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一说起卡拉OK,不由的让人想起麦克风、组合音响、影碟机、VCD光盘…上世纪那种浓浓的时代感就扑面而来,可以说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卡拉OK一直是人们最大的娱乐项目之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卡拉OK的前世今生。

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在朝气蓬勃、经济腾飞的90年代,有一项娱乐活动悄悄走进了万千家庭,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大片引进的时代,这项活动可以说拯救了中国人民的夜生活,那就是卡拉OK。

卡拉OK不仅拉开了娱乐时代的新序幕而且还承载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在我印象中,最早知道卡拉OK这回事儿还是通过中国情景喜剧的巅峰之作《我爱我家》: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有一集是这么演的,孟朝阳突然带回家里一套当时特时髦的影碟机,连上彩电之后一家人老的、小的抢着麦克风兴冲冲的就对着电视唱歌,傅老爷子还略带严肃地说唱卡拉OK是搞精神文明建设。

那是我第一次在电视里领略了卡拉OK的魅力,看到了卡拉OK给百姓们带来的快乐是如此的简单、纯粹。不管你唱的在不在调子上,只要唱两嗓子就特开心。

其实在1990年代,基本上每个家庭都拥有这么一套卡拉OK的设备:

VCD机: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笨重的彩色电视机: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麦克风: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光盘: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这套设备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的陈旧、过时,如此的笨重,可是在当时确是许多家庭的快乐源泉: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不过这并不是卡拉OK本来的面目,卡拉OK最早诞生于日本,是日本对于世界的三大发明之一,另外两个是泡面和动漫。卡拉OK自诞生到现在差不多快有半个世纪了,1971年日本音乐家井上大佑在一个朋友的电子商店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卡拉OK机——Juke8: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当时他开始推广Juke8时并没有很顺利,因为这个机器有一个缺点就是比较的笨重,很不方便,所以不太被人接受。之后他就请了几个穿着性感的姑娘当托儿,在酒吧、夜店里用Juke8唱上几首歌。之后,Juke8很快就成了当时的爆款,仅仅在两年之内,他的公司就在日本各地的酒吧和俱乐部售出了25000多台,Juke8很快就成了印钞机。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井上大佑带着他生产的第一台Juke8,这台机器将麦克风、扩音器、卡带机放进了木质的盒子里

但当时井上并没有给Juke8申请专利,这是巨大的损失,有人帮他算了一下,当时他要是申请专利的话,什么都不干,光收专利费都能收上1.5亿美金……

但是,他在1999年被《Time》(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亚洲人」之一,《Time》对他的评价是「如果毛泽东和甘地改变了亚洲的白天,井上大佑则改变了亚洲的夜晚。」

至于卡拉OK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首先「卡拉OK」中的「卡拉」(カラ)是日本语,意思是「空」;

「OK」(オケ)呢,并不是「好」的意思,而是「交响乐」的意思,就是说你不管唱的有多难听,美妙的伴奏永远是动听的。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卡拉OK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最早的卡拉OK歌厅出现在了北京,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卡拉OK、歌厅在老百姓心中还是一个跟夜总会、黑舞厅一样充满了牛鬼蛇神、鱼龙混杂的地方,尤其是在有些香港电影的影响之下,比如说1997年陶大宇主演的电影《猛鬼卡拉OK》就把这些地方魔怪化了: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1996年的香港电影,由邱淑贞、任达华、徐锦江主演的《红灯区》就是以卡拉OK、歌厅为背景,讲述了权色交易和黑帮火拼的故事: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还有像1996年张艺谋导演、姜文主演的贺岁片《有话好好说》最后一群姑娘围着姜文唱《十八的姑娘一枝花》这样的经典镜头。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有卡拉OK这回事也是通过这个电影: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2002年吴君如、曾志伟主演的电影《金鸡》就讲述了卡拉OK厅里的坐台小姐——「老鸡」阿金在风月场经历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送往迎来依然笑看人生,最终成为一只「金鸡」,透着灯红酒绿实则讲述着人生的无奈与悲凉: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在卡拉OK逐渐被人们接受之后,大家才觉得这地方其实也没有那么不堪,不管你生活、居住的是几线城市,大大小小的卡拉OK应有尽有: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尤其是在1990年代港台的娱乐产业对内地产生巨大影响的背景下: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当时大街小巷都乐此不疲地放着四大天王,这、那天后的流行歌曲,电视里也轮番播着MTV,但凡哪个明星出了专辑都要去买最新的磁带,生怕落了伍。这也就无形之中推动了卡拉OK产业,大家都跑到歌厅去抒发自己对于港台流行歌曲、歌星的热爱,以至于现在好多人为了怀旧专门跑到KTV唱着那个年代特别火的流行金曲: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不仅在中国,卡拉OK在别的国家也很OK: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世界各国的卡拉OK屏幕

这是泰国的卡拉OK里的大型包间: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朝鲜也有卡拉OK: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日本的「卡拉OK咖啡厅」曾经是俊男靓女的社交圣地: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日本连出租车上都设有卡拉OK: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英国祝福王子大婚的户外卡拉OK: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北美常见的开放式卡拉OK: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后卡拉OK时代:

2000年以后,我们进入了互联网的大时代,卡拉OK最辉煌的时刻悄然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大街小巷无处不在的网吧。在这期间,卡拉OK也在面临着转型,这时候卡拉OK成了现在人口里的KTV,全国各地的量贩KTV引进了日本量贩式的经营模式,为大学生、上班族、家庭聚会、亲友小聚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聚会场所,包房以计时钟消费,没有最低消费,酒水食品以量贩自助式购买,24小时不停点儿的营业。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一些聪明的商家还玩起了主题KTV: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无数的痴男怨女在KTV排解着自己内心无法释怀的情感,就像《春娇与志明》里,当春娇独自唱着《别问我是谁》,志明却在旁边独自喝酒,那一刻也许他们内心都在挣扎,不知道该不该主动迈出第一步…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人们这种需要抒发情绪的诉求,与卡拉OK的娱乐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有人不爱打牌,也有人不喜欢去酒吧、夜店,但绝不会有人拒绝去K房坐坐,从进入K房的那一刻,心态就开始配合着昏暗的灯光进行着微妙的调整,迅速调动起日常生活中隐而不能发的情绪,就像互联网上匿名的用户一样放飞了自我......

卡拉OK简史:80后曾经的精神防腐剂


尤其是现在短视频横行的年代,KTV有时候成了一个施展其他才艺的地方:

在后卡拉OK时代,KTV是折射着中国这个多元化社会的缩影,是这个焦虑的大时代个人情绪的出口,人间百态尽在其中。

有的人唱的深情款款,有的人玩筛子玩的笑逐颜开,有的人在KTV唱着失恋的歌曲想念着失去的情人,有的人在KTV庆祝升职加薪,有的官员在KTV落马,有的人在KTV醉得回不了家,有的人在KTV当着麦霸,有的人低着头玩手机一言不发.....所有的悲欢离合在KTV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所有的情绪也得到了抒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