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國茶文化的演變歷史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說到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他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也知道他是從乞丐一步步登上皇帝寶座的。

後世對於朱元璋的評價,也一向都是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是一位開明的好皇帝,是他終結了元朝長達97年的暴力統治,恢復了漢族的統治地位。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嗜血殘暴的昏君,登上了皇位就忘恩負義,濫殺功臣。

關於朱元璋在歷史上的是非功過,我們暫且放過不表。今天我們要聊的,是朱元璋與茶葉之間的淵源。長著一張鞋拔子臉的朱元璋出身於布衣,看似與高雅的茶文化之間沾不到邊,但他卻以一己之力,改變了中國沿襲上千年的飲茶方法。除此之外,他還嚴肅整頓茶馬貿易,甚至為了嚴打茶葉走私,不惜殺掉了自己的駙馬。

很多茶文化專家對於朱元璋的做法一直耿耿於懷,認為正是朱元璋的“罷團興散”,使得原本蓬勃發展的茶文化逐漸衰敗。但我認為,朱元璋對中國人飲茶方式的改變,使得茶文化從複雜繁瑣走向簡單自然:從官宦權貴走向普羅大眾、從奢靡成風走向清雅脫俗、從一定程度上回歸了傳統茶文化的本質。這種茶文化的變化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國茶文化的演變歷史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一道聖旨,團茶一夜之間退出歷史舞臺,散茶開始從鄉野走入殿堂

今天的人們飲茶,無論是紅茶、綠茶、烏龍茶,還是龍井、毛尖、鐵觀音,都是直接將茶葉放入杯中,然後衝入開水,浸泡片刻即可。但是明代以前的人們,喝茶可不像我們這麼隨意。

明代以前,茶葉都會像普洱茶那樣,被做成團茶或者餅茶,稱為“龍團鳳餅”。這種團茶的製作工藝非常複雜,包括採茶、揀茶、蒸茶、洗茶、榨茶、搓揉、研茶、壓模、焙茶、過沸湯、煙焙、過湯出色、晾乾等大大小小十幾道工藝。

除此之外,唐宋時期的人們喝茶的方式也與現在不同,他們並不是只喝茶湯,而是將茶餅碾碎之後才煎煮飲用的,喝的時候甚至會加入蔥、姜、鹽等調味料,

將茶湯與碾碎後的茶葉一起吞進肚子,是真正意義上的“吃茶”。

這種無論是製作還是飲用都無比繁瑣的團茶,還滋生了一項活動,那就是“鬥茶”。唐宋時期的文人雅士們,熱衷於在一起飲茶時鬥茶,鬥茶的標準一般有兩個:

  • 一是看茶湯的顏色,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次之,最下等為黃白。
  • 二是看湯花,即茶湯煮沸時泛出的泡沫,湯花均勻,聚久不散的為上。

繁瑣複雜的製作工藝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盛極一時的“鬥茶”之風則成了達官貴人之間花費金錢互相攀比的活動。這些顯然是放牛娃出身、做過和尚、還當過乞丐的朱元璋看不過眼的。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國茶文化的演變歷史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擬聖旨:“罷造龍團,惟採芽茶以進”(就是說不要進貢團茶,只進貢芽茶)。與此同時,他還撤銷了北苑貢茶苑,不再設皇家茶園。從此以後,團茶餅茶几乎在中華大地上絕跡,只有雲南等山高皇帝遠的地方保留了製作普洱茶餅的風俗。而“鬥茶”活動更是進入了歷史的博物館。

與此同時,曾經為達官貴人所不齒,只在鄉野民間流行的散茶開始大行其道,登堂入殿。隨著茶葉新政的推行,之前只重工藝不重品種的茶葉採製方式也開始革新,蒸青工藝逐漸沒落,炒青綠茶開始受歡迎,還催生出紅茶、花茶、烏龍茶等各種茶葉品種。

飲茶方式的改變同時也帶來了茶具的變化

,以前因鬥茶時方便觀察湯色而深受宋朝人喜愛的黑釉瓷兔毫盞退出歷史舞臺,而胎薄素淨的白瓷、古樸沉穩的紫砂開始流行起來,成為明代茶文化發展的代表。

由此可見,朱元璋的茶詔令至少起到了兩方面的積極作用:一方面茶詔令廢止了團茶進貢制度,節省了財力物力,抑制了奢靡的飲茶之風。另一方面,散茶的興起降低了茶葉製作的成本,豐富了茶葉和茶具的品種,促進了全民飲茶的普及。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國茶文化的演變歷史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大義滅親,駙馬因走私茶葉被賜死,女婿與茶還是茶重要

自唐宋以來,中原王朝就開始用茶葉與西部的少數民族進行貿易,換取馬匹等物資,稱之為“茶馬貿易”。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制定了十分嚴格的茶馬貿易制度,並在四川、陝西等邊界地帶設置專門的茶馬司,管理“官茶”,嚴禁茶葉走私。

雖然朝廷對於茶葉走私的懲處異常嚴厲,但由於“私茶”獲利豐厚,仍有不少人鋌而走險,從事茶葉走私的營生。導致一時間在茶馬貿易中茶葉供大於求,而馬價暴漲,使朝廷損失慘重。在這些私茶販子當中,歐陽倫就是其中的翹楚。

