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說到楚漢相爭,永遠繞不開一個話題,那就是對楚霸王項羽的惋惜,並從這個話題延伸出對楚漢相爭勝敗走向的分析。一個50多歲的“油膩大叔”能夠戰勝比自己小24歲的“精神小夥”,這裡的原因多之又多,但有一點很重要,往往會被忽視掉,那就是二者對戰略地理的理解不在一個層面上,以至於項羽分封時,留下了隱患,這一點上正體現了“大叔”閱歷的優勢。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劉邦、項羽劇照


楚漢相爭時期的地理特點

在軍事上有句話叫“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代表著戰爭走向勝利的關鍵時機,這個時機偏向了哪一方,哪一方就會佔據先機,掌握主動權,這是戰術層面;人和不光是將帥同心、民心所向,也蘊含著指揮得力,戰場上的人員協調得當,這也是戰術層面。而天時可能稍縱即逝,人和也帶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素,例如項羽的動員能力並不差,但四面楚歌一樣會瓦解楚軍將士的凝聚力。

所以在這三個要素當中,地利才是一個具有高度穩定性的因素。兵家四派中的權謀派、陰陽派都將地理因素看作是主導戰爭走向的重要因素。當然,兵家學說是更具體的運用地理環境進行戰術安排,而楚漢戰爭的地理因素則更多的體現在戰略佈局上。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關中沃野


關中地區在我國古代可謂是“明星級別”的存在,從先秦到隋唐,它都扮演著核心區域的角色。但也不得不承認,隋唐時期的關中已經“體力透支”,承載不了大一統帝國的治理需求,只是關隴集團為它強行撐住了顏面,才使它的戰略地位又綿延了一百多年。

而關中地區真正的高光時期,是在春秋戰國到秦漢的數百年間。這個時間段內,我國呈現了東西兩大文明中心,一個是關東(以中原為中心),另一個就是關中。在此之外,有兩個特別的區域,一是楚國所佔據的江淮地區,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繁榮程度不亞於中原;另一個就是四川地區,它是較晚進入文明視野的,所以“天府之國”最初並不是指成都平原,而是指關中平原。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當初周平王為了解決西戎的騷擾,向秦襄公許下承諾,只要趕走了西戎,關中就歸秦國,這一刻就奠定了秦國立足的根基。秦人經過數百年的努力,到秦穆公時,就已經制霸了整個關中平原。

“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餚、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戰國策·卷三》

那麼關中為何對秦人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其實秦國先祖曾經鎮守西垂,深知關中地區的戰略優勢。放眼全國,除了關中之外,其他地區並沒有形成可以防禦的封閉式結構。而關中則是一個四塞之地,四面環山,留有函谷關、武關、大散關、蕭關四大險關要隘,足可以保證關中平原的穩定發展。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四塞、潼關也是依託黃河扼守三面的要塞


正因為關中地區的封閉性,也造就了它的侷限性,易守難攻的同時,它也很難邁出東進的步伐。或者說地域限制下,它雖抱有關中沃野,卻也僅限於關中沃野,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撐秦國的軍隊出關遠征,所以在春秋爭霸中,秦國顯得後力不足。

而關中的優勢在於近水樓臺的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如果這兩個富饒的區域被關中政權所掌握,那麼關中政權的資源獲取能力就會大大提升,擁有了足以與整個中原對抗的實力。而且我國的地形走勢是西高東低,也就是說關中,漢中、四川都地處上游,東進的戰爭更具壓迫性。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我國地理地形走勢


秦漢的統一戰爭都是由西向東完成的,而且漢家是“複製粘貼”了秦國的統一模式。而這種模式的缺點非常明顯,那就是將關中、漢中、四川分開之後,它們中的任何一個,都不具備足夠的實力與中原,甚至是江淮勢力進行對抗。後來的東漢光武帝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從中原反擊關中得手。項羽分封時也確實將此三地進行了分割,那麼為何還會一敗塗地呢?

