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估計每個人都聽說過,它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跟蹤了14個7歲孩子,揭示了階層的固化。

因為這部紀錄片,美國、南非和日本也相繼拍攝了自己國家的《人生七年》。前兩天,我把日本版看完了。

和英國版把鏡頭投向社會最頂層、上貴族學校、最富有的10%,和社會最底層、生活在倫敦東區、最貧窮的10%人群不同,日本版跟蹤的13個孩子,大部分出自中間階層那80%的普通家庭。所以,這些孩子的人生軌跡,或許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更加貼近。

這個系列的第一部影片,播出於1992年,那一年這些孩子7歲。

此後,每隔七年,節目組會採訪他們一次。最近的一次,是2013年,他們28歲。如果這部紀錄片還將繼續,明年,2020年,我們將看到這13個孩子36歲的人生。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剛看完這部紀錄片的時候,其實我的情緒有些低落。這種低落,是一種失望。

沒有鮮衣怒馬,沒有波瀾壯闊。這些孩子,穿著普通的衣服、做著普通的工作、過著普通的生活,為普通的事煩惱著。28歲的他們,不是我以為會看到的樣子。

作為一個媽媽,我的失望,大概源自於不願意接受:

此時的我們,如此躊躇滿志、傾盡全力,而我們寄予重望的孩子,如果不出意外,他們終將平凡。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7歲的時候,這13個孩子都在上一年級。那時候,他們都有華麗的夢想。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7年後,14歲,有人的夢想改變了。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有人執著的堅持。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他們的人生將走向哪裡呢?

直樹的父母是普通的辦公室職員。父母對孩子管的不多,7歲的時候,他每天玩兩個小時電子遊戲。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但14歲,直樹還是不可避免地去上了補習班,每週三天,晚上十點下課。支持他學習的信念是:大家都說大學很輕鬆,上了大學之後就可以成天玩了。

直樹說:“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要去大學裡找一項愛好。”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7年後,21歲的直樹在東京一所大學念大三,目標是當一名檢察官。但因為一次考試難度太高,直樹失敗了,他很快放棄了當檢察官的想法,在一家連鎖咖啡店打工。

說起放棄的原因,直樹說,想當檢察官是因為有地位,人們尊重這份職業,但他意識到,這並不是他喜歡的事情。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和直樹不同,由美的家庭非常重視學習。她父親在一家著名的汽車公司工作,時常出國,經常一個星期都很難和由美吃上一頓飯。

7歲的時候,由美就是一個非常好強的孩子。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14歲,由美更是成了“別人家的孩子”,好強、主動,成績優異,是一個學霸。對於未來,她有明確的目標:去出版社工作。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21歲,由美順利完成大學,開始找工作。然而,給20個出版社遞交了簡歷,卻統統石沉大海,最後在一家企業的自助餐廳當了一名營養師。

一路順風順水的她,第一次感受到了現實的骨感。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這些孩子當中,家庭條件最好的,要算貴子。她在東京長大,家庭的教育理念是典型的精英教育。

即使是27年前,她的時間就被課外班填滿了:星期一彈鋼琴、星期二游泳、星期三練書法、星期五上補習班、星期天練劍道。每週,她要坐兩次火車去上課。

那時,她最大的願望是能變出“另一個我”來幫自己寫作業。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然而,即使是這樣拼命學習,初中、高中、大學,貴子都沒能進入家人希望的首選學校。

貴子一直覺得自己的人生很不成功,直到21歲,她找到了滿意的工作,成為了日本航空的空姐。她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終於讓父母自豪了。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然而這份工作,並不像表面那樣光鮮:只要稍有疏忽,就會有人指著鼻子罵,有時想打一個盹也不敢,一秒鐘都不行。

貴子說:我總是很緊張、總是在思考,即使下班了還想著那些事。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而那個懷揣遠大理想,從不曾改變信念,想要成為職業棒球運動員的男孩呢?

他叫三重。

他很幸運,父母百分百支持他的理想,而三重似乎也頗有天賦。21歲,他是大學裡的投球手,打出了不少成績,還上了新聞。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然而,這樣的意氣風發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幾年後,他放棄了夢想,退出了棒球隊,在父親的印刷廠工作。說起原因,也只有一句:有些事是沒有定數的。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很叫人失望是不是?