歐陽倫是安慶公主的丈夫,朱元璋的愛婿。這位安慶公主可不簡單,她是馬皇后親生的,很受朱元璋的寵愛。而歐陽倫無功無爵,又非出生於官宦之家,也不知道是怎麼獲得了公主的垂青,下嫁於他。二人成婚後,朱元璋對於這位女婿倒也很賞識,經常派他到地方檢查工作、賑災扶貧之類的。

人一旦發達了就容易膨脹,歐陽倫仗著自己駙馬的身份,逐漸開始得意自大、目無王法起來。他發現走私茶葉可以賺大錢,於是明目張膽地指示自己的管家周保,直接將裝著茶葉的車子販送到邊境,多的時候甚至有十幾輛。對於這種明目張膽的違法走私行為,當時的邊疆大吏們卻礙於歐陽倫的國戚身份,不敢聲張,還為其大開綠燈,提供方便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國茶文化的演變歷史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但明朝這麼大,總有不怕死的官員。有一次周保帶著運茶車走到蘭縣(今甘肅蘭州市)欲渡河,當時的河橋司巡檢依法前往稽查,卻被周保侮辱和毆打。這位蠅丁小吏倒也不是個吃素的主,立馬擬了一封舉報信送至皇帝朱元璋案上。

棘手的火球送到了朱元璋手上,一邊是自己的親愛婿、寶貝女兒的親老公,另一邊是自己親自下的茶葉走私禁令,動了哪一邊都是傷筋動骨。但朱元璋不糊塗,他明白此時“有法必行,無信不立”,千百雙私茶販子的眼睛正在盯著自己,一旦他徇了這個私,枉了這個法,接下來一定是私茶當道,禁之不及。

於是,朱元璋在弄清楚事情原委後,當機立斷,不顧女兒的痛哭哀求,“賜倫死,保等皆伏誅”

,其販售的私茶全部充公。蘭縣河橋司巡檢也因不畏權貴、秉公執法,受到了朱元璋的嘉獎和提拔。朱元璋雖因濫殺功臣而飽受歷史學家詬病,但在這件事上,他能夠法出必行、懲惡揚善、大義滅親,當真令人敬佩,給他的形象加分不少。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國茶文化的演變歷史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談談朱元璋“廢團興散”對茶文化發展的影響

在上面已經談到了朱元璋“廢團興散”,對於茶葉採製方式以及飲茶方式的影響,但實際上,“廢團興散”所帶來的不僅僅方式的變化,它對於整個明代社會乃至後世對於茶文化的理解,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①使茶文化從複雜繁瑣走向純樸自然

唐宋時期的煎茶、點茶,講究的是“茶之品”,而茶品對於茶葉的採製工藝和煎煮沏泡工藝,都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這使得茶葉的採製和飲用都變得複雜和繁瑣。雖然對茶品的追求抬高了茶葉作為飲品的身價,確立了茶葉的“國飲地位”,但繁複的貢茶制度無形中也坑苦了百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失去了茶葉質樸的本性。

“廢團興散”後,散茶的採製與沖泡都簡便許多。除去了繁雜的工藝和手續,飲茶開始追求本真自然的“茶之味”。在沸水的沖泡下,完整的芽茶逐漸舒展開來,嗅覺與味蕾瞬間被四溢的茗香所裹挾,給人以最純樸自然的美之享受。所謂世間萬物,化繁為簡,大巧不工。飲茶也是如此,擺脫了繁雜工藝的芽茶,反倒回歸了自然與本真。

②使茶文化從官宦權貴走向普羅大眾

像“龍團鳳餅”這樣製作工藝如此的繁複精湛,也就註定了團茶只能是官宦權貴之家才能消費得起的“奢侈品”,平民百姓那是絕對消受不起的。因此在明代以前,茶道雖盛,卻淪為達官貴人、富商大賈用來炫耀其權力和富有的工具。

朱元璋雖貴為皇帝,卻出身於布衣,以前接觸到的都是底層的人民,因此他對於只流傳於民間的散茶有著天然的親近。“廢團興散”之後,原本被官宦權貴所不齒的民間散茶沖泡方式終於走入殿堂,茶道不再是官宦權貴的專利,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飲茶之風。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國茶文化的演變歷史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③使茶文化從奢靡成風走向清雅脫俗

明代以前,由於官宦貴族對於“龍團鳳餅”的偏愛,使得團茶的製作日趨精緻奢華,有的甚至鑲金嵌銀或加入香料。而“鬥茶”更是將飲茶這種本應風雅之事,搞得彷彿看球賽一樣熱鬧非凡。

這樣的做法不僅違背了茶的本性,破壞了茶的自然真味,更是與陸羽《茶經》中所提出的“儉德精行”的茶道精神相去甚遠。

“廢團興散”之後,飲茶之風歸於淡雅自然。一間雅室,三五好友,一杯清茶在手,淺斟細酌,心緒清明,神馳物外。這種清雅脫俗的飲茶心境,與對人生的極致追求多麼相似:世間利祿來來往往,紅塵滾滾是非榮辱,唯有清雅與淡泊,才是對人生最有價值的品味。因此,明代士人才會把品茗作為志向表達和修身養性的方式。

茶是雅物,亦可為俗物。在官宦貴族眼裡,貢茶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在文人雅士眼裡,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在老百姓眼裡,茶只是開門七件事之一;而在乞丐皇帝朱元璋這裡,茶就是茶。

一道“廢團興散”的聖旨,不僅改變了中國沿襲上千年的飲茶方法,也對茶文化發展和走向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這估計是朱元璋所沒有想到的。而他為了嚴肅茶禁,可以大義滅親,不徇私情,這也是值得今天的官員們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