道不远人。"今之以虚见为默证者,仆不信也。 

评:详此所云,毕竟遵循儒家规范,否则高谈澈悟,终不见实际,不得稳贴也。 

《答西夏直指耿楚侗书》:辱喻谓比来涉事日深,知虚见空谈之无益,具见丈近精实处。区区所欲献于高明者,下在于此。但此中灵明,虽缘涉事而见,不因涉事而有。倘能含摄寂照之根,融通内外之境,知此心之妙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者,初非由于外得矣。 

评:至此所造已深矣。其于《中庸》涵养未发之中、合内外之道与渊泉时出之妙,已有会心也。 

另外,还有对六艺的论述 

在《答胡剑西太史》中曰: 

弟甚杨诚斋《易传》,座中置一帙常玩之。窃以为六经所载,无非格言,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自起居言动之微、至经纶天下之大,无一事不有微权妙用,无一事不可至命穷神,乃其妙即白首不能弹也,即圣人不能尽也,诚得一二,亦可以超世拔俗矣。兄固深于《易》者,暇时更取一观这,脱去训诂之习,独观昭旷之原,独复有得力处也。


新儒哲


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又称张江陵,湖广江陵县(今湖北江陵县)人,祖籍直隶凤阳县,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年间,官至太师、吏部尚书兼中极殿大学士,为内阁首辅长达十年。知人善任,重用名将李成梁、戚继光等,镇守北部边防,为改革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卓有成效。任内推行一条鞭法与考成法,改革赋税与官吏考核制度,影响深远。


对于张居正的评价,可以用一句话形容“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历来对张居正的评价都是两极化的。在《明史》当中是盛赞张居正为政期间“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也有传言说海瑞对张居正的评价也是很高的,说海瑞形容张居正是一个一生只想着回家,从来没考虑过自己的人。

梁启超于1908年写作《中国六大政治家》,将张居


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同列。可见梁任公对张居正的钦佩。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肯定张居正,但仍称他“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做必要的让步”。这也印证了我的观点,“功在社稷,过在身家”。


但不得不说的是,张居正的性格确实容易招人诟病,有人说他是过于耿直,也有人说他是包藏祸心,但不论怎样,像张居正这等推动历史发展的时代风云人物肯定是要受到世人无尽的非议的。且看他理政治国的手段,对于大明的贡献肯定是功大于过的。

以上就是鄙人的拙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