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是如何变成“民族之光”的?

一杯咖啡是如何变成“民族之光”的?

两年来在国内开店无数风靡一时的瑞幸咖啡,栽了。

4月2日,瑞幸咖啡承认财务造假,虚构交易额22亿人民币。当天股价从26美元跌至6美元,市值缩水75%。

背上财务造假恶名的同时,瑞幸咖啡也收获了另一种评价——民族之光。这种观点认为,瑞幸咖啡在美国上市,通过财务造假融资,割了美国的洋韭菜,用融资款补贴中国消费者,发行大量高折扣优惠券,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了价格低廉的咖啡。

一杯咖啡是如何变成“民族之光”的?

公布造假消息后,有瑞幸门店贴出这样的宣传单

毫无疑问,这种观点是荒诞的,财务造假是非常恶劣的行为,严重损害中国企业的信誉。很多人其实也是本着戏谑和反讽的情绪,来传播这个观点。

瑞幸咖啡的所作所为,绝不能代表爱国和民族。然而在历史上,咖啡这种饮品,在被瑞幸“收割”的美国,的确曾被看作是民族、爱国、自由的象征。

小小的一杯咖啡,如何承担起这宏大的称号?这与当时的政治局势密不可分,并在另一种饮品——茶叶的衬托中诞生。

01 神奇的东方树叶传入北美

17世纪后期,随着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扩张,咖啡传入美国的前身——英属北美十三州。几乎与此同时,茶叶也因同样的原因漂洋过海,成为北美居民桌上的饮品。

起初,由于价格不菲,在北美地区,咖啡和茶叶都属于奢侈品,殷实的人家才有能力消费。在咖啡馆点一杯咖啡的价格,要比在餐馆吃一顿丰盛美食高40%。茶叶更加昂贵,一磅茶叶的价格要比一磅咖啡至少高30%。

进入18世纪后,北美地区最受欢迎的饮品是茶叶,而非咖啡,这种现象是老大哥英国茶文化攻城略地的结果。

18世纪之前的英国,喝咖啡其实远比饮茶更为盛行。咖啡产地与英国的距离,远比茶叶产地中国要近,运输便利进而导致运费便宜。况且,咖啡本来就比茶叶更早传入英国。

时间进入到18世纪,茶叶开始了逆袭之路,风靡英伦,咖啡文化则在英国一蹶不振。

一杯咖啡是如何变成“民族之光”的?

英式下午茶

“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英国逐渐形成了特有的“下午茶”文化,甚至工厂也要在下午为工人提供茶点。无论贵族绅士还是工人,英国上上下下各阶层,都倾倒在一片片神奇的东方树叶面前。

茶叶能在英国逆袭咖啡,经济原因可能是主要因素。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经营欧洲咖啡贸易的过程中,遭到了荷兰等其他国家的强烈竞争,咖啡贸易的利润越来越微薄,市场份额逐渐丢失。东印度公司改弦更张,转而主攻茶叶贸易并占据优势地位,茶叶贸易成为东印度公司的核心盈利产业,也成为英国财政的重要来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领域中的博弈为茶叶的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英国统治者也对饮茶极为推崇,从玛丽二世到安妮女王,都嗜好饮茶。普通英国人争相效仿上层贵族的爱好,最终让饮茶成为了高雅的同义词。加之茶水制作程序远比咖啡简单等原因,茶叶很快叩开了英国人的房门,在家庭中迅速普及。

在当代中国,茶叶更多被视为寻常百姓饭后饮品,而在星巴克内手擎一杯咖啡则被看作中产白领的象征。然而,在18世纪前半叶的北美,随着英国茶文化的传入,茶叶成为北美最受欢迎的饮料,很多北美居民放弃喝咖啡,转而饮茶。沏一壶茶,比煮一壶咖啡更加有范儿、有面儿。

一杯咖啡是如何变成“民族之光”的?