楚漢相爭中的戰略地理運用

為何以“精神小夥”比喻項羽,以“油膩大叔”比喻劉邦呢?除了二人年齡相差了24歲以外,項羽在戰場上的表現太過出色,力拔山兮氣蓋世只形容了他的勇猛,卻沒有形容他在戰術選擇上的靈活機敏。而劉邦更像是個“老油條”,不僅會鑽空子,還憑藉豐富的閱歷掌握了用人技巧,並掌握了戰略上的主動權,這一點尤其的表現在對戰略地理的理解上。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劉邦劇照


前面說到了軍事上的概念“地利”,它指的是將山川地貌運用於戰爭之中,以便選擇主攻點和戰場。但如果要放大到國家層面的戰略佈局,那就是對全國險關要隘、地理地貌分佈情況的掌握,以便選擇根據地以及發展方向。

項羽是一位出色的戰術家,在局部戰役時可以選擇戰場,並根據戰場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戰術,如鉅鹿之戰上的破釜沉舟。但他算不上戰略家,對全國山川險隘的戰略地位並不理解,這也是其戰績太過優異造成的,因為在他眼裡,沒有攻不下的城,沒有跨不過去的河。這也可以說是兩人對戰爭的理解不同,項羽的戰爭思維是最大程度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劉邦是最大程度保存自身力量。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劉邦入關路線


因此劉邦更熱衷於研究地理,從彭城向關中進發時,最常規的道路就是取洛陽,走函谷關大道。但洛陽是一座堅城,攻城必將帶來較大的損傷,所以劉邦選擇了迂迴,避開了這座堅城。除了函谷關大道,劉邦掌握的路線還有一條,也就是從南陽盆地越過秦嶺,經過武關直插關中。

其實這條路線也是對時局做出了足夠的分析,當時章邯帶著主力與項羽鏖戰,關中的兵力捉襟見肘,秦王將所剩不多的兵力主要佈防在函谷關,武關則是防守薄弱的一環。劉邦的軍隊翻越伏牛山脈進入南陽盆地後,迅速挺進武關,打敗守軍,進入關中平原。再隨著藍田之戰的勝利,引起了關中地區的恐慌,剛奪回政權的子嬰也就放棄了抵抗。如果換成項羽,很有可能是在洛陽與函谷關下進行死戰。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項羽劇照


當漢家軍佔據關中後,蕭何將秦丞相府和御史處的法令、文書與天下圖籍收藏起來,而將金銀財寶封存。在蕭何看來,這些圖籍遠比金銀財寶重要。的確,這些圖籍成了漢家的重要資料,天下的關塞、戶口、強弱清晰明瞭的展現在劉邦面前,為日後戰略上的軍事準備提供了“大數據”。

  • 項羽分封留下的隱患

公元前206年,項羽接手關中,並開始論功行賞,以西周的分封制為模板,“複製粘貼”了十九個國家,這些國家又都各自為政,沒有共主。項羽的邏輯就是回到春秋時期,一個霸主統領全局,監管國際秩序,這個霸主就是他自己。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西楚與分封的18國


在滅秦戰爭中,由於需要搞賞的人太多,戰國時期的格局已經無法滿足分封要求,所以項羽將原七國疆土再次分成大小不等的幾部分:

一、秦國一分為四:漢王劉邦,管轄巴蜀、漢中;雍王章邯,管轄咸陽以西的關中地區;塞

王司馬欣,管轄咸陽以東、黃河以西的關中地區;翟王董翳,管轄上郡;

二、魏國一分為二:西魏王魏豹,管轄河東地區;殷王司馬卬,管轄河內地區;

三、韓國一分為二:河南王申陽,管轄黃河南岸的韓地;韓王成,管轄剩餘韓地;

四、趙國一分為二:代王趙歇,管轄代地;常山王張耳,管轄剩餘趙地;

五、楚國一分為四:九江王英布,管轄九江地;衡山王吳芮,管轄今湖南區域;臨江王共敖,管轄南郡;西楚霸王項羽,管轄楚地九郡;

六、燕國一分為二:遼東王韓廣,管轄遼東地;燕王臧荼,管轄剩餘燕地;

七、齊國一分為三:膠東王田市,管轄膠水以東;濟北王田安,管轄濟水以北;齊王田都,管轄剩餘齊地。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項羽的分封其實就等同於分化和瓦解諸侯勢力,不管是一分為幾,至少都在局部形成了相互牽制的作用。但項羽想要維持國際秩序時才發現,這種更加碎片化的政治格局並不是預想的一樣,反而更容易出現地域摩擦,楚霸王難以形成多方位的監管作用。當各國陷入了相伐,項羽徒勞地維持著國際秩序,卻沒有效果,即便沒有劉邦,項羽的精力也必然被這種徒勞無功和諸侯的怨恨所削弱。

