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年武昌起義後不定都武漢而選擇南京?

從中國的歷史傳統來看,都城的區位選擇更多的是考慮了對國內的政治輻射力和對外的防禦功能。一般來說,凡強盛的王朝多建都於北方,即使遷都到南方也不會遠離南京。而民國政府和蔣介石都把南京作為建都地,而沒有在武昌起義後把武漢選擇都城,這種選擇主要取決於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

武昌是革命爆發之地,武昌起義爆發後,鄂軍都督府於1911年11月7日就建立新政府問題通電各地,請各省派全權委員至武昌組織臨時政府。但是當時革命黨人政治基礎較強的地區則是東南沿海地區,因此,江浙方面就主張將新的政治中心放在上海,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聯名致電滬軍都督陳其美,提出在上海“設立臨時會議總機關”。

為什麼當年武昌起義後不定都武漢而選擇南京?

圍繞著中國新的政治中心設在何處的問題,隨著南京的克復才得以在革命黨人內部達成初步共識。12月12日,各省代表便由武漢、上海會於南京,12月29日,各省代表會議在南京召開,開始籌組中央臨時政府。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革命派經過短暫的爭執,終於選定了南京作為其臨時政治中心。

為什麼當年武昌起義後不定都武漢而選擇南京?

為什麼會拋棄武昌和上海可能是因為南京的政治歷史地位以及自然條件:

1,位於長江中段,周邊的江南地區自古經濟發達;

2,依靠長江,水路交通方便;

3, 四周低山盤曲,山環水繞,自然風貌獨特。境內綿亙著寧鎮山脈西段,城東鐘山若長龍蟠繞,城西石頭山似猛虎雄據,故有“鐘山龍蟠,石城虎踞”之說。

4,南京多次有古代王朝建都,特別是朱元璋在此建立明王朝。孫中山打的就是反清復明恢復中華的口號,在此建都有政治上的正統性。

5,上海當時對於全國太過於偏僻,並且外國勢力在上海有租界不適合作為都城。

6,武昌雖然是打響第一槍,但是當時政治經濟相比於南京太落後,並且交通也沒有這麼便利。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孫中山在提出辭職的同時約法三章,其中有兩條與定都南京有關:一是臨時政府地點設於南京,二是新總統在南京就職。孫中山就想把袁世凱置於南方革命黨人的監控之下。此外,當時日本方面對孫中山的影響不容迴避。日本朝野多主張中國的政治中心置於南京,其出發點是否暗藏玄機,想借中國政治中心南移、對北方鞭長莫及,以利日本謀劃擴張則不得而知了。但在參議院有關定都的表決中,竟有20票投給了北京,南京獲得5票,武昌只有區區兩票,1票為天津。

1912年4月2日,參議院決議將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孫中山在南京建立政治中心的努力夭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