乔治·华盛顿于1757年从伦敦购买的中国瓷茶壶

18世纪中期,随着贸易发展,茶叶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北美大众消费品。

1767年,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报刊中撰文回忆,某天妻子受邀拜访友人,回家后便要求购置更多的优质茶具,原因是妻子不想让朋友发现自己家的茶具逊色于他人。一位法国人也曾在游记中写道,“在北美,人们饮用茶水,就像法国人喝酒一样,成为须臾不可离的饮料。”


02 茶叶税导致北美与英国反目

耳濡目染着老大哥英国的茶文化,在北美十三州宣布独立(1776年)之前的十几年,茶叶在北美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茶叶进口量曾高达咖啡进口量的150%,茶叶创造的税收也在咖啡的6倍以上。

不过,茶叶在北美的声誉即将陡然下降,原因便是北美与英国的政治交恶升级。

1760年代,英国财政趋于紧张,由于本土税率高企,已无加税空间,英国政府打起了北美十三州的主意。此前北美的自治程度很高,英国从来没有对北美实行过有效的集权管辖,也从来没有向北美直接征税。

1765年,英国颁布了《印花税法案》,企图向北美征税。北美居民认为,英国议会没有北美代表,在没有征得北美代表同意的情况,无权向北美居民征税,这就是著名的“无代表不纳税”的观点。最终英国迫于压力,废除了该法案。此后,英国多次征税企图都遭到了挫败。

1773年,为了帮助陷入经济困境的东印度公司,英国颁发《茶税法》。此前,东印度公司只负责将茶叶运输到英国,并不负责向北美销售。但新的《茶税法》授予东印度公司在北美的专营权,东印度公司可以直接把茶叶从亚洲运输到北美,也可以把在英国积压的茶叶运往北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东印度公司不再需要向英国政府交纳高额的关税,取而代之的是较低的茶叶税。

一杯咖啡是如何变成“民族之光”的?

东印度茶公司宣传单

平心而论,茶叶税很低,东印度公司经营的茶叶价格不受太大影响。但敏感的北美居民并不买账,他们认为,如果购买了被英国征过税的茶叶,就表明认可英国国会向北美征税的权利。

此外,北美居民还担心陆续会有主要消费品被英国垄断,而且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和倾销,会让北美当地的茶叶中间商和走私商丧失巨大的利益。

伴随着对英国的恶感,北美居民对茶叶也开始有了新的看法。

03 不饮茶运动使咖啡成为“国饮”

在英国与北美离心离德的大环境下,随着政治的紧张,茶叶被异化成为英国的化身,压迫的象征。大规模的抵制英货运动在北美开展,重点就是抵制英国经营的茶叶。

纽约的报刊公开表示,获取那些被诅咒的可恶的茶叶,都是人民的罪人,凡是买卖茶叶,都是人民公敌。英国在北美经营的茶叶,以中国武夷山区域出产的红茶为主,在抵制运动中,北美居民对武夷茶也产生了偏见,很多地区散布着武夷茶有毒的传闻。

对茶的反感情绪日益激化,一些地区陆续从抵制英国茶叶运动进化到发起不饮茶运动。很多北美居民都有喝茶的嗜好,为了响应不饮茶运动,一些替代品或者说是“假茶”应运而生,比如用草莓叶、葡萄叶、紫苏、鼠尾草制造所谓茶水。

在这期间,由覆盆子叶制造的号称“原始神茶”的替代品风靡一时,但味道确实不敢恭维。当时就有北美人抱怨说,覆盆子叶做成的茶水味道很差,还不如冬青叶做成的假茶味道好。

北美部分地区甚至禁止一切茶叶买卖,即便药用茶叶也需要许可证才能购买。东印度公司的工作人员不得不哀叹,北美人民宁愿买毒药,都不愿意买茶。

一杯咖啡是如何变成“民族之光”的?

