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科普文章的結構設計,談論一二

關於科普文章的結構設計,談論一二

經歷前期多篇文章的編寫及三大平臺的發表,對內容有著結構設計的方式,往往會有條理式的效果出現。觀賞起來很是簡潔一般。

例如我經常使用過的三段式(開頭、過程、結尾),二段式(問題、解答)。

對內容進行結構設計,適用於要編寫的事情已經結束了,這樣我們可以重新理清來龍去脈,把各個小內容插入結構的某個位置。

相對應的編寫的內容正處於演化階段,則不太好適用於上述方式,原因是結尾部分往往起到斷言或擴展未來的效果。

再來談談採用結構設計的內容在自媒體平臺閱讀體驗,結構設計受創作者的主觀意識指導,為閱讀提高門檻。需要閱讀者能夠學會閱讀結構風格,則會發現結構帶來分支明確、邏輯分明,在偏學術性、知識性、教育性常用。

例子

短視頻與新聞節目,當我們帶著結構化思維看待視頻,發現一個明顯現象。新聞節目談一個新聞時,會起一個開頭,說出新聞事件、然後播放視頻展示事件、最後展示處理結果(例如警察給出處理結果、記者下次再採訪等)、新聞主持人給出結尾。

短視頻經常帶一段音樂、拍攝某個事物,然後沒有了,看完跟浪費時間似,一段不對調音樂。像陳翔六點半的短視頻,拍得有頭有尾,吸粉上千萬。

總結

結構性方式在科普類中的取捨,是創作者與閱讀者間互相衡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