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從瑞幸造假風波看做空機構存在價值

日前,因財務造假陷入危局的瑞幸咖啡(北京)有限公司通過官方微博發表聲明回應了這一消費者關切。聲明表示,公司將保持正常經營,併為此次涉嫌財務造假事件誠摯致歉。瑞幸咖啡董事長陸正耀表示會承擔應有責任並盡全力挽回損失。

分析人士認為,比起瑞幸咖啡的最終結局,此次風波折射出的市場做空機構的存在價值和帶給市場監督機制建設的啟示更值得深思。

財務造假股價暴跌

4月2日,瑞幸咖啡在美國證監會官網發佈聲明稱,自查發現公司存在財務造假,2019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的總銷售額誇大約22億元人民幣。

隨後,在美國上市的瑞幸咖啡股價應聲暴跌,2日當天觸發6次熔斷,截至當天收盤,股價暴跌逾75%,收於每股6.4美元。次日,股價又大跌15.94%,跌至5.38美元。

成立於2017年的瑞幸咖啡發展堪稱“神速”:用兩年不到的時間完成了首次公開發行(IPO),成為全球最快IPO公司;截至2019年年底,瑞幸咖啡在中國的直營門店數超過4500家,成為中國市場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

而瑞幸股價從每股超過25美元跌到5美元,只用了幾小時。在2個多月前,全球著名做空機構渾水公司發文指出瑞幸銷售數據虛高等問題,當時瑞幸均予以否認。

申萬宏源理財研究部總監錢啟敏認為,瑞幸造假的程度和影響都非常惡劣,短期對相關股票和外資對中國企業的信心都會產生不少影響。

誠信危機殺傷力大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會計系副教授、副主任羅煒指出,類似於瑞幸財務造假,無論是中國公司還是美國公司,都時有發生。跟蹤分析數百家企業發現,一些企業對“合規”缺乏理解,是導致財務造假頻發的主要因素。

他指出,整體來講,市場上一些知名做空機構,用很獨特的調查手段對某一上市公司提出指控,引發投資者對該上市公司的不信任,導致其股價暴跌,從而引發對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機。

信任危機對準備上市企業或造成嚴重影響。這體現在,第一,發行股票沒人要;第二,即便有人願意要,也不會按照企業預期的價值,而可能以極大的折價方式認購。

儘管美國為防止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設置了多種監督機制,但是受監管力不足、政府間協同、執行難等因素制約,有時幾道機制同時失靈,難以避免財務造假事件發生,因此更好地完善機制建設,健全制度保障尤為重要。

重視做空機構價值

有觀點認為,掀起唱空大戲的渾水公司及其背後無孔不入的調查機構,是狙擊中國經濟安全和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黑手。但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市場上做空機構和外部投資者的監督是上市公司監督機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監督力量的有力補充。

分析人士指出,做空機構起到市場“啄木鳥”和“清道夫”的作用,應理性客觀公正認識其存在價值,並完善機制保障其正面作用充分發揮,這也是瑞幸財務造假事件最值得反思的一部分。

所謂做空,即是先期從市場借入股票或外匯等賣出,等待價格下跌後抄底買進還回所藉資產,從中賺取差價。做空機構通過實地調研、跟蹤等特有信息收集和分析方式,產生對企業價值的判斷,投資者可充分利用這些信息,避免聽企業一家之言。

“對於政府監管來說,永遠會面臨監管力量、人手不夠的問題。這時,來源於市場參與者例如做空機構的力量就發揮作用了。通過市場參與者主動蒐集信息,並從制度層面允許他們利用收集的信息在市場上交易,是一種很重要的市場力量。”羅煒說。

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企業發展不能存僥倖心理,只有在合規性上多下功夫,老老實實披露信息,才可能行穩致遠。比起指責做空機構引爆問題,做好自身才是企業面對各方監督最根本、最有力的應對手段。

《經鑑》&中國企業報榮譽出品

分享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經鑑首席法律顧問

許金周律師,廣東雙子律師事務所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

E-mail:[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