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老大聯想,為何現在差了華為50倍

華為聯想這30年來猶如龜兔賽跑,在1998-1995第一階段,聯想的“技工貿”勝過了華為的“貿工技”。在1995年,聯想銷售額67億元,是華為的

4.5倍

而從1996年到現在的第二階段,華為的“技工貿”勝過了聯想的“貿工技”,2001年,華為銷售額超過聯想,截至2018年12月22日,聯想市值81億美元,而華為估值已超過4000億美元,二者差距接近50倍。

曾經的老大聯想,為何現在差了華為50倍

在2018年12月23日,第十二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科院計算所公司(聯想集團的前身)和聯想集團首任總工程師的倪光南先生如是說到。

聯想和華為,一個在北京一個在深圳,一北一南,都在80年代創立,都是中國高科技企業的代表,如今的境遇卻大相徑庭,雖說估值不能等同於市值,但也足以說明了聯想和華為的差距。

初期,聯想是兔,華為是龜

其實在初期,聯想的實力遠大於華為

聯想的前身,是1984年中科院計算所成立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註冊資本130萬元,有著國家資本和中科院的科研技術支持。華為僅僅是任正非以2.4萬元的註冊資本在深圳成立了公司。論出身,聯想是含著金鑰匙出身的,而華為,更像是白手起家。

曾經的老大聯想,為何現在差了華為50倍

在1985年,聯想成立的第二年,就設計研發出了“聯想式漢卡”和微機,聯想憑藉“聯想式漢卡”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聯想得名也源於此。1998年聯想開始研發芯片,1993年久已經研發出5個ASIC芯片,並且實現了產業化,這一切倪光南先生功不可沒。

而同時代的ARM當時沒錢沒技術,華為還在做外包服務,華為在自研芯片上才剛剛起步。聯想在芯片的研發上剛取得了發展就中途放棄,如果能堅持下去,也許聯想成為現在的ARM也說不定。看如今的華為和ARM,聯想,你後悔嗎?

曾經的老大聯想,為何現在差了華為50倍

(圖為聯想式漢卡)

時間到了1994年,這一年是聯想的轉折年。當時倪光南在聯想領導層參與下,又與復旦大學和長江計算機公司達成協議建立芯片設計中心,準備大力發展集成電路芯片設計能力的時候。

柳傳志以一紙否決了倪光南的努力,以技術為導向的倪光南在內鬥中掃地出門,以貿易為導向的柳傳志主導了聯想,聯想從此由“技工貿”變成“貿工技”。對了,那一年否決掉的還有倪光南帶頭的程控交換機項目(程控交換機用於電話交換網的交換設備)。

這也是華為在通信行業起家的基礎,順便再提一下,當時聯想的程控交換機無論是技術還是市場都要比華為強大很多,如今的華為在通訊設備上已經做到了全球第一。

後來,聯想是龜,華為是兔

華為在創立之初,僅僅是一家生產用戶交換機(PBX)的香港公司的銷售代理。從1990年開始,開始自主研發面向酒店與小企業的PBX技術並進行商用,華為由“貿工技”開始轉型為“技工貿”。於1992年開始研發的程控交換機,在1994年研發完成,推出了華為第一代的程控電話交換機。聯想與華為的業務,也在1994年出現了首次的交集。

正如前面說過的,以追求快速掙錢為目的,聯想想在這個需要持續研發投入的領域主動放棄了,成全了華為。華為也不負重望,持續在“技工貿”的路上越走越堅定,在固話、移動、終端都能堅持著“技工貿”的路線。在此後,華為和聯想的差距越來越大,就算是前期一直在國內手機市場份額遙遙領先的聯想,如今的市場份額也已經不足1%,而華為的手機市場份額全球第二。

曾經的老大聯想,為何現在差了華為50倍

(圖為當今的程控交換機)

聯想的問題

面對華為與聯想之間的巨大差距,倪光南先生在北大光華論壇上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倪光南先生認為聯想的問題在於聯想的發展路線問題和股改後科技人員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

曾經的老大聯想,為何現在差了華為50倍

(圖為倪光南先生在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發言)

在發展路線問題上,聯想選擇了“貿工技”的路線,這與柳傳志有著很大的關係。相比於技術,柳傳志更加追求快速掙錢,這從柳傳志的簡歷中就可以探出一二。在90年代房產起步時,柳傳志於1992年就在煙臺、福州買地,1993年在惠陽也買了地,也的的確確為聯想帶來了大筆的財富。柳傳志被譽為商業鬼才,誠然,在商業上柳傳志很成功,也一度讓聯想的PC份額佔據全球第一的位置,但是作為一家科技企業,在研發上卻是不上心,豈不是本末倒置?華為選擇與聯想相反的路線,堅持“技工貿”,持續的在研發上大筆投入,作為一家科技企業,也應如此。

在談到聯想股改的問題上,倪光南先生說到:

我們看一下中外的高技術企業的股權變化。蘋果股權最初是投入知識產權和資產的喬布斯為45%,最後他是0.45%。華為股權最初是投入資產的任正非為80%,現在是1.4%。

計算所公司(聯想集團前身)最初是投入知識產權的科技人員的股權包含在計算所的股權中,但股改後,隨著計算所股權的歸零,(投入知識產權的科技人員的股權)也被歸零了。柳傳志沒投入資產和知識產權,最初是副經理,是0%。股改後他的股權不斷增加,現在是15.9%。一個沒投入知識產權和資產的高管,擁有那麼多股權,這在中外高技術中是很特殊的。

倪光南先生說的話簡單理解就是在股改前,聯想公司股權分配,科學院是20%,計算所是45%,員工35%。股改後,科學院變成65%,計算所0%。

這帶來的影響有投入知識產權的計算所的科技人員卻沒有股權,聯想高管卻佔有很大股權,極其不利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也使得科研人員人才的外流。而華為公司的股權基本上由員工特別是科研人員分配,對於科研人員的激勵可見一斑,所以華為的創新很強。

曾經的老大聯想,為何現在差了華為50倍

柳傳志曾上過騰訊新聞《財約你》專訪記者問過他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不投芯片的時候,柳辯解道:“因為民營企業的底蘊不夠豐富”。可是事實上1994年的聯想有中科院的研發支持和國家資本的支持,談何沒有底蘊?

華為、ARM在沒錢沒技術的時候尚可以堅持研發,聯想把這麼好的機會就這樣錯過了。誠然,並不是每家企業都必須得自主研發,畢竟市場上需要一些企業去消化研發企業的研發成本。

但是,作為一家科技企業,特別是承載著中國科技企業的名頭,研發才是正道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