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大將,名滿天下者胸中必有韜略。那麼這個韜略具體指什麼呢?

古時大將,名滿天下者胸中必有韜略。那麼這個韜略具體指什麼呢?

每次看到古裝電視劇或者是小說,凡是治國之能臣,或是安邦定國的大將,抑或是萬事皆知的大才。都是文韜武略樣樣精通。

那麼他們所說的“韜略”究竟是什麼呢?

實際上“韜略”二字是分開來表的。“韜”指的是“六韜”;“略”指的是“三略”。後世合稱“六韜三略”,以囊括天下所有兵法,戰略的統稱。

而另外一個詞“文韜武略”中的文武二字,取的是六韜裡的卷一,文韜;和卷二,武韜。實際上還是兵法戰術。只不過後來開始泛指文武雙全,卻不知道算不算鬧笑話。

古時大將,名滿天下者胸中必有韜略。那麼這個韜略具體指什麼呢?

六韜

“六韜”相傳為姜尚,姜子牙(姜太公)所著,所以又叫做“太公六韜”。始記於先秦時期黃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最早明確收錄此書的是《隋書·經籍志》,題為“周文王師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呂望。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西漢國家藏書目錄《漢書·藝文志》道家類曾有著錄曰:“《太公》237篇,其中《謀》81篇,《言》71篇,《兵》85篇。

古時大將,名滿天下者胸中必有韜略。那麼這個韜略具體指什麼呢?

“六韜”分為六卷,分別是: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

古時大將,名滿天下者胸中必有韜略。那麼這個韜略具體指什麼呢?

卷一《文韜》內分《文師》、《盈虛》、《國務》、《大禮》、《明傅》、《六守》、《守土》、《守國》、《上賢》、《舉賢》、《賞罰》、《兵道》十二篇。

卷二《武韜》內分《發啟》、《文啟》、《文伐》、《順啟》、《三疑》五篇。

卷三《龍韜》內分《王翼》、《論將》、《選將》、《主將》、《將威》、《勵軍》、《陰符》、《陰書》、《軍勢》、《奇兵》、《五音》、《兵徵》、《農器》十三篇。

卷四《虎韜》內分《軍用》、《三陣》、《疾戰》、《必出》、《軍略》、《臨境》、《動靜》、《金鼓》、《絕道》、《略地》、《火戰》、《壘虛》十二篇。

卷五《豹韜》內分《林戰》、《突戰》、《幫強》、《敵武》、《山兵》、《澤兵》、《少眾》、《分險》八篇。

卷六《犬韜》內分《分合》、《武鋒》、《練士》、《教戰》、《均兵》、《武車士》、《武騎士》、《戰騎》、《戰車》、《戰步》等十篇。

古時大將,名滿天下者胸中必有韜略。那麼這個韜略具體指什麼呢?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黃老道家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韜》的基本理論和範疇,多來自道家,主張柔弱勝剛強、韜晦不露和安靜玄默等,同時又引用“黃帝”之書,通過周文王、武王與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古時大將,名滿天下者胸中必有韜略。那麼這個韜略具體指什麼呢?

三略

“三略”相傳作者為漢初隱士黃石公所著,。與“六韜”齊名。

黃石公,下邳人(今江蘇睢寧古邳鎮)。世人稱黃石公“圯上老人”、“下邳神人”。黃石公本為秦漢時人,後被道教納入神譜。皇甫謐《高士傳》:黃石公者,下邳人也,遭秦亂,自隱姓名,時人莫知者。

古時大將,名滿天下者胸中必有韜略。那麼這個韜略具體指什麼呢?

漢高祖得力謀士張良張子房就是師從黃石公,習得“黃石公三略”,幫助劉邦取得了天下。所以《三略》又稱《黃石公三略》此書側重於從政治策略上闡明治國用兵的道理,不同於其他兵書。它是一部糅合了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專論戰略的兵書。南宋晁公武稱其:“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被當時武學必讀書《武經七書》編入。

史記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良嘗從容步遊於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歐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 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古時大將,名滿天下者胸中必有韜略。那麼這個韜略具體指什麼呢?

黃石公,是下邳人。遇上秦時候的戰亂,自已隱姓埋名,當時的人沒有知道他的。起初張良改名換姓,藏在下邳,在沂水的橋上去散步遊逛時,遇到一位老人,還沒有互相拜見,黃石公故意把鞋拋到橋下,看著張良說:“小子,下去把鞋取上來!”張良預先不知道是詐,有些愕然想揍他;因為見他年歲大了,才強忍怒火,下了橋,給他把鞋取上來。於是就跪著給他穿上。那位老人伸出腳來,讓張良把鞋穿好,笑著走了。張良感到很驚詫。他大約走出一里遠,又返了回來,對張良說:“年輕人倒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後的清晨,你在這裡和我會面。”張良更覺得奇怪,又跪下說:“是。”五天後的早晨,張良去了約定的地方,黃石公生氣的說:“你與老人約定,為什麼後來?”再五天後的早晨約定,張良天不亮就去了,黃石公又早在那裡了,又生氣的說:“為什麼晚來?”又五天的早晨的約定,張良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黃石公也來了,高興的說:“孺子可教也!”於是拿出一本兵書給張良,說:“你回去讀他,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三年之後,你見到的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於是離去,看不見了。張良天亮翻開書一看竟然是《黃石公三略》。張良認為這事很神異,於是把自己的學說四處遊說,他們都不採納。後來與沛公在陳留相遇,沛公採納他的話,最終有了功業。十三年後,跟隨高祖退到濟北谷城山下,得到一塊黃石,張良於是像對寶貝似的建祠供奉起來。一直到張良死,將他與石頭一起埋葬了。

《黃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個部分,共3800餘字。與前代兵書不同,它是一部專論戰略的兵書,尤其側重闡述政略,這是該書的一個顯著特點。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專講戰略的專著。

古時大將,名滿天下者胸中必有韜略。那麼這個韜略具體指什麼呢?

第一,從哲學屬性上來說,《三略》屬於典型的黃老兵體系;第二,從時代屬性上來說,《三略》帶有明顯的大一統兵學的特點。

那麼本文的“六韜三略”到此就結束了。假如有人問到“文韜武略”,“六韜三略”你們知道說的是什麼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