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祖堂山南麓的南唐二陵

遊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祖堂山南麓的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祖堂山南麓,包括李昪及其皇后的欽陵和李璟及其皇后鍾氏的順陵,是五代十國時期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於1950至1951年由南京博物院組織發掘,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唐二陵依山為陵,岡阜環抱,形勢甚佳,南唐江文尉和韓熙載設計。東為欽陵,西為順陵,二陵均為磚結構多室墓,早年多次遭到盜掘,但陵墓建築完整。前者刻字填金,標明瞭陵名及下葬年代,後者有數以百計的男女宮中侍從俑、舞俑以及各種動物俑,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見。

遊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祖堂山南麓的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發掘有600多件文物出土,其中玉哀冊、陶俑等尤為珍貴。玉哀冊記錄了封建帝后的祭文,也是判定墓主身份的主要依據。為研究五代十國時期的帝王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公元763年,安史之亂最終結束,將近八年的殘酷內戰,不僅使文治武功的唐朝社會遭到空前浩劫,而且使開元盛世的唐朝政權由盛轉衰並開始出現藩鎮割據局面。884年,歷時九年的黃巢起義最終失敗,氣息奄奄的唐朝也在維持23年後於907年最終滅亡並從此進入天下大亂、藩鎮混戰的五代十國時期。902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割據江淮、定都廣陵、封為吳王,逐漸成為江淮地區最有實力的藩鎮之一。楊行密之子楊渥繼位後,政治混亂,人心不穩,大將徐溫逐漸獨掌楊吳大權。927年,徐溫去世,其養子徐知誥繼其爵位並於同年扶吳主楊溥稱帝,但仍以大丞相身份繼續掌握楊吳實權。937年,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為“齊”,年號“升元”,不久又自稱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之四世孫,自改姓名為李昪,將國都從廣陵遷往金陵,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先後經歷烈祖李昪、中主李璟、後主李煜三代,並因此成為古都南京的十個朝代之一。

遊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祖堂山南麓的南唐二陵

南唐立國後,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為基本國策,對外休兵罷戰、敦睦鄰國、結好契丹,對內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鼓勵商業,經濟文化逐漸復甦並迅速發展;943年,李昪駕崩,其子李璟繼承帝位後,改變先主“保境安民”的基本國策,不僅乘閩國內亂出兵佔據建、汀、漳三州,以此與吳越形成對峙態勢,而且在與北方後周世宗柴榮御駕親征的壽州一戰中,盡失泗、濠、楚等州,只得上表柴榮劃江為界、盡獻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兩縣等江北之地,並自去皇帝尊號、改稱“江南國主”、奉周正朔、遷都洪州,自此國力大損,不復昔日強盛。961年,中主李璟駕崩,其子李煜繼位後復都金陵,其雖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內政不修、佞佛成性、宴樂無度、親小人、遠賢臣,以至怨聲載道、人心渙散,對外虛與委蛇、兩次拒絕趙匡胤面聖要求,以至在與宋朝軍隊的戰爭中節節敗退,最終於976年金陵城破、奉表投降、被押開封,並因一句“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被宋太祖毒死、歸葬邙山。南唐雖是偏安於淮河以南的藩鎮王朝並在延續39年後最終被北方新崛起的宋朝所滅,卻是五代十國時期經濟文化繁榮、科技進步、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對後世宋朝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遊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祖堂山南麓的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為烈主李昪的欽陵和中主李璟的順陵,是五代十國時期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從地鐵安德門站乘公交755線約一小時後抵達祖堂山公墓,再由公墓西側小路向北約500米後左拐,便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南唐二陵。二陵背依祖堂山,遙對雲臺山,草木蔥蘢,風物宜人,確是“背倚天闕,面直雲臺”的形勝之地。走進墓園大門,兩側分別為李昪賜名的鳳凰池和鐫刻李璟、李煜詩詞的碑廊。鳳凰池不大,但來頭不小,相傳李昪在祖堂山幽棲寺篤崇佛道時,一日路經此處,見有鳳凰棲息嬉戲池上,遂心血來潮,特賜名“鳳凰池”。如今鳳凰早已不在,剩下的只有池中萎謝的枯荷和池邊鵝黃的岸柳。池北岸是南唐二陵陳列館,內有陶器等出土文物,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一尊雙人首龍身俑,這一《山海經》曾經記載過的神獸,首尾兩端均為人首狀,身為龍形,雕刻粗獷,造型奇特。

