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豆瓣吹爆的《愛,死,機》到底好在哪?

《愛,死亡和機器人》由 18 部獨立動畫短片組成,每集時長 6 至 17 分鐘不等。因為有《搏擊俱樂部》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和《死侍》導演蒂姆·米勒(Tim Miller)擔任監製,早在未開播就先受到期待。(豆瓣評分9.4)

18 集畫風各異

被豆瓣吹爆的《愛,死,機》到底好在哪?

這 18 集的題材橫跨科幻、恐怖、荒誕、懸疑和喜劇,賽博朋克、性愛和暗黑暴力等成人元素突出,而且找來世界各地的動畫團隊參與制作,畫風多變,視覺效果相當刺激。

有豆瓣網友評論稱,全劇看下來「像是往嘴裡塞進了好幾個爆炸糖」。

《愛,死亡和機器人》中視覺效果最驚豔的一集,非《證人 The Witness》莫屬。

短片場景設定在賽博朋克感十足的城市香港,一名女子意外目睹一起謀殺案,隨後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倉惶逃亡,節奏緊湊,每一幀畫面都華麗又迷幻,被網友稱作「色情版《銀翼殺手》」。

被豆瓣吹爆的《愛,死,機》到底好在哪?

《證人 The Witness》

據稱,這部短片找來了《蜘蛛俠:平行宇宙》的製作班底。導演 Alberto Mielgo 表示,短片裡所有流暢的人物動作和「照片級」場景都是純手繪的。

香港街景完美復刻

被豆瓣吹爆的《愛,死,機》到底好在哪?

而女主的形象則來自《蜘蛛俠:平行宇宙》的早期角色設計。

被豆瓣吹爆的《愛,死,機》到底好在哪?

在社交網絡忙著截圖轉發的時候,《證人》的 2D 場景監督凌雲在微博指出,最應該吹爆的其實是《愛,死亡和機器人》的項目理念。

這完全是美式動畫製作的革命,製作者們這次得到了最大的自由度。製作方法和風格並不重要,誰能發起這樣的項目和誰願意投資才是關鍵。

在西南偏南大會(SXSW)接受採訪時,蒂姆·米勒還原了整個項目的製作過程:

兩位監製先選定 18 個故事劇本,再根據建議時長、動畫風格和預算找到合適的製作團隊,前後共花了兩年半時間。這過程中,Netflix 對內容創作沒有任何干預,《愛,死亡和機器人》於是就成了一塊自由的畫布。

在這樣的土壤裡生長,最終的《愛,死亡和機器人》幾乎囊括了所有動畫風格類型。從傳統的 2D 到連毛孔都逼真的 3D CG,有粗線條的美漫風,也有皮克斯畫風的小清新,可以說是一次暢快淋漓的視覺盛宴。甚至,要說它是動畫工作室們的大型廣告片也完全不為過。

《桑尼的優勢 Sonny’s Edge》

被豆瓣吹爆的《愛,死,機》到底好在哪?

《古魚復甦 Fish Night》,當夜幕降臨,沙漠變成了遠古時期的海洋……

被豆瓣吹爆的《愛,死,機》到底好在哪?

《裂縫之外 Beyond The Aquila Rift》,展現了質感堪比真人的床戲。

被豆瓣吹爆的《愛,死,機》到底好在哪?

《架空歷史 Alternate Histories》,又名希特勒的一百種死法。

被豆瓣吹爆的《愛,死,機》到底好在哪?

當然了,大家都沒有辜負這部劇的 R 級分級。坦蕩蕩的裸露鏡頭和血肉模糊的暴力美學分分鐘要從屏幕裡溢出來,這種直接了當的感官刺激,讓不少同好者狠拍大腿叫爽。

不如改名,叫《性愛,暴力和機器人》?

跟讓人大飽眼福的視覺效果相比,《愛,死亡和機器人》的劇本質量卻顯得參差不齊。

據 IGN 報道,在《愛,死亡和機器人》的 18 部動畫短片中,有 16 個故事都改編自短篇科幻小說。這些故事由大衛·芬奇和蒂姆·米勒挑選,大部分都帶著精彩的神反轉,但沒有明顯的統一主題。

18 集故事的開頭圖案,都在呼應劇情

最受好評的故事是《齊馬的作品 Zima Blue》。

被豆瓣吹爆的《愛,死,機》到底好在哪?