然而,從數字上來說,那些理想的“成功人生”,概率就是這麼低。

2018年,絕大多數省份的985大學錄取率低於5%,在河南、江蘇、貴州、山西,只有前1%的孩子,才能考進985。

即使退而求其次,211大學,錄取率最高的北京和上海,也僅僅接近14%,排名靠後的廣西、甘肅、安徽、河南,錄取率不到4%。

比如說在北京,聽起來並不是那麼吸引人的北京郵電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那也已經是排名前10%的頭部孩子才能進去的地方了。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2019年,全國高考的報名人數突破了一千萬。

有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在全國,只有前6%的孩子有機會考取一本,能讀985的只有0.79%,能讀211的只有2.41%,想讀清華北大,你必須進入全國的前0.03%。

這是家長不願意面對的事實:你的孩子,彷彿會走的很遠,但有極大的可能,他只是換一個城市、換一份工作,但過的生活,將和你的現在差不多。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無論我們怎麼做

都無法保障孩子的人生

身為父母,都有一個願望,想為孩子掃清路障,保全他們一世無憂。

然而,這部紀錄片卻似乎在告訴你:關於工作、愛情、親情,你正在經歷的煩惱,你的孩子一個都少不了。

做空姐的貴子,家庭能給她的幫助和保護應該是13個孩子裡最多的了。但是,工作第三年的冬天,她工作的航空公司破產了。父母還遭受了車禍,躺在床上不能動,幾年後才慢慢恢復。

想去出版社工作的由美,一邊做著營養師,一邊不斷參加招聘會。這樣執著地持續了一年,由美的童年夢想終於成真。然而她卻有新的不安:28歲,朋友們都結婚了,有了孩子和房子,但她還是單身。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其他孩子,也各有各的煩惱。

有人因為丈夫賭博,正在申請離婚;有人和母親關係生疏,大吵一架之後離開了家;還有人揹著父母,偷偷從大學輟學……

孩子極有可能,不會按照你預設的道路走下去,他們會想盡辦法脫離掌控。這一路上,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

事業的、情感的,主觀的、客觀的,環境的、命運的,總會有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大手,將撥弄翻覆孩子的生活。

這就是人生本質的短暫、珍貴,和脆弱。

問題不僅僅是孩子能不能面對,更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敢不敢面對?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怎樣的孩子最接近幸福?

看到這裡,或許你已經同意了,我們的孩子,無法得到絕對的完美和幸福。那麼,怎樣的孩子,將無限接近幸福呢?

紀錄片裡,28歲的時候,有三個孩子傳遞出來的狀態非常好。

第一個很讓人意外,是那個愛玩電子遊戲、沒考上檢察官、在咖啡館打工的孩子直樹。現在他已經升職為店長,他負責的分店,在1000家連鎖店裡銷量第一。

在這個工作裡,他找到了價值,因為這家店的結果是好是壞,完全取決於他。他也找到了想做的事——自己開一家店,獨立自主、嘗試新事物。

他的眼神裡,有自信的光芒。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第二個孩子,在紀錄片裡沒有什麼存在感。她叫高江,生活在一個小城市,21歲在老人院工作,22歲結婚,很快有了一個孩子。生活按部就班,但她有從平凡生活裡得到快樂和平靜的能力。

她說:“這正是我想要的。”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第三個孩子,是做空姐的貴子,公司破產和父母的車禍,讓她成長了很多。

她經常和朋友一起跳舞,努力地、積極地、正向地面對著生活裡的逆境。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當孩子有追求的勇氣、有健康的心態、有悅納自己的智慧,就會以自己的方式趨向幸福。這就是所謂的“兒孫自有兒孫福”。

這也是99%的人要過的,平凡而豐富的人生。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這是一堂父母的成長課

前幾天聽說雞娃群裡流行一句話:娃的時間有限,不能拿去試錯。

聽完覺得挺恐怖。這是一個預期管理的問題。你可以期待最好的結果,但也要能接受最壞的可能。不然自己會崩,孩子也會崩。

上進心是可愛的,偏執狂卻是可怕的。

接受孩子終將平凡,接受孩子躲不開磨礪,是父母必修的一堂成長課。

我們的父母,不也是這樣看著我們過來的嗎?那麼面對我們的孩子,也將會是一樣。

這句話,說給孩子,也說給我們自己:

願你有追求卓越的能力和韌勁,更有接受平凡的智慧和勇氣。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後記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裡說: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每個人的生活都大抵如此。但我們往往害怕著這個叫做“平凡”的東西,所以毛不易唱的那一句“像我這樣不甘平凡的人,這世界上有多少人“,才會戳中無數人的內心。

現在,我們又把這願望嫁接到了孩子的身上。

接受平凡,不是放棄、退縮,而是管理好預期。

我們可以期待最好的結果,但也要先想想,最壞的結果是什麼,我們能接受嗎?我們都希望孩子去藤校、清北,但如果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甚至是職高,我會不會因此痛苦不堪?要不要因此讓孩子覺得不如別人?

如果孩子只是用力的,過著平凡的一生,我是不是愛他一如最初?

我們的心態、狀態,決定了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面對那99%大概率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