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迷亂之戰:莽夫葬送國家前程,千秋萬代為人笑柄


1. 秦王苻堅的大一統之夢

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有很多。

最近翻看有關《兩晉南北朝:迷亂狂歡三百年》這本書時,發現其中有一場常常被人提起的戰爭——被引為經典的“淝水之戰”,這原來就是“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這一成語的由來。

魏晉南北朝時的五胡十六國時代,是中原大地飽受戰亂的年代。但也是英雄和“狗熊”們輩出的年代。

前秦宣昭帝苻堅(338年—385年),是略陽臨渭(今甘肅省秦安縣)人。苻堅是前秦開國君主苻健之侄,其祖先為西戎氐族酋長。後遷徙到現今河北臨漳一帶投靠東晉,這位苻堅是十六國時期前秦第三位國君,前丞相苻雄之子。苻堅原先被任命為徵北大將軍,其父苻雄因輔佐長兄創業有功,被封為東海王。

兩晉南北朝迷亂之戰:莽夫葬送國家前程,千秋萬代為人笑柄

苻堅

苻健去世後,兒子苻生繼位。但史書記載這個“獨眼”帝王十分殘暴,濫用職權,把國家搞得一團糟。於是,這位堂兄弟苻堅毫不留情地殺了他,自己上位稱帝——史稱第三任秦王。

話說苻堅即位後開創了清明政治局面。他整頓吏治,平息內亂,懲處不法豪強,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而且廣招賢才,提拔重用了王猛等精明廉潔的漢人參與朝政,提倡漢化,用漢朝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管理朝政。

在苻堅的正確決策和王猛的竭力輔佐下,前秦政權日益壯大,逐漸統一了北方各少數民族地區,版圖越來越向四處延伸,同時苻堅的野心也越來越大。

苻堅的這些成就都與他的漢族大臣王猛輔佐有關。可以說沒有王猛就沒有苻堅統一北方的成就。

兩晉南北朝迷亂之戰:莽夫葬送國家前程,千秋萬代為人笑柄

王猛


王猛去世時,特意叮囑苻堅萬萬不可與晉朝為敵。晉朝畢竟是正統皇朝,雖然已被迫遷居南方,但其實力絕不可小覷。且輔佐皇上的謝安等人智慧高超,絕不是等閒之人。

可是,驕傲自負的苻堅沒有聽從王猛的臨終囑咐。掃平北方的勝利讓他衝昏了頭腦。他以為自己乘勝南下殲滅晉朝是指日可待的事。他幻想著統一中原大地,做個名副其實的大一統皇帝。


2 兩軍對壘,居然聽信對方後撤要求

苻堅沒有意識到,前秦只是在軍事上統一了北方。其內部統治並不穩,更沒有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民眾——“鮮卑羌羯”各族,並沒有從思想、經濟上完全從屬於他。加之苻堅連年征伐,使這些地區民眾厭戰情緒日益高漲,軍隊士氣不高。一句話——苻堅的統治缺乏堅實的政治經濟基礎。

公元383年8月,昏了頭的苻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號稱80萬大軍開始大舉南侵。兵員雖多,但他的軍隊可說是少數民族“烏合之眾”。

苻堅堅信自己必勝。因為他“有眾百萬,資杖如山”,並且“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東晉面對大軍壓境,立即開會商議對策。在謝安舉薦下,以謝石為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謝琰、桓伊等人,統帥精兵8萬抵抗前秦。

兩晉南北朝迷亂之戰:莽夫葬送國家前程,千秋萬代為人笑柄

謝安


再看淝水之戰的序幕洛澗之戰。當時晉軍就攻擊成功,大破秦軍陣地,截斷了他們歸途中必經的渡口,致使步騎崩潰,士兵戰死一萬五千人,活捉了揚州刺史王顯等。經歷此番失敗之後,苻堅其實已經有些心虛了。

那時,符堅站在壽陽城頭眺望晉軍部隊,見其佈陣齊整十分威嚴。又望見八公山上草木林立,恍惚中他覺得好似那些樹木全都變成了是晉兵,於是他回頭對符融說:“這也是強敵,怎麼說弱小呢?”惆悵失意的他開始有些恐懼了。但此時他已是箭在弦上不可不發了。