人工智能藝術家 Zima 的畫裡總有神秘的藍色方塊,引人遐想。而在完成宇宙探索後,他向記者回顧自己的一生,最後褪下各種偽裝回歸泳池清潔機器人形態。通篇散發著一種通透的憂傷和哲學。

《齊馬的作品》

而《狩獵愉快 Good Hunting》則改編自美籍華裔科幻作家、《三體》英文版譯者劉宇昆的作品。

清末時期,捉妖師兒子跟狐狸精成為朋友,後來他們生活在蒸汽朋克的殖民地香港,失去法術的狐狸精意外被改造成機械身體,又重新擁有了「古老的魔法」……東方妖魔怪談跟西方科幻的結合讓人驚喜。

《狩獵愉快》

被豆瓣吹爆的《愛,死,機》到底好在哪?

至於《桑尼的優勢 Sonny’s Edge》,則被認為是最符合《愛,死亡和機器人》氣質的一集。

其中出現的地下怪獸打鬥場景和意念控制的未來遊戲形態都讓科幻迷心滿意足,但它並沒有止步於呈現血腥暴力,而是對性侵等主題進行了探討。

被豆瓣吹爆的《愛,死,機》到底好在哪?

《桑尼的優勢》

腦洞不小,想象力四濺,但不少影評指出,《愛,死亡和機器人》每集都像是點到即止的爽文,故事在高潮部分戛然而止,有的甚至是生硬地結束,總讓人感覺缺了點什麼。

Collider 記者 Dave Trumbore 表示,,動漫版《黑鏡》這樣的稱謂明顯是過譽,它並沒有像《黑鏡》那樣探索對人類社會有意義的評論和思考……大部分時間只是在用好看的畫面,講述驚心動魄的小故事。

18 個故事也並不都是神作,部分甚至被認為平庸、套路和有湊數的嫌疑。影評人蘭波就指出:《機動裝甲 Suits》有《環太平洋》和《黑客帝國》的影子;《古魚復甦 Fish Night》簡直就是《七宗罪》結尾+《大魚海棠》;《三個機器人 Three Robots》出場是對《終結者 2》的戲仿;《噬魂者 Sucker of Souls》和《變形者 Shape-shifters》是對吸血鬼和狼人傳說的改編,都沒有讓人有特別驚喜的感覺,不過是老調重彈。

《秘密戰爭 The Secret War》,講述蘇聯紅軍打異形怪物

被豆瓣吹爆的《愛,死,機》到底好在哪?

另一方面,雖說是 R 級成人動畫,但《愛,死亡和機器人》大量的裸露和暴力血腥鏡頭也被質疑過分迎合男性觀眾,讓人不安。

被豆瓣吹爆的《愛,死,機》到底好在哪?

IndieWire 認為,《愛,死亡和機器人》實際上在變著花樣折磨女性。以《證人 The Witness》為例,女主的設定是脫衣舞娘,如果說跳舞時的裸露鏡頭是推進情節,那麼逃跑時穿著開放式浴袍的三點盡露完全沒必要。

The Daily Dot 直接稱這部新劇有明顯的性別歧視和厭惡女性,「無知的大男子主義幾乎讓人窒息」。而 Collider 調侃稱,這部劇怕是應該改名叫《性愛、死亡與機器人》吧?

Netflix 加持,一場「經費在燃燒」的實驗

拋開各種讚譽和爭議質疑來說,《愛,死亡和機器人》本身最值得關注的,還是它的實驗性。

因為熱愛午夜電影、漫畫和奇幻小說,早在 10 年前,蒂姆·米勒就有拍攝成人動畫合集的想法。大衛·芬奇對此一拍即合,最初。

事實上,《愛,死亡和機器人》並不是 Netflix 投資的第一部動畫作品,也不會是最後一部。

早在 2015 年,Netflix 登錄日本市場,開始購買動畫的網絡獨播權,甚至參與投資製作。目前,Netflix 手握獨播權的動漫作品數量超過 30 部,已經播映的《哥斯拉:怪獸行星》和《惡魔城》等都有不少好評。

如此大手筆進軍動畫內容,原因之一是,歐美的動漫粉絲確實是一片未開發的藍海。Netflix 數據顯示,平臺上超過一半的用戶會觀看日本動畫,而這些觀眾 90% 以上來自日本以外的市場。

另一方面,Netflix 跟 HBO 和 Amazon 的競爭仍然熱烈,而蘋果和成功收購福克斯的迪士尼也要進軍流媒體了,成人動畫或許會是用戶增長的一劑良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