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走進科研院所”系列活動(第9期)助推科技成果轉化孵化

  • 2019年12月,中關村跨界創新聯盟“走進科研院所”系列活動(第9期)順利舉辦。聯盟與會員單位及有關企業分別走進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就企業技術需求對接、院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知識產權服務等方面進行具體的對接洽談。
聯盟“走進科研院所”系列活動(第9期)助推科技成果轉化孵化

走進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

  • 參加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之行的有中國技術交易所總裁助理劉利軍,中科院創新孵化投資公司高級顧問李中華,航天投資控股戰略發展部總經理馬昌超,航天產業投資基金業務發展部總監範靖濤,中關村跨界創新聯盟理事長蔣水冰、常務秘書長齊松橋、會員服務部專員孫韶華等。
聯盟“走進科研院所”系列活動(第9期)助推科技成果轉化孵化

在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的技術對接座談會

  • 中國醫科院實驗動物所副所長劉江寧、科技發展處處長高苒、產業處發展處王楊楊,以及實驗動物所產業板塊北京華阜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雲波、北京碩康源生物醫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韋榮飛等出席與聯盟的洽談。劉江寧副所長詳細介紹了實驗動物所的歷史沿革、研究力量、科研進展、成果產業化情況,雙方就華阜康實驗動物產業、GLP臨床前評級、碩康源PDX腫瘤精準診斷服務、異種器官移植等項目的孵化轉化、資本整合、產業發展方面進行了充分交流,均希望通過聯盟平臺實現科技、資本、市場要素的整合,更好地助推科技成果轉化孵化。
  •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
  •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成立於1980年,是從事實驗動物學和比較醫學科研與教學的專業研究所,是國內唯一的集實驗動物和疾病動物模型資源創制、保種和生產供應、比較醫學技術研究、及實驗動物技術培訓於一體的研究單位,是國家級的傳染病和新藥創制研究的實驗動物技術平臺的承擔單位,是衛生部人類疾病比較醫學重點實驗室和國家中醫藥局三級實驗室。研究所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實驗動物學和比較醫學專業研究機構,並在以下三個方面引領國內實驗動物學科的發展,是國內實驗動物學界與國際交流的窗口:(1)研究所是全國實驗動物質量檢測中心和衛生部質量檢測中心的掛靠機構,負責對全國的質量檢測分中心提供技術支持和監督;(2)研究所是中國實驗動物學會和中國實驗動物標準化委員會的掛靠單位,是《中國實驗動物學報》和《中國比較醫學雜誌》的發行單位,是全國實驗動物人才的培訓基地;(3)研究所是國家級的傳染病防治和新藥創制研究項目的實驗動物技術平臺承擔單位,負責提供實驗動物資源和技術服務。
聯盟“走進科研院所”系列活動(第9期)助推科技成果轉化孵化

瑞新達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技術交流

  • 在聯盟的帶領下,聯盟會員企業深圳瑞新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分別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實現了汙泥處理的技術對接,並達成了產學研的技術項目合作意向。
  • 作為一家致力於環境汙泥治理的企業,瑞新達公司創始人全軍通過十多年技術沉澱和研究,不斷吸納人才、科研創新,先後研發出了1.0手動、2.0自動、3.0智能化減量設備,同時聯合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開展產學研合作,實現了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固廢垃圾、市政汙泥、工業汙泥、秸稈、枝條等的綜合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真正做到垃圾汙泥零排放、無害化、資源化。目前公司的技術成果包括:工業危廢汙泥減量設備及技術、垃圾汙泥零排放資源化利用技術。瑞新達採用垃圾資源化無害處理科技系統,對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和固廢垃圾、淤泥、汙泥、秸稈、枝條等進行綜合處理,通過多級破碎、漂洗、多級脫水、多級烘乾、碳化處理。
  •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始建於1958年,目前研究範圍逐步擴展到能源化工、生化工程、材料化工、資源/環境工程等領域,學科方向聚焦“過程工程”。過程工程所堅持“引領過程工程科學前沿,支撐過程工業技術創新”的發展目標,定位於過程工程的共性理論、關鍵技術及系統集成。面向過程工業轉型升級、產品結構調整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重大需求,發展過程工程科學前沿;力爭在介尺度理論與重大應用、礦產資源高效清潔利用、生物製藥過程關鍵技術與裝備方面“三項重大突破”;重點培育油氣高效轉化與綠色工程、功能材料化工及工程應用、生物質煉製過程強化與集成技術、綠色反應與分離工程、煤清潔轉化及綜合利用技術。目前研究所有四個國家級研發平臺、六個省部級研發平臺,形成了基礎理論原始創新、成果轉化模式驗證、產業應用示範的“一所兩翼”研發格局。
  •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始建於1975年,是我國第一個全國性生態環境領域綜合性研究機構。其主要學科方向為:持久性有毒汙染物的環境過程與控制、環境汙染的健康風險、汙染水體修復與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人與自然耦合機制、城市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對策、環境生物技術的理論與應用。研究所力爭在環境汙染的健康效應與危害機制、飲用水複合汙染機理、過程與控制、生態系統服務形成機理和生態效益評估等三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重點培養新型汙染物的識別及毒性效應、京津冀環境多介質複合汙染協同削減與調控、城市化的生態環境效應與生態管理、大氣汙染成因與關鍵汙染物控制技術、環境納米材料與汙染控制、汙染物定向生物轉化、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等方向。目前,研究所現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6個所級實驗室及若干支撐服務系統平臺。截至2018年底,生態環境中心有職工504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4人,正高級研究人員110人,副高級研究人員120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1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8人,入選“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4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5人。

-END-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資訊請及時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