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汤若望帮明朝铸火炮,为清朝修历法,为何被康熙判凌迟?

汤若望不过是卷入政治斗争的洪流,康熙对其功劳心知肚明,最终下场是革职病死。

康熙初年,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大案子,那就是杨光先控告西洋传教士汤若望案,在这个案件中,一大批在华传教士受到了株连,一些清政府的高级官员也被惩治。汤若望曾被判处凌迟极刑,之后又改判革职

传教士汤若望帮明朝铸火炮,为清朝修历法,为何被康熙判凌迟?

(汤若望)

这个传教士不简单,频繁卷入政治斗争。

汤若望(1592-1666),德意志人,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通晓天文历法。1618年他受耶稣会的派遣来到中国传教。在顺治朝,由于汤若望对天文研究深入,在主持钦天监的工作中成绩显著,不断获得晋级加封的机会,成为了钦天监最高的长官监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掌握钦天监工作的西洋人。

汤若望精通天文历法虽然是他获得至高地位,甚至顺治隆宠的最主要工具,但观察汤若望与顺治帝的亲密交往,为这种良好关系打基础的时刻,正是多尔衮摄政期间。这说明什么呢?

事实证明,汤若望曾经向顺治揭发过多尔衮的事情。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在入关的最初7年,是多尔衮专权实行摄政的时期,他代行皇权、随心所欲,和顺治帝、孝庄太后之间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顺治长大后,围绕最高权力展开了明争暗斗,直到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尔衮病逝为止。

传教士汤若望帮明朝铸火炮,为清朝修历法,为何被康熙判凌迟?

多尔衮

伯乐范文程把汤若望引荐给顺治。

其实福多(福临与多尔衮)斗争的初期,汤若望是受多尔衮器重的,对他十分厚待,但在争斗的关键时刻他选择了站在福临身边,这与将汤若望引上仕途的范文程有一定关系,影响到汤若望最终在顺治与多尔衮之间的选择。

传教士汤若望帮明朝铸火炮,为清朝修历法,为何被康熙判凌迟?

范文程是在努尔哈赤时期降于大清的汉人杰出政治家,老莫之前对孝庄送出一碗鸡汤,劝降洪承畴一事进行辟谣,其实真正劝降洪承畴的就是范文程。

范文程此人脑袋瓜极其聪明,很有政治头脑,他预感到多尔衮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于是在顺治五年急流勇退,以“托疾家居”为名回家养病,在回去之前他把汤若望引荐给了顺治。

也就是在顺治五年,汤若望对清初权力斗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多尔衮打击豪格,汤若望对豪格之死报以同情,对多尔衮不满之意跃然纸上,随后不断揭露多尔衮的图谋行径。

传教士汤若望帮明朝铸火炮,为清朝修历法,为何被康熙判凌迟?

是汤若望与杨光先的争斗?抑或政治斗争?

汤若望在多尔衮摄政后期的权力斗争中,由于表现优异,获得孝庄母子的极大好感。然而顺治在亲政后,出现不少过度推崇汉化,忽视满、蒙习俗的态度,和孝庄等满蒙亲贵大臣产生了矛盾,在这个过程里,汤若望站在了汉臣的一边,和孝庄等人关系也不那么融合了。

传教士汤若望帮明朝铸火炮,为清朝修历法,为何被康熙判凌迟?

尽管汤若望和杨光先有很多争论,包括:

1.进历之争。杨光先指责汤若望只呈现了200年的历书,有所保留,是不忠的表现,应该“推算出万年历书,才能谓为臣子”。

2.时刻之争。大抵是杨光先认为汤若望推行的新法,将一个小时改为八个时刻,违背历代成法。

3.置闰之争。也就是杨光先认为新法在顺治十八年设置闰七月是错误的,应该设置闰十月。

4.还包括围绕《时宪历》封面上题写的“依西洋新法”五个字的争论,杨光先认为不应该把正朔之权让予西洋人。

当然还包括天主教之争,认为天主教属于邪教等等十几种争论,但汤若望真是因为历法之争才进了大狱,险些丢掉性命吗?

传教士汤若望帮明朝铸火炮,为清朝修历法,为何被康熙判凌迟?

观察康熙的处理态度,可以获知一二。

康熙三年八月初六,礼部和吏部两个衙门开始审理这个案件,本来是拟将汤若望革职,但是十二月份,当案子打到刑部时,却判主犯汤若望立即凌迟处死,从犯安文思等人杖四十流放。

之后,各个机构对汤若望的惩罚有不同意见,没有办法形成统一,就一直拖着,直到康熙四年三月十三日,和硕康亲王杰书会议讨论,念其年老,效力多年,着其免死。

虽然免于一死,牢狱之灾不可避免,汤若望被革职后,在康熙五年七月就病死在寓所了。看上去杨光先胜利了,其实完全不是,康熙一直知道杨光先没啥大用处,最后以传教士南怀仁代替了他执掌历法。

传教士汤若望帮明朝铸火炮,为清朝修历法,为何被康熙判凌迟?

老莫以为,康熙这么做和初期鳌拜专权不无关系。杨光先是鳌拜党羽,康熙帝在无法治理鳌拜情况下,只能韬光养晦,救不了汤若望。汤若望病死后不久南怀仁就呈告杨光先依附鳌拜,捏造讼词诬陷他人,导致汤若望等人无辜下狱。康熙念及杨光先已经年老体弱,本来是拟作处死,改成了发遣回藉,死在了路上。

之后汤若望以原品体恤待遇,恢复了“通微教师”的名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