不過,此刻苻堅的優勢還在——他想想自己畢竟有幾十萬大軍,儘管這些軍隊都是北方各地少數民族,雜亂而又不好指揮。但只要他指揮得當,秦軍獲勝的希望還是很大的。

此時此刻千鈞一髮。

兩晉南北朝迷亂之戰:莽夫葬送國家前程,千秋萬代為人笑柄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但是,接下來苻堅卻使了特臭的一招——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兩軍在淝水兩岸對峙時,謝玄看到對面黑壓壓的秦軍將士(據說至少有20多萬人),於是派人對苻堅說:“您孤軍深入,佈置陣勢又逼近水邊,這是準備持久作戰的嗎?不如我們速戰速決。如果你們移動陣勢稍微後退一點兒,讓我們晉國軍隊得以渡河,以此來決定勝負好嗎?”

聞聽此言,秦國眾將都說:“我們兵多,他們兵少,不如阻止他們,使他們不能攻上來,可萬分安全。”

但倚仗人多的苻堅卻說:“只是率領軍隊稍微後退,讓他們渡過一半,我們以精銳騎兵逼迫上去殺死他們,沒有不勝利的。”苻融也認為可以這樣,於是指揮軍隊撤退。

3 一退而不可遏制的大潰敗

苻堅下令秦軍向後撤退——這個錯誤命令導致了他的徹底完敗。

所謂“一招失誤,滿盤皆輸”就是這種情況。

因為這一退就全亂套了。秦軍本來內部就因為民族眾多,大家互相之間語言不通,溝通不夠軍心不穩。現在一看前面的人往後撤,後面的還以為前鋒被打敗了,頓時一窩蜂逃跑。此時,原先假裝投降的東晉降將、間諜朱序馬上在亂軍中大喊:“秦軍失敗了!”於是秦軍士兵更加陣腳大亂,蜂擁奔逃,一潰千里不可遏止。

苻堅、苻融以及眾將領見狀,急忙上前制止。但此時已經來不及了。四散奔逃的將士們哪裡聽得見將軍們的呼喊。

兩晉南北朝迷亂之戰:莽夫葬送國家前程,千秋萬代為人笑柄

淝水之戰


於是,苻堅的數十萬大軍就這樣如鳥獸散去……

反觀晉軍,此時他們以精兵八千涉渡淝水。謝玄、謝琰、桓伊等人率領軍隊展開猛烈攻擊。亂軍中,符堅中了流箭受傷。符融騎馬在陣地上飛跑巡視,想把那些在撤退的士兵趕回去。但很不幸他的戰馬倒下了,他也被趕上來的晉兵所殺。

晉軍乘勢迫擊,後退的秦軍人馬互相踩踏,投水死亡者不計其數。逃生者晝夜潰退,草行露宿飢寒交迫,死去者十之七八。退至洛陽時,80萬秦軍只剩10餘萬人。

這就是聞名後世,被視為兵家經典的“淝水之戰”。

淝水戰後,前秦元氣大傷,先前被統一的鮮卑、羌等部族酋豪紛紛舉兵反叛,建立割據政權。苻堅建立的“大秦國”頓時分崩離析。他最後逃到五將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後,被羌族首領姚萇所殺。

原本有希望統一中國的“前秦”,就這樣成為歷史長河中泛起的一股浪花。


兩晉南北朝迷亂之戰:莽夫葬送國家前程,千秋萬代為人笑柄

淝水之戰遺址


分析苻堅戰敗原因:按照王猛早先的指點,這場淝水戰役,根據秦國的國情原本就不該打。而且即使要打,苻堅也必須制定萬無一失的作戰方針,考慮好應對出現的各種情況。

但是,他一來被之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二來根本就不該傻傻地聽信謝玄的“後退一點”建議——他就是個弱智白痴啊,用腳指頭想想都不能聽對方的啊,難道這是在玩過家家嗎……?

由此可見,苻堅是個有勇無謀的莽夫。離了王猛的指導,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