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火焰菊”,火神山“斩魔”去

(速新闻记者 徐其崇 通讯员 史大山)为赞许妹妹姚秋菊赴武汉战“疫”努力奉献,身在宿迁老家的哥哥姚亚永以《秋菊捉小妖,十拿十赢》为题,写给妹妹这样的诗:“八百洞庭闹魔灾,楚霸巾帼请缨战。铿锵玫瑰向阳开,疫去易退阴雨间。八百洞庭将春天,骆马湖畔设喜宴。洋河美酒敬秋菊,凯旋归程长亦短……”

宿迁“火焰菊”,火神山“斩魔”去

姚秋菊

1976年9月出生的姚秋菊,老家住在宿城区龙河镇。她1993年9月考入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7月毕业分配至海军第905医院(原南京军区第85医院)。现任该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火神山医院感染二科二病区副主任医师。

火速驰援 倾情付出

1月23日凌晨4时许,正在医院值班的姚秋菊接到命令:驰援武汉,准备出发!

1月24日,除夕的深夜,在海军军医大学、905医院领导的谆谆嘱咐中,姚秋菊和队友一起,火速奔赴武汉战“疫”前线。

姚秋菊与队友最先对接的是汉口医院,最多时一天接诊发热量逾1500多人。“我是党员,我值夜班!”姚秋菊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1月26日,第一天夜班,值凌晨0点至4点班;1月27日,仍是这样的班;1月28日,凌晨2点至上午8点;1月29日,晚上8点至凌晨2点……“连值夜班,说不疲劳是不真实的。可一看到一张张痛苦而又忧心忡忡的患者,我就告诫自己,不能倒下,抓紧点滴时间休息,多吃一点,只有我们有体力和精力,他们才有希望。”

宿迁“火焰菊”,火神山“斩魔”去

姚秋菊在工作

姚秋菊所在病区全是确诊患者,每一名患者都是携带、传播新冠状病毒的载体。她觉得,医患之间不能有“距离”。每天长时间、近距离听患者主诉,审阅患者所有摄片,告知患者病情、治疗措施,以及预后和转归等等,她像陀螺一样地连轴转。

诊疗期间,一名中年女性患者如厕时,突然摔倒,短暂晕厥,姚秋菊费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她搬上床。患者呼吸急促,面色紫绀,神情烦躁,给予静推甲强龙、西地兰等药物,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后来,又施以无创呼吸机治疗,患者才从“死神”的手里抢了回来,病情一天天好转。

面对当时防疫物资告急短缺,姚秋菊和队友们尽可能少用物资或重复利用,工作时间尽可能延长,从4小时延长至6小时;上班前1小时开始禁食,减少工作中如厕;工作中,不上厕所,使用纸尿裤,减少如厕更换防护服。穿着闷热的防护服汗流浃背,甚至内层防护服都浸湿,皮肤上长满湿疹,脸上起了水泡、出现压疮,她们都坚持着,能不更换防护服绝不更换。

“每每听到患者咳嗽好转、食欲转佳、发热消失的信息,由衷地为他们高兴;看到CT片上加重迹象,总是小心措辞,委婉地告知病情。我总想告诉每一名患者:加油,加油!希望用我们的绵薄之力,挽救更多的生命!”这就是一名军医的铁骨柔肠,也是我们宿迁乡贤的骄傲。

亲情守望 血浓于水

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姚秋菊就深知自己的使命。她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电话告诉了其丈夫杨立利。爱人也是一名军医,曾参加过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他深知,此时驰援武汉,是一名党员军人应尽的职责。尽管工作很繁重,孩子面临中考,双方父母身体不好……他支持她,义无反顾!并深情地告诉她:“家里有我呢,你放心去吧。”

宿迁“火焰菊”,火神山“斩魔”去

姚秋菊(左一)和队友

今年春节,对姚秋菊一家来说,很“特别”。正月十五那天,哥哥在致妹妹《你这一去》的信中写道:

……2020年的除夕之夜,妹妹与140名海军军医大学的同事们一起飞往武汉。

你这一去,全家人的心都揪到嗓子眼。母亲虽然常年卧床,但武汉的事还是知道一些的。她什么都没说,安静地躺在床上,任泪水由眼角滑落。

因母亲的身体原因,近10年的每个春节,我们兄妹都聚集在父母所在地。我们每次都担心,也许这是最后一次陪母亲过年。今年这个除夕夜,你们一家没有回。四世同堂的大家,也算热闹。可全家人都在看手机、看电视、看武汉——我们从未觉得一个遥远的城市,现在离我们这么近,与我们的关系这么密切。

你这一去,竟然对孩子们产生巨大影响。妹夫也是军医,国难当头,比平时更忙。上初中的小外甥,居然学会对着菜谱做饭了,真的是艰难的生活助人成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你这一去,我们才知道,英雄就是那些“国有战,召必应”的平凡人。

你在一线拼命鏖战,我们在后方奋勇工作,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在你奔赴武汉的年三十夜里,我在街上巡逻时望着遥远的天空——妹妹,你就是今晚天空最亮的那颗星!

你这一去,带走了全家的思念和关切,也给武汉带去必胜的信念。愿你早日消灭疫情,平安归来!

转眼间两个多月过去了,姚秋菊从汉口医院转到了火神山医院,走出寒冬,迎来了樱花烂漫的春天,只可惜还没能出去溜溜、看看。

比翼双飞 非凡寻常

姚秋菊的母亲爱花,期望女儿如“秋菊傲霜”,遂取名秋菊。自小,姚秋菊就向往军营。1993年9月,她以宿迁高考女状元的优异成绩步入了医学殿堂,实现了“从军梦”,军校也磨砺了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意志和品格。

读研期间,她夯实了事业的根基,也收获了一份志同道合的爱情。夫妻俩同为军医研究生,一人主攻外科,一人主攻内科。毕业后,两人被分配在同一座城市——上海。其后顺理成章地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组建了“双军人家庭”。其爱人也成为骨科方面的专家教授,并且在30多岁就获得高级职称。

宿迁“火焰菊”,火神山“斩魔”去

姚秋菊在照顾患者

军嫂、军医的双重身份,对姚秋菊来说,就是双重的责任和担当。作为军医,一些来自农村的战士不善表达,症状表述不清。这时候,姚秋菊就像邻家大姐姐一样,和他们聊天,聊家里的事,聊上海的变化,在聊天中捕捉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机体变化,再告诉他们怎么治疗、需要注意什么。

多年来,姚秋菊坚守在服务官兵的岗位上,对入院就诊的每一名官兵,总是耐心询问、悉心治疗。她常说:“战士们来医院看病,身边又没有家人陪伴,心里空落落的。我们既要当好医生,又要当好父母,对待他们要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一次,有名正在训练的战士出现咯血,病情逐渐加重,鼻腔、口腔不停地涌出鲜血,被紧急送到医院呼吸科。姚秋菊来不及多想,快速进行吸痰管吸引、止血,并在病情稍缓解时,冒着再次大出血的风险,给患者进行气管镜检查和治疗,吸出残余血块和发现出血点,终于把他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多年如一日,姚秋菊的手机从不离身,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面对危重病人,只要有1%的希望,她都会付出99%的努力,从死神手里抢人。转战火神山医院,姚秋菊和战友们与时间赛跑,与疫魔较量。如今,她仍然和战友们一起坚守在武汉“重疫区”,疫情不歼灭,决不撤退。

此刻,她仍如往常一样,忙碌不停,成为怒放在火神山医院那束靓丽的“火焰菊”。

宿迁“火焰菊”,火神山“斩魔”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