波士顿倾茶事件

与此同时,北美各港口开始阻止英国茶叶登陆上岸。北美居民组成的团体强行登上商船,将茶叶倾入大海或者焚烧的事情时有发生。1773年12月,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爆发,这一事件也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索之一。

当饮茶与否已经和是否爱国划等号的时候,北美居民的生活习俗急剧变化。茶叶被赶出餐桌,咖啡则成为新宠,并很快被看作是北美的“国饮”。

1774年,后来的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在给妻子的信中,谈到了咖啡和茶叶。亚当斯说,他目前居住的地方已经没有人购买茶叶了,也没有人喝茶了,有的居民甚至表示自己从来不会沏茶,很多居民开始饮用咖啡用来提神。亚当斯告诉妻子,他每天下午都喝咖啡,感觉非常好,北美居民必须改掉喝茶的习惯,戒掉茶瘾。

1770年代,在北美独立战争以及建立美国的过程中,茶叶的进口量逐渐缩减到60年代的3%以下。而18世纪的最后30年,咖啡的人均销量增长了7倍。由于咖啡销量猛增,咖啡短缺甚至在一些地区引发了骚乱。

当茶叶被视为压迫的象征,咖啡自然成为了爱国、自由、民族的象征,类似“戒茶才是美国人”、“不喝咖啡不是美国人”的思潮出现。


04 咖啡馆:美国独立一代的共同记忆

多年以后,当瑞幸抱有的将咖啡变成中国人日常消费的“理想”真的实现,你坐在家中面对着刚煮开的咖啡,可能会想起当年为了最后再薅一把羊毛,抢兑优惠券、踏破瑞幸门槛的那些遥远的日子。

而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的那一代北美居民,他们对于咖啡馆的回忆,是旁听、获取政治信息、汲取启蒙政治思想、甚至亲身参与政治事务、经历美国独立的时刻。

在北美,咖啡馆承担着重要的公共空间功能,在美英交恶期间,北美很多咖啡馆宣布只供应咖啡,茶饮从菜单中被抹去。自此,伴随咖啡馆内公共活动的,只可能是咖啡醇厚的香气。

独立战争前后,北美居民在咖啡馆内边喝咖啡,边交流政治信息、讨论政治观点、宣传各种启蒙思想、进行各种政治演讲。很多反抗组织在咖啡馆筹备革命和反抗计划。市政会议时常在咖啡馆召开,不少政治事务的决策在咖啡馆作出。咖啡馆还成为了商业活动中心,各类商业信息在此汇聚。

大陆会议是独立战争期间北美的立法机构和临时政府,大陆会议中的一些议程,就安排在咖啡馆。约翰·亚当斯抵达费城参加大陆会议的当天,在咖啡馆接受了费城市民代表团的欢迎。华盛顿抵达费城的当天晚上,就来到咖啡馆喝咖啡。而在大陆军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准备从纽约离开时,华盛顿选择在纽约的一家咖啡馆举行告别演说。

咖啡馆成为美国开国元勋,以及经历了美国独立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咖啡作为民族、爱国、自由的象征。

一杯咖啡是如何变成“民族之光”的?

有人认为,咖啡馆是美国独立的摇篮。西方茶叶经典著作《茶叶全书》的作者,美国人威廉·乌克斯回忆,美国独立后,人民仍然保持着不爱饮茶的遗风,美国独立是“不饮茶国家的诞生”。

虽然美国独立后,逐步开始恢复了茶叶进口,但相比咖啡,茶叶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历史总是轮回,曾经在英国被茶叶击败的咖啡,顶着爱国、民族的光环,在美国扳回一局。

这也告诉了我们,很多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形成的背后,或明或暗都存在着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的影子——

茶叶在英国逆袭咖啡,喝咖啡成为中产阶级白领的符号,这些都与商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咖啡成为民族、爱国、自由的象征,并在美国击败茶叶获得市场优势地位,则是政治因素影响生活的最佳诠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