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氣背後的弦外音,父母要用心聽

各位讀者大家好,我是康康,很高興和大家見面,歡迎各位閱讀。星期天,桃子爸爸帶著6歲的桃子去老朋友家參加他組織的家庭聚會。朋友的房子是新買的,是一套坐落在郊區的小別墅。居室裝修的創意別緻,院子裡還佈置了一個小花園,在花園一角的那片小空地上,朋友還給她5歲的小女兒搭建了一個小秋千……桃子和朋友的女兒很快熟識,新的朋友和完全新鮮的環境讓桃子這個本來就很淘氣的孩子興奮不已。兩個小姑娘屋裡屋外、樓上樓下玩兒得忘乎所以。

淘氣背後的弦外音,父母要用心聽

覺得兩個小姑娘淘在一起,再淘也不可能怎麼出格,於是大家就任由她倆折騰,誰都不去在意。玩著玩著,過於寬鬆的環境就讓桃子發起了“人來瘋”:把朋友家的狗從二樓陽臺丟到花園裡,幸好狗狗沒有摔傷;把朋友種的草莓藤揪下來做成了遮陽帽;朋友女兒的芭比娃娃被她倆用水彩筆倒騰成了大花臉……桃子爸爸很尷尬,朋友笑著說:“沒事,孩子在一起,淘氣是正常的。”

淘氣背後的弦外音,父母要用心聽

可不一會,朋友的女兒就跑過來跟爸爸告狀,小手緊緊地捂著額頭:“爸爸,我的眉毛被姐姐變沒了。”“來,叔叔看看。”桃子的爸爸掰開孩子的手,赫然發現女孩左邊的眉毛沒有了。“桃子姐姐用爸爸的刮鬍刀一晃,就把我的眉毛變沒有了…”小女孩兒哭得撕心裂肺。桃子爸嚴厲地盯著站在一旁的女兒,大聲質問:“幹嗎刮妹妹的眉毛?”桃子害怕了,怯怯地說:“妹妹說長眉毛不好看,我就幫她刮掉了!”桃子爸爸生氣極了,一巴掌拍到了女兒的屁股上,“不好看你就刮啊,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淘氣背後的弦外音,父母要用心聽

桃子“哇哇”地哭了起來,朋友的女兒也抽抽搭搭地哭著,兩個孩子的哭聲此起彼伏。老朋友在一旁一邊哄著自己的女兒,一邊拉著桃子爸爸的手:“孩子淘氣,有什麼就說什麼,不要打呀…”場面在兩個孩子的哭聲中變得無比尷尬。

淘氣背後的弦外音,父母要用心聽

其實,有時在孩子的淘氣行為背後,除了閃動著一顆頑皮的心以外,還有著孩子自己的想法。有時候,孩子打碎花瓶其實是因為他想去擦拭一下;與夥伴打架是因為他最開始的時候只是通過拍打與夥伴示好;也許他把路上撿到的“破爛兒”帶回家是真的覺得撿到了寶物;也許桃子剃掉小妹妹的眉毛真的是出於助人為樂的善心……也許,這些都是也許,到底該怎麼去看待問題,關鍵還是在父母的理解。孩子事出有因的正常舉動被大人當成了“淘氣”,有的時候還像防小偷那樣防備著。未雨綢繆是好的,可總是把孩子想成最壞的好像就有些異樣的味道了。

淘氣背後的弦外音,父母要用心聽

家長不宜用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而要樂意融入孩子的世界裡,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尊重孩子的想法。在阻止孩子那些被自己定義為“淘氣”的行動時,應該先仔細考慮孩子這樣做的原因,同時還要給孩子一個申辯的機會,在憤怒的時候,最好能對孩子說這樣一句話:“你先給我個理由,我來判斷成不成立。”而這個判斷,父母則要公平和嚴謹,如果還是被憤怒衝昏著頭腦,對孩子的所有申辯採取“一棍子打死”的做法,那麼,這樣的申辯也就喪失了其原本的意義。

淘氣背後的弦外音,父母要用心聽

俗話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善於琢磨孩子淘氣行為背後的真實意圖,從“淘氣”的本質出發對孩子行為進行判斷,才是維護良好親子關係的關節點。說過了行為,其實在我們的日常行為中,孩子一些被家長看成是“無聊”的話語,也掩蓋著孩子的一些小意圖。

淘氣背後的弦外音,父母要用心聽

有時孩子會看著和父母哭鬧的小孩問道:“他為什麼那麼鬧?”沒有注意孩子潛臺詞的父母也許就會這麼回答:“這我怎麼可能知道?”其實,在這句話裡,孩子並不是想詢問別的小朋友那麼鬧騰的原因,其實他更側重於感嘆,想表達的意思是我比他乖,我就不會這麼鬧;或是孩子會說:“今天為什麼那麼冷?”父母會說:“這是個什麼問題,這我可回答不了。”其實在這句話裡,孩子並沒有在問為什麼,他只是想表達一個觀點,他只是想說:“今天天氣真冷。”父母如果能夠敏感探查孩子看似無聊話語之後的弦外音的話,孩子會感有一種被人理解的喜悅,這對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親密而可依賴的關係,有著重要意義。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今天就聊到這裡,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轉發,點贊,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