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學家致敬|養活中國13億人的“麥”霸,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一生痴迷赴科研,一腔熱血訴芳華。一代代科學家嘔心瀝血的付出與堅守,鑄就了中華民族科技復興的不朽詩篇。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也不會忘記!全息能源登陸全球傳媒黃金口岸,納斯達克大屏、時代廣場路透社大屏、北京中關村大屏同步發聲,向所有紮根科技創新一線的中國科學家致敬!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致敬中國的科學家——李振聲。

向科學家致敬|養活中國13億人的“麥”霸,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在中國,90%以上的人都認識“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但90%以上的人都不認識與袁隆平貢獻相當的“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

今年87歲的李振聲,從事小麥研究,已經67年,他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祖國的黃土地。

1948年,李振聲考入了山東農學院,在這裡他開始對小麥育種產生了興趣。畢業後,李振聲被分配到中科院遺傳選種實驗館工作。

向科學家致敬|養活中國13億人的“麥”霸,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的小麥畝產50公斤左右。1956年,我國北方麥區大面積小麥條鏽病流行,僅僅在黃河流域就造成100多億斤的減產。25歲的李振聲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號召,離開北京赴陝西楊凌。

在陝西,李振聲看到小麥因病減產很受觸動,農民精心栽培的小麥這麼體弱多病;而偃麥草沒人管,卻長得很好。李振聲想,能不能通過小麥與偃麥草雜交來培育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他就此開始了對小麥遠緣雜交的研究。

為此,李振聲帶領課題組做了大量生物學特性觀察和細胞遺傳學研究。沒想到,這一研究,就是二十多年。

向科學家致敬|養活中國13億人的“麥”霸,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1987年,我國糧食三年沒有增加,但人口增加了5000多萬。也是在那一年,在西北紮根了31年的李振聲臨危受命,深入黃淮海地區,改造當地的鹽鹼地、沙荒地和澇窪地,力爭糧食增產。

經過六年,兩期的治理,全國糧食就達到了九千億,黃淮海地區,增加糧食504.8億斤。

2007年,因在小麥遠緣雜交和染色工程研究中的重大建樹,以及為農業持續發展所做出的重大貢獻,李振聲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此時已經75歲高齡的李振聲沒有停下來,而是繼續做調研,並組織了一個環渤海項目。

向科學家致敬|養活中國13億人的“麥”霸,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環渤海地區淡水資源匱乏,土壤鹽鹼度高,在這樣的土地上發展糧食生產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但一心想為國家多做點事的李振聲就又投入了新的戰鬥。

通過讓普通小麥和耐鹽植物雜交,李振聲課題組成功培育出了耐鹽小麥,渤海糧倉項目實施一年,就使得環渤海地區1/10的鹽鹼地走上了增產之路。截至2015年,渤海糧倉項目增加產量33億斤,增加創收24億元。直到現在,已經87歲的李振聲還在為渤海糧倉工程忙碌著,他們的目標是,用這片佔全國1/32的糧食播種面積,到2020年增產佔全國1/10的糧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