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早恋,你还在盲目阻挠?用这样的方式引导更合适

青少年早恋,是横在父母心头的一根刺。

放学路上看见自家孩子和异性有说有笑的一起,家长就开始紧张起来;

孩子成绩下滑严重,家长就询问孩子是不是谈恋爱了;

时刻关注着孩子的动向,一点点不寻常的迹象都会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

父母眼里,早恋俨然成为避之不及的怪兽,更像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发现孩子早恋,你还在盲目阻挠?用这样的方式引导更合适

那早恋是什么呢?

早恋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

“早恋”一词带有长辈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并且世界范围内只在中国内地被广泛使用。

即使是父母否定的、学校明令禁止的行为,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青少年愿意“顶风作案”呢?

青少年们正处于青春期,第二性征出现,性器官和性机能趋于成熟,生理上的变化必然引发心理上的变化,青春期萌发性好奇是正常的现象。

在物理学中磁铁存在着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而这个原理放在人类中依然成立,可以说,异性相吸是一种本能。

而在这种本能的驱动下,加上互联网带来的各种关于爱情的描绘和轰炸,自然而然会引起青少年的向往和模仿。

当有一小部分的青少年成功模仿并尝到甜头,因为出现了行为参照和对偏离的恐惧,加上较强的自尊心,就引发了

从众现象和攀比心理

单调枯燥的学习环境加上学业压力,青少年们更多的是寻求同伴倾诉苦恼。

当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时,受到临近和相似的影响,彼此之间更容易互生情愫。

试想下,你每天面对着一个和你有一样需求的人,彼此间的吸引力能不大吗?话题能不多吗?

每个行为产生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并且都隐藏着期望得到的需求和结果。

在一个温馨的家庭中,孩子能够得到充足的关爱和照料,孩子就不会向外去需要温暖。

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孩子就不会把安全感建立在别人身上。

而在家庭中感受不到安全感,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孩子通过和同龄的异性朋友建立关系而获得缺失的情感和关心。

缺乏家庭关爱和沟通的孩子更容易早恋,因为他们都希望在对方身上得到爱和温暖的补偿。

发现孩子早恋,你还在盲目阻挠?用这样的方式引导更合适

但很多家长往往没有看到早恋背后产生的根本原因,而是对其一味的打压和用权威教育,而这恰恰适得其反。

青春期的叛逆,每个家长都深有体会。

当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高涨,父母的榜样作用和对父母的崇拜开始衰退,父母越用强压政策,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就更严重

在这样的作用下就产生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更牢固)

在面对孩子早恋问题上,打压不是办法,重要的是用对方式方法。

发现孩子早恋,你还在盲目阻挠?用这样的方式引导更合适

家长们害怕孩子早恋,大多是害怕影响孩子学业、怕孩子受到伤害,在以学业为主的时期里,担心孩子影响学业无可厚非。

可是除了知识技能的学习,人际关系、爱与被爱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责任感的学习和培养一样很重要。

人天生就懂得被爱,但爱的能力却是需要去学习的。网上经常能看到高材生在恋爱关系里人财两空,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他们不是不聪明,而是从小的教育里,没人教会他们怎么去爱、该怎么分辨爱。

早恋就是一件祸福相依的事情,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但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孩子更好的认识自己和锻炼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爱的能力。

“护崽心理”是每个父母都有的,担心孩子受到伤害而替他们扫除障碍。

这就像《桃花心木》里面说的“每天来给树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而无法深入大地。”

和树一样,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能够学会把失败的经验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所以,家长们过度的保护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虽然早恋中一同努力进步的很少,但能积极造就这样的氛围又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应付父母发打压,孩子能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变的更少,而当没有其他阻力,又有可以相互鼓励的人一起时,学习的动力不是更足吗?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意识到“性教育”并不可耻。

当孩子了解的更多的时候,他们会更容易保护自己和分辨对错,知道恋爱行为的边界在哪里

家长们对性的遮遮掩掩反而引起孩子们更强烈的好奇心,而在孩子自己探索的道路上,难免会出现纰漏。

孩子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和健康的恋爱观的影响,能知道什么样的恋爱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恋爱观和婚姻观是对的。

而有明确目标的人,往往不容易被其他因素所吸引。

最重要的是,发现孩子早恋,需要的是沟通,而不是指责。

不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和孩子对着干,平等的沟通、信任和尊重,才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关键。

在处理青少年早恋的问题上,打压不如疏导。

有时候试试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也许我们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既不伤害亲子关系,又解决了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