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攻佔朋友圈,孩子選擇斷舍離,無孔不入的愛讓孩子不自在

一般認為:現在的孩子是伴隨著社交媒體成長的“新新人類”,網絡是孩子成長的有一個棲息地。對現在科技的發展家長沒有孩子適應的快,所以虛擬空間內存在對孩子教育的“失控”。

這個判斷對中國家長恐怕並不適用,有媒體對年齡在 14 至 17 歲的 884 名青少年及 3282 位父母展開調查,發現有 26% 的父母簡直就是間諜,他們表示正在使用追蹤或其他監控手段以確保獲得孩子在網上的一切活動,但只有 15% 的孩子瞭解自己被監控的情況。同時,有 52% 的父母稱自己“非常”瞭解孩子在網上的一舉一動,面對此事,卻只有 30% 的孩子相信。

爸媽攻佔朋友圈,孩子選擇斷舍離,無孔不入的愛讓孩子不自在

中國家長對孩子的監控是全方位的,被戲稱為無微不至、無所不能、無孔不入的“三無”家長。而這種無孔不入的沉甸甸的愛,像一種令人無法喘息的壓力。讓孩子又氣,又愛,又很無奈。

上大學的孩子凌晨3點還沒睡著,不小心發了個朋友圈,結果第二天被媽媽看到了,馬上就受到了責問:“怎麼那麼晚還不睡?”孩子當然感覺到了母親的關愛,但同時也感覺到了母親的監控。

爸媽攻佔朋友圈,孩子選擇斷舍離,無孔不入的愛讓孩子不自在

有個孩子喜歡在微信朋友圈中宣洩情緒,偶爾發了一些傷感的文字,沒想到引起爸媽的高度關注,天天打電話給孩子,各種安慰各種勸,嚇得孩子再也不敢在朋友圈裡發文了,“免得被爸媽盯上”。

有的孩子乾脆要對自己的朋友圈進行“斷舍離”:對於那些總想支配你的人,那些過於依賴你的人,勇敢的把他們“拉黑”。

爸媽攻佔朋友圈,孩子選擇斷舍離,無孔不入的愛讓孩子不自在

日本冒險家四角大輔寫過一本暢銷書:《為了自由,20歲必須拋棄的50件事》,鼓勵孩子拉黑父母的行為,書上說:在超越人類界限的超信息化社會和超大量生產經濟到來的時候,這個世界上堆滿了我們根本不需要的東西。你想要獲得真正的自由,一定要懂得判斷哪些是不需要的,並能果斷拋棄。

孩子渴望獨立,除了生活自立外,還追求情感上的獨立,渴望建立自己的情感宣洩管道,微信正是手段之一。孩子期待通過微信獲得同輩認同,而非家長。如果此時家長介入,反而會適得其反。家長應尊重孩子的個體個性,成為孩子微信朋友圈的一個朋友,而不應對孩子過度監控。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