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失蹤的“越南新娘”

集體失蹤的“越南新娘”。

買賣新娘”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典型事件反映出我國農村等落後地區婚配人口性別比例嚴重失衡的現實及後果。一方面,弱勢群體受到傷害;另一方面,婚配市場上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現實又成為不法分子拐賣婦女、買賣婚姻的土壤。就全國而言,可以看到,一邊在許多農村落後地區是“光棍村”興起,另一邊在不少大城市,卻是“剩女”不斷。

除了前面關注我國人口年齡結構過度老化可能對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外,中國可能會迎來男女性別結構失衡為基礎的婚姻擠壓及社會不穩定。

人口出生性別比是人口性別結構基礎指標,出生性別比是指在一定時期(通常指一年)出生的嬰兒中男嬰和女嬰之比,一般以每100個女嬰對應多少男嬰來表示。從生物學的意義上講,出生性別比是個常數,即在沒有外部因素干預生育行為的條件下,出生性別比應該是穩定在105左右(通常+/ -2)的常數。

21世紀以後,我國人口出生性別比偏高的現象不僅沒有得到遏制反而持續在高位的120左右徘徊。

我國人口出生性別比偏高已是公認的客觀社會事實。

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原因很複雜,既有經濟原因,也有社會原因,還有文化原因,以及現實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的原因。

所以,男女適婚人口比例嚴重失衡加上實際的婚配模式落差,造就了剩男剩女們。不過,相比龐大的剩男“後備軍”,剩女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更重要的是,剩男剩女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群體。剩女首先不是女性適婚人口的絕對剩餘,而是來自社會婚配模式和個體婚姻的選擇。這個群體的特點是,她們大多佔據主動和優勢地位,經濟獨立且自主性強,而其中還不乏不婚主義者。這樣特徵的一個剩女小眾,不構成所謂問題的要件,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剩女”是個“偽問題”。

相反,剩男就不一樣了,剩男首先是男性適婚人口大量絕對過剩,且他們還多處於被動和劣勢地位。剩男人口的基本特徵是:婚姻權、生育權等基本人權得不到實現;自身經濟、文化等資源處於劣勢;被社會排擠和歧視;有旺盛的生理需求卻又無法通過正常渠道滿足。這樣一個被社會遺忘的社會底層大眾,若沒有必要的“安全閥”,必定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負面衝擊。

可以推斷,隨著這些想結婚而又無法找到配偶的大齡男青年和終身未婚男性數量的不斷積累,社會不穩定和不安定的風險將大大增加。我國將迎來一個男女性別結構失衡的社會,這是一個充滿風險的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