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汤、牛肉汤遍地都是,想喝“猪汤”,你还就得来这个镇

十月中旬,带着年迈的父母长途自驾从陕西壶口赶往山西大寨,脑海中忽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

两年前在北京和一个老家山西长治的同事聊天时,他曾说过他的老家有一道独特的风味小吃,很多人听都没有听说过。

我的这位同事个子很高,是一位刚退伍不久的帅哥。当时我们正谈到特色美食的话题,他眉飞色舞的说到,在他的老家长治市荫城镇,有一道鲜为人知的特色美食,现在已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他说这种特色小吃有着一个非常简练的名字,叫做“猪汤“。

在此之前,我虽然喝过各地的羊汤、牛肉汤和老母鸡汤。也喝过猪身上多个部位作为食材熬煮的汤。但作为特色小吃的猪汤,却是闻所未闻。我当时就和这位同事说,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去他说的小镇上尝一尝,他说的这个神乎其神的猪汤,到底是什么味道。同事听到后并未当真,只是一笑了之。

想到这里,我隐隐约约的感到,我距离这个小镇应该不会太远。于是立即拿出手机查看了一下原来计划的路线,直接到达目的地的距离约为480公里,绕道去这个小镇后再到目的地距离大约是580公里。需要多跑100公里,去还是不去呢?

我脑海里想起了那句赞誉山东聊城高唐老豆腐的古话:“绕道一百走高唐、半碗豆腐吃得香!“。意思是说,就是宁可绕道一百里,也要跑到高唐县吃上半碗豆腐脑才行。那么绕道100公里去吃一道特色的美食猪汤,有什么不可以呢?何况古人是走路,而我们是开车,没什么大不了。

我征求了老爸老妈的意见后没有收到异议,其实他们也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全凭我安排,只好辛苦老爸老妈了,我们于是说走就走。

听说荫城猪汤只在早上才有,而且六点前即开始售卖,过了七点半就不一定能吃到了,为了第二天一早能喝到这碗被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猪汤,我们特地在天黑前赶到了长治市住下,晚餐的长治夹馅汤和枣饼颇具特色。

荫城镇,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城区西南30公里,这里古称上党地区,那道久负盛名的传统特色小吃——猪汤,就在那里。

第二天早上五点半,我和爸妈洗漱完毕,驱车驶往荫城镇。不料天公不作美,开始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听说猪汤都是露天摊档,一路上不住的心里打鼓,这猪汤还能吃得上吗?

跟着导航,不到六点,车子七拐八拐来到了目的地。把车子停好一看,原来这里是一个小型的露天广场。小雨下个不停,除了一尊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衫售卖猪汤老者的青铜塑像,广场上连一个人都没有,哪里还有猪汤的影子?

羊汤、牛肉汤遍地都是,想喝“猪汤”,你还就得来这个镇

就在我们无比失望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奇迹出现。有一个售卖猪汤的摊主过来出摊了,紧接着又来了第二家、第三家。他们各自手脚麻利,不一会儿就支好了雨棚,摆好了自己的摊位。

事先在网上搜到的名气最大的那家今天并没有出摊,据说他是荫城猪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他家的猪汤也被评为山西省名小吃。难道就因为预测到雨天客人太少就不出摊了?真是太不够敬业了吧。

来都来了,管他呢,先吃了再说。我发现盛猪汤的碗儿很小,一份的分量不大,可以一家挨一家的吃,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我就不信三家还不顶你一家不成?于是,我和爸妈选择了一家摊档坐了下来。

羊汤、牛肉汤遍地都是,想喝“猪汤”,你还就得来这个镇

面前的这一锅猪汤,其实从前一天的上午已经开始准备。上午送来的猪下水和猪骨经几个小时的浸泡去除血水,猪下水经盐浸、醋泡、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直到水清见底。下午开始煮制,并不断撇去杂质,直到熬出一锅奶白色的浓汤。然后下水切片、烙烤火烧、准备各种辅料,只待第二天一早上市。

猪汤的摊档很是有趣,摊主端坐在中央,面前是一座炭火炉上滚沸的汤锅,里面是已经熬制成熟的浓汤。侧面放一长桌,上面依次摆放煮熟后切片的猪头肉、猪心、猪肝、猪肠、猪肚等,还有火烧(夹食面饼)切成的细丝。而食客们则团团围坐在摊主四周,静待一碗猪汤伸手奉上,便可尽享美味。

羊汤、牛肉汤遍地都是,想喝“猪汤”,你还就得来这个镇

只见摊主眼疾手快、动作麻利,先拿一干净小碗,向其中依次抓入事先炖好的猪头肉、猪肝、猪心、猪肠等熟料,加少许饼丝。将奶白色的浓汤倒入碗中,用铁勺按紧碗里的熟料,再将碗中的汤倒回锅中。如此反复多次,直到碗中的肉料被烫热入味,再重新加入浓汤。点少许山西老陈醋,撒上葱末,眨眼之间,一碗诱人的猪汤便已递到食客手中。

初入口时,猪汤的感觉常令人意外,因为它仿佛并没有想象中石破天惊那般独特,但细细品味之后,却发现其中大有文章。

猪汤的味道是完完全全的猪肉的本味,有下水的香,而无脏器的浊,尝不出任何香料的味道,因地处山西的原因,所以醋味稍重,但汤鲜不腥,肉嫩不烂,咸淡适口,回味无穷。

羊汤、牛肉汤遍地都是,想喝“猪汤”,你还就得来这个镇

经营猪汤的摊主说:“荫城猪汤的煮制从来不放任何佐料,就是必须要用清水煮肉。没有香料遮盖,有一点异味都会被尝出来,所以原料的清洗是最难的,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喝出猪下水的本身的浓香味道!“

我一连喝了三家,寻找每家猪汤味道的微妙差别,有的略淡、有的略酸,但基本的感觉大抵相同,由此心满意足,感觉不虚此行。

在驱车赶往下一站的路上,我反复在想,为什么荫城猪汤没有像单县羊汤、淮南牛肉汤那样,走出荫城、走向全国呢?

据说那位做了近35年猪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一条胳膊已经永久的落下了残疾,也许是这就是最终的答案吧。


此篇为《吃货必懂》系列原创文章,如您喜欢请点击关注,让我们一同提升美食的鉴赏能力和美学体验,在吃的方面更懂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