遊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祖堂山南麓的南唐二陵

碑廊建於一片山林之中,不長的碑廊內,一字豎排著27塊現代名人書寫的李璟和李煜詩詞石碑。碑文上的書法雖是行草隸篆皆有,但其中的詞文更為引人入勝。李璟和李煜雖是割據一方、萬人之上的帝王,卻是獨步古今、天下無雙的詞人。而李煜以親身經歷、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撰寫的那些流傳千古的詞文,更使其進到了一個無人能及的獨特境界,以至出現先知李煜、方知南唐的奇特現象。在此不妨抄錄二位詞人的幾首詞文,以饗各位博友:“菡萏香消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澠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闌干(李璟《浣溪沙》)”。“一鉤明月臨妝鏡,蟬鬢鳳釵慵不整。重簾靜,層樓回,惆悵落花風不定。柳堤芳草徑,夢斷轆轤金井。昨夜更闌酒醒,春愁過卻病(李璟《應天長》)”。“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遊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祖堂山南麓的南唐二陵

沿著陵園小徑北行,路過一口守墓人曾經使用的水井遺蹟和一座仿木結構的記事碑碑亭以及一對後人補立的望柱後,小道由此分開為東西兩路,向東不遠即是欽陵,向西北十多米則是順陵,二陵均由南唐江文尉和韓熙載設計,均是依山而建、封土為陵的磚結構多室墓,陵冢呈圓形,早年曾遭到盜掘,但陵墓建築基本完整。欽陵建於943年,是南唐烈主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陵墓,其封土堆直徑約30米,高約5米。墓道全長21.48米,寬10.45米,高5.3米,分前、中、後 3個主室,中間有過道相連,兩側各有5間側室,合計13室。墓門和3個主室的壁上砌鑿倚柱、闌額、立枋、斗栱等裝飾,上墁泥漿,石灰粉刷,並繪製纏枝牡丹、寶相花、海石榴花及柿蒂紋、仰覆蓮紋等花卉紋飾彩畫。前室長4.50米、寬3.85米,中室長4.56米、寬 4.45米;前中兩室兩側均為青磚砌築,上部均為青磚壘成、逐漸收窄的穹窿頂結構,猶如深邃莫測的星空一般;中室北壁中部上方有一青石橫額,上面以祥雲烘托著一幅“雙龍戲珠”浮雕,其五爪金龍、遍體鱗甲、昂首吐氣、張牙舞爪之狀,大有凌空欲飛之勢;下方左右柱壁各置一尊足踩祥雲、披甲持劍的石刻浮雕武士像,相貌威嚴,神態逼真,令人望而生畏。後室長6.03米、寬5.90米,兩側為青石砌築,上部原為青石壘成的穹窿頂結構並繪有日月星辰等彩色天象圖,現因結構受損改為幾塊青石支撐且不見彩畫;地上為青石板鋪面,上面鑿刻象徵江河行地的蜿蜒淺槽,中間安放先主李昪和宋氏皇后棺槨的石棺床側面,浮雕著三條舞龍並刻有纏枝、海石榴花紋。

遊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祖堂山南麓的南唐二陵

順陵位於欽陵西北側約五十米處,建於961年,是南唐中主李璟及其皇后鍾氏的陵墓,墓道全長 21.90米、寬10.12米、高5.42米,其佈局和結構與欽陵基本相同,也分前、中、後三個主室,不同的只是主室和側室減為11間且建造較為簡樸,三個主室全部為磚結構,沒有天象和河川圖象,也沒有石刻浮雕等精美裝飾。南唐二陵的建築和出土文物,不僅反映了南唐經濟文化的實際情況和對唐代文化的模仿與承襲,而且顯示出在繼承大唐文化的同時又有所發展並形成自己的風格,對研究唐宋時期的陵園建築、帝王陵寢制度、文化繪畫藝術都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走出陰暗清涼的順陵,外面依然是孤獨寂寥的山林,沒有鳳閣龍樓,沒有如織人流,只有獨自品賞南唐與南唐二陵的自己。沐浴著春日的陽光,自己突然失卻了剛才還有的太多感想,只能默誦著李煜這首《破陣子》詞靜靜離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