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谷之戰被鄧艾斬殺將官十數,精銳盡失,之後再也無力進攻

段谷之敗,仇國論都出來了,第二年淮南叛變這種機會明顯是心有餘力不足,此後都只能小打小鬧。這還不是傷筋動骨?反觀所謂的孫十萬,能不斷派出十萬,其實意味著每次損失不大。除了中層級別的陳武,沒有任何名將死亡的記錄,更不可能有張嶷這種副總級別的陣亡。勝敗乃兵家常事,黑歸黑,"星散流離"是沒有出現在孫十萬的記錄的。進攻合肥本來就不是容易事。當年精銳盡出的名將關老二,一年多也沒有打下樊城。懂得止損這一點就證明孫十萬高出姜維一個檔次,名將的水平更多體現在僵局和逆境止損能力,像姜維這種崩潰式的失敗,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會被撤,也就劉禪是個厚道人。連胡濟都控不住,怎麼跟人爭鋒?

段谷之戰被鄧艾斬殺將官十數,精銳盡失,之後再也無力進攻

其次,張嶷死於段谷是演義杜撰,但是折損在姜維陣中是事實,無可否認,這種高層將領的陣亡與姜維冒進的作戰風格關係很大。姜維這種冒進的將領,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放到哪個魏吳,照樣不可能躋身一流。與郭淮之流還能有來有回,對戰鄧艾,就幾乎一籌莫展。這個樓主就不說讀史書了,應該從頭認真學習的是古代文化。吹姜維,應該談忠誠,而不是吹戰績。張嶷之死只不過是損兵折將的一個縮影。

段谷之戰被鄧艾斬殺將官十數,精銳盡失,之後再也無力進攻

小趙雲之稱的張嶷沒了,自然就只能用張翼廖化之流了。姜維最值得肯定的是忠貞。軍事上整體來看太過於冒進,這一點,還真得像孫十萬看齊。十萬雖然每次出兵十萬,但是一看形勢不對,就立馬撤了,不至於慘敗,傷筋動骨。張嶷與趙雲並稱是有出處的,形容這兩個人文武雙全。見李光地評價:"趙雲、張嶷不獨有將略,其見事明決持重老成,實古重臣之選。"單憑解決南中少數民族,對費禕、諸葛恪的認知,就高出那些莽夫一大截。張嶷陣亡之所以被人強調,是因為他名氣大,地位高,這是姜維窮兵黷武的一個代表。

段谷之戰被鄧艾斬殺將官十數,精銳盡失,之後再也無力進攻

光段谷之戰就被鄧艾斬殺將官十數,精銳盡失,之後再也無力進攻,直到262年侯和為鄧艾所破。連諸葛瞻跟董厥都看不下去了,要召回姜維。此時姜維提議誅殺黃皓未果,直接帶大軍去屯田避禍。使漢中門戶大開。雖然忠心可鑑,但是能力不足,這就是姜維最讓人詬病的地方。如果按諸葛亮、王平的辦法防守漢中,等到東吳東線分擔壓力,就不至於第二年263年輕易被滅國,鄧艾也不可能立下不世之功。連司馬昭都想不到伐蜀如此順利。姜維是否窮兵黷武。

段谷之戰被鄧艾斬殺將官十數,精銳盡失,之後再也無力進攻

這個問題簡單,如果把姜維去掉,大將軍換一個人,按照諸葛瞻的思路應該是閻宇,同樣按照諸葛瞻的思路就不應該伐魏,那麼,在司馬昭伐蜀的時候兵力對比可能就不是十八萬對九萬,而是三十萬對十二三萬了,這個數字只是一個假設,只是想說明如果沒有姜維的騷擾,魏國雍涼自然發育的話,蜀漢面臨的局面會更加危險,很多時候姜維的選擇只是在飲鴆止渴和揚湯止沸之間選一個罷了。姜維伯約大都督,九次伐魏,戰績確實很亮眼。但是如果是準備充分以及謀劃得當的情況下,不應該是一戰定勝負嗎?

段谷之戰被鄧艾斬殺將官十數,精銳盡失,之後再也無力進攻

諸葛亮也是出山,有啥意義?這不是從側面反應不行嗎,打戰苦的是誰?農民辛苦,財力也沒有,還是主動出擊的一方,我感覺蜀國自己都沒有統一意見,假如真打下來了,姜維可還不知道咋辦呢!畢竟小國內諸葛都認可等我人才,基本與姜維也合不來呀。雖然因為姜維是降將,但是後期蜀國他可是代表權力中心,人在做天在看,整個蜀國團伙難道就真的都是一群徹徹底底的無能,在我看來,這裡就是姜維最不如周瑜的地方了。

段谷之戰被鄧艾斬殺將官十數,精銳盡失,之後再也無力進攻

段谷之敗記錄雖然不詳,從後面來看,蜀軍又攻轉守,再也沒有大手筆了,而且曾時隔數年沒動。從影響就能看出細節了。如果還有餘力,按姜維之前的出兵頻率,淮南叛亂這種時機不可能不大規模行動的。古代的戰事精兵最重要,鉅鹿之戰、肥水之戰都是精銳擊破數量龐大敵軍的典型戰例。段谷之後姜維還可以徵兵,但是看後面兩次小打小鬧和滅國的漢中纏鬥,這些新兵素質跟此前的隊伍不可同日而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