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普通話",講各地方言的人,怎麼交流?

我們現在不同地區的人交流可以用普通話,但是在古代,並沒有這種普通話,那麼古時候的人們相互之間交流用的都是什麼樣的話呢?

就好像關羽說的山西話,曹操老家是安徽的,他讓關羽下馬受降關羽能聽懂嗎?總不能作戰還要帶著翻譯吧。

古代沒有


其實在古代雖然沒有普通話,貴族之間也要專門學習一種通用語,這就是從先秦時期開始在諸侯大貴族之間普及的雅音。但是具體雅音是按照哪種方言來發音的,卻因為歷史太久遠而已經無法找到正確的發音方式。


秦國統一全國之後,秦始皇開始統一文字,當時的官方話是陝西話,但是並沒有推廣於全國。各地還是說著不同的方言,但是從秦朝開始,應該是定都在什麼地方,就以什麼地方的語言為官方語言,人人都要向此靠攏。

古代沒有

唐朝的官話據歷史記載是融合了洛陽口音的切韻,這不是皇帝定的,而是隋朝的大學者們經過考證後奠定的基礎。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中原人為了逃避戰亂而向東南沿海遷移,所以當時唐朝的雅音保留了一點客家話和潮州話。


到了宋朝因為定都開封,當時的雅音就是河南話,滿朝文武夸人的時候,滿口說“中,你真中”。元朝時中國歷史上接受漢化最少的一個朝代,從皇帝到大臣說的都是蒙古話,他們連漢語都不會說,就更別提普及官話了。


而到了明朝,因為建都南京,所以南京話成了官方語言,當時學生在國子監搖頭晃腦的讀書用的都是南京話。而隨著明朝遷都北京,又將南京話帶進了北京城,到了清朝,滿族雖然有自己的語言,可是接受漢化的速度卻非常的快,當時很多當官的還是講南京話,但是當時的官話裡已經融合進了更多的北京腔調。


清朝末年,曾有語言學家朱文熊將各省通用的語言定為普通話,而官話因為不止是當官的會說而失去了原本的含義,所以被改稱為了國語。


新中國成立後開始推行普通話,曾經的官話洛陽話和陝西話據說都參加過評選,可是最終還是將普通話的標準音定為了北京語音,這才形成為了我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