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汉学:以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为中心

欧亚视域下长城南北的文明互动讲座纪要(第九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王贞平教授应邀到我院作学术演讲 美国的汉学:以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为中心

2015年12月7日下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著名唐史学者王贞平教授受中央民族大学“欧亚视域下长城南北的文明互动”学术团队主持人李鸿宾教授的邀请,在历史文化学院发表了题为《美国的汉学:以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为中心》的学术演讲。

王贞平教授是在参加“欧亚视域下长城南北的文明互动”学术研讨会后,再次来到历史文化学院与师生做交流的。主持人李鸿宾老师在开场中向大家简要介绍了王贞平教授的研究。王贞平教授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王利器先生哲嗣,1980年代初求学于美国,师从著名唐史学者杜希德(Denis Twitchet,又译为崔瑞德)教授。王教授长期关注唐代对外关系,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卓有建树。著有《汉唐中日关系史论》、《多极亚洲中的唐代中国:外交与战争的历史》(Tang China in Multi-polar Asia: A History of Diplomacy and War)两部著作,他的研究兼有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汉学之长。


美国的汉学:以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为中心


美国的汉学:以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为中心


美国的汉学:以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为中心


美国的汉学:以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为中心


美国的汉学:以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为中心


在演讲中,王教授结合自己1983年自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申请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跟随杜希德先生深造的经历,向大家生动地介绍了以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为代表的美国汉学的研究特色。他主要以普大东亚研究系创始人牟复礼、促成黄金时代的巨擘杜希德、华人史学家刘子健三位教授的研究和教学风格为线索,对普林斯顿大学的汉学研究成绩做了一次巡礼。

他将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视作第一代有长期在华生活经历、汉学基础深厚的明史研究宗师。作为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的奠基人,牟复礼将东亚研究系发展成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研究中国历史的中心,其主要著作《帝制中国:900—1800年》(Imperial China: 900-1800)以及由他主持编写的《剑桥中国史》(明代卷)代表了很高的学术水准。杜希德教授是一位具有英式幽默的学者和严格的导师,王贞平先生治学受到杜氏较深的影响。杜希德的唐代财政史研究同样独树一帜,而在王贞平看来,杜氏的退休标志着普大东亚研究系黄金时代的终结。刘子健是美籍华人史学家中英文最佳者,早年在燕京大学时期曾与校长司徒雷登用英文辩论,后担任东京审判英文翻译;他对西方社会科学的熟悉程度是中国史研究者中罕见的。刘先生的宋史研究既能让西方读者接受,同时又对中国传统史学有新的推进。

王贞平教授深情地回忆起因为是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而在申请留学、入学中遇到的趣事;他结合自己的成功反复教导年轻的历史学习者,要掌握一到两门外语,尤其是古代史的硕博士生尤其要重视外语的学习;他以自己“每天24小时留在不关闭的图书馆苦读,从一个读书不足的‘傻子’变成痴狂读书的‘疯子’”的普大求学模式,劝诱他家“一万小时练习”定律即勤奋的坚持对成功尤为重要;他介绍在写作英文著作时,用抄写几千张卡片这样的笨方法取得的成功等等。在讲演中,王贞平教授还提到父亲王利器、同在普林斯顿的余英时等等,将美国汉学重镇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的学术成就、他本人唐史治学心得、中西方中古历史研究方法异同与自己求学的点点滴滴融合在一起,带给同学们无尽的启发和激励。

在提问与互动环节,王贞平教授就正在撰写的第三本英文书、Empire(帝国)概念与中西方理解比较、《汉唐中日关系史论》的写作与创新等话题一一作答,更加具体地举例讲述了一些大家在论文写作、读书方法、理论应用方面渴望获知的内容。演讲与互动持续了四个小时,气氛热烈而意犹未尽,王贞平教授和大家约定不远的将来一定再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做客。参加讲演的还有黄义军、雷虹霁、钟焓、曹流、袁剑等多位老师。

(2014级博士冯立君 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