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數字貨幣

379:漫談數字貨幣

創建於 2019年11月13日

1、繞不開的債務

如上圖,

I、金融系統收入=社會債務X5%利息

II、金融系統收入=金融系統成本支出+利潤

III、(金融系統成本+利潤)X20倍=社會債務

IV、金融系統成本(Cost)X20倍

因此,社會債務至少是金融系統成本的20倍以上。

如果要解決全球性的債務危機,其關鍵點在於降低金融成本,這是數字貨幣方案的終極方向。

更進一步思考,如果新金融體系邊際成本為零,那麼,社會債務是否還有存在的意義?

是我們喜歡債務,還是傳統條件下,金融成本不可避免?

2、社會債務與我們的關係?

如上圖;負債人貸款投資或購置資產,只有投資資產的收益率高於5%,或者購置資產的收益率高於5%,負債人才能獲得收益差。有收益的事情才會有人做。因此,社會債務會通過負債人(政府、企業等)持有的社會資產進一步放大分佈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分攤到每個人頭上。

所以,社會債務看似是和大家沒有關係的數字,實際則是大家必然承擔的成本與債務。

比如,貸款1億修路,大家因建設道路而獲得1億收入,這是上半場;

下半場是什麼?負債人(政府)收費還款!要收多少?還本付息,遠高於1億。

在上面這個模型中,還的要比賺的多,這會導致結構性還不上。

即,債務危機難以避免——資本主義的金科玉律!

思考:為什麼債務危機難以避免?

社會債務和金融成本對金融系統本身只是兩個相互放大的數字。

但對社會而言則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剛性的成本與債務。

或者說,金融系統的目的是提升利息收入,伴生結果:放大社會債務。

社會的目的是縮小社會債務,降低社會運行成本。

金融系統和社會的目的背道而馳,是資本主義內生性矛盾之源。

內生性矛盾是無法化解的。

3、新舊金融爭奪的關鍵點

舊金融:債務=貨幣

案例:中石油貸款10億修建油田,形成的是10億債務和若干資產。

新金融:Token=所有權(含使用權)=股權的數字量化

案例:孫正義投資馬雲2000萬美元,形成的是若干億阿里的股權。

傳統企業大部分採取的是借貸模式;而新興企業大部分採取的是風投持股的模式。

前者必然會產生債權與債務;而後者則不會產生債務。

因此,新舊金融爭奪的關鍵點,Token的抵押物應該是什麼?

傳統金融理所當然的認為必須是債務;新金融則認為應該是所有權或使用權。

如果採用新金融邏輯,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我們看4個假設模型:

A、基礎模型

常識:40萬可以建設一套預製鄉村別墅,價值100萬。

如果按照所有權數字量化的邏輯:可以創生100萬Token。

40萬Token給出資人,出資人可以自由用Token去別墅休閒度假,繼續轉化為農民收入。

60萬Token給農民,農民會獲得60萬Token和40萬人民幣勞動所得。

在這個新模型中,農民實際付出40萬的勞動,卻獲得100萬收入,且沒有失去別墅和土地的實際控股權。

B、放大模型

如果把這個模型放大,1億城市居民,每人出資4000元,總量4000億,建設100萬套共享使用的休閒別墅。

(共享休閒別墅安裝智能鎖,出資人用智能手機可以輕鬆找到離自己最近的閒置別墅,預訂、到達、掃碼扣token,入駐使用,像自己家一樣自由。)

城市居民獲得4000億Token,農民獲得4000億人民幣收入、100萬套別墅的控制權和收益權。

農村獲得6000億Token的產業振興投資基金。Token等於1套別墅的百萬分之一,具有實際價值。

只要城市居民廣泛參與,城鄉會自然接受這種具有實際價值的Token的支付。

農村獲得的6000億(Token)資金實際與傳統貨幣並無差別。

關鍵:1、群體參與+智能軟硬件投入,實際解決了共享別墅租賃出售的問題。

2、農民的額外收入是城市居民未來的增量訂單。

C、Token再投資模型

農村把6000億Token投向智能教育,平臺按照標準算法分配給教師和平臺各50%的Token。

第一個50%會調動教師把最好的教學內容搬到智能教育平臺之上,形成超級動態教學師資力量。

第二個50%再投資,建設75萬套共享養老別墅,會新生7500億價值,對應再產生7500億Token。

請注意,這會產生一個質變:信息對稱,利潤直接超過投資。投資款可以按需供給,創新需要多少投資款,就可以供給多少投資款。

並且不會產生1分錢債務。

D、假設央行按照所有權邏輯創造數字貨幣的模型

看完以上四個模型,很多人會覺得很彆扭。

I、怎麼找不到虧損的可能?太理想化。

II、怎麼收入這麼高?太理想化。

III、這不符合市場邏輯和規律,太理想化。

為什麼?起點定義發生了質變。

傳統定義:人與人之間相互轉嫁成本和債務,相互消耗彼此的時間。

新定義:共享所有權,消滅債務,每個市場參與者可以直奔主題,效率因此產生飛躍。

效率飛躍的結果:I、勞動收益獲得數倍增長。

II、客戶需要的勞動必然會獲得理想回報,不會出現勞動者賺不到錢的情況。

4、我們需要一些極限思維

1)、如果沒有金融系統,我們如何進行交換?

2)、如果沒有美元這個錨,我們如何錨定物價?能不能分別錨定到電力、小麥、玉米、西紅柿、鋼材、有色.....等不同商品之上?如果大部分商品價格與Token完成錨定,還會有通貨膨脹嗎?

3)、如果讓你自由選擇,你是選:債務=貨幣的模式,還是選擇:所有權=Token的模式?

4)、如果已經完成全民控股公共網絡,實現以上的模型會有難度嗎?

5)、如果所有領域都實現智能化,唯一讓經濟可以運行的方式是什麼?是不是分紅取代工資?

6)、如果金融率先實現智能化,是不是應該讓金融從業者率先享受分紅取代工資的智能化福利?

7)、智能化的要求:分紅取代工資。分紅取代工資是不是不勞而獲?不勞而獲還會有現在的算計和矛盾嗎?

8)、消除矛盾的手段是什麼?誰先被替代,誰先享受智能化福利(分紅取代工資)。

9)、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大家嘴上不說,心裡想顛覆別人。這種競爭(甚至是鬥爭的)思維與智能化的要求背道而馳。

10)、如果有充足的資金(生產能力),我們是否可以按照北歐方式建設新農村?如果新農村各種產業與機會比現在的城市還多?消費還旺盛,現在城市的問題還會存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