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故事:《再别康桥》是情诗吗?

第3期

原文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中故事:《再别康桥》是情诗吗?

诗中故事

有人说徐志摩是因剑桥而作~

1928年11月6日,徐志摩作《再别康桥》,康桥,即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在剑桥期间,徐志摩结交了许多英国文化名人,如哲学家罗素、作家狄更生、威尔斯、福斯特、曼斯菲尔德、艺术批评家弗莱等人。

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有人说这首诗是为林徽因而作~

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康河相识相恋,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后,徐志摩只能将往昔生活的甜蜜回忆,通过诗歌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出来。“夕阳中的新娘”,就有林徽因的影子;寻梦中的“梦”,是指两人当年在康河感情交流的梦。

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一种,下面是徐志摩剑桥及情感发展时间,大家怎么认为呢?

徐志摩生平

1915年10月,由家庭包办,徐志摩与张幼仪结婚。

1918年,徐志摩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

1920年,徐志摩赴英国留学,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剑桥大学学习,研究政治经济。

1920年秋天,徐志摩在伦敦结识了林长民和他16岁的女儿林徽因,坠入爱河,大量作诗。

1921年,徐志摩追求林徽因,不顾张幼仪有孕在身,要求离婚。林徽因不辞而别,随父回国。

1922年,徐志摩回国。

1922年3月,徐志摩与张幼仪正式离婚。

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社名是徐志摩借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新月》二字。

1926年10月,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

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与梁思成(梁启超长子)在加拿大结婚。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飞机由南京北上,去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飞机在途中失事,徐志摩遇难。

诗中故事:《再别康桥》是情诗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