而最為致命的,是在分封諸侯時,項羽將所有戰略要點都拱手讓給別人,只選擇了最不能守的平原之地給自己。西楚的領域其實是在當年楚國疆土的東北部,在現在江蘇安徽與河南東部一帶。這裡的平原地形確實是天然的產糧區,卻也是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地貌立體圖


“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史記·貨殖列傳》

要知道當年的楚國之所以強大,除了有東部平原的沃野以外,還在於它擁有西部、南部、北部的高山險隘,這是經濟之外,最重要的戰略保障。楚國的衰敗就是源於西部險隘落於秦國之手。項羽將楚地一分為四,自己是佔據了最富庶的地區,卻放棄了西部的山川地帶,就像是個“裸奔”的富豪,成為“劫匪”最覬覦的對象。

項羽為了防止“劫匪”的打劫,就將最像劫匪的劉邦分封在了秦國故地最偏遠的地方。在那個時代,關中是將漢中、巴蜀作為附庸,是物資的來源,漢中乃至四川與內地的聯繫,大都必須經過關中地區。所以在分封時,項羽將關中地區分給了三個秦朝降將,就是為了讓他們守住秦嶺通道,將劉邦“封印”在漢中。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漢中通往關中的古棧道


但項羽過於樂觀,他並沒有想到,如果劉邦消滅了三個關中王,統一了關中會怎樣。如果是這樣,漢中、四川、關中再次連成一片,形勢就與當年的秦國很相似了。關中四塞會將關東諸侯全部抵擋在外,這能保證根據地的穩定,而關中的軍隊卻可以隨時騷擾關東各國,漢中盆地、四川盆地、關中平原會為劉邦的軍隊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資,這也是關東各國不具備的優勢。

而且由於項羽“化整為零”的分封模式,東方國家比當年的六國更加弱小。當年關東六國尚且因領土分散,無法形成合力,最終才被秦國各個擊破;而楚漢時期,關東十五國更加碎片化,根本無法協調。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就在這樣的形勢下,項羽還能將關東諸侯推向對立面,成為劉邦的盟友。這與他分封的不合理有很大的關係,這個不合理表現在錯封、漏封兩個方面。

首先是錯封,劉邦被封到巴蜀就是個錯誤,按照約定,先入關者為王,劉邦本就應該是漢中王,可項羽以三位降將“瓜分”了關中。劉邦請親家項伯出面,才要來了漢中之地,後來劉邦因為此事指責項羽“負約”,在諸侯中引起較大共鳴。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章邯劇照


而三個關中王中只有章邯具備軍事指揮能力,後來能在廢丘堅持抵抗漢家軍9個月,另外二王幾乎沒有抵抗便投降,並未達到守衛關中的預期。而且當年章邯帶領20萬秦軍投降,後被項羽活埋,關中百姓恨死了章邯,他的群眾基礎並不好。

其次是漏封,最主要的就是齊地的田榮,雖然田榮在項家與章邯的戰爭中作壁上觀,但他在反秦鬥爭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齊國復國。項羽在齊地封了三個王,而忽視了田榮,所以田榮造反是情理之中的。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田榮劇照


不光如此,田榮還在造反的同時鼓動劉邦、陳餘也造反,資助另外一個賣力不討好漏封的彭越造反。所以這個漏封直接影響了項羽的戰略佈局,當劉邦在關中折騰、彭越在梁地折騰、陳餘在趙地折騰時,分身乏術的項羽只能選擇先收拾離彭城最近的田榮。

  • “油膩大叔”的戰略格局

劉邦的戰略格局顯然要高明一些,既然漢中與巴蜀相對封閉,那就燒掉秦嶺通道上的棧道,解除後顧之憂後悶聲搞發展,同時也做出“老實人”的樣子。當機會來臨時,也就有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做法,劉邦從漢中出兵,迅速消滅了關中三王,成功達成當年秦國的戰略姿態。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公元前205年開始,田榮起兵滅掉三齊,重新統一了齊國,自稱齊王,並幫助陳餘擊敗了常山王張耳,把張耳的疆土送給了代王趙歇,讓他稱趙王,而趙歇則把代國送給了陳餘。項羽建立的“國際秩序”開始分崩離析,緊接著,遼東王韓廣被燕王減茶所殺,燕國重新統一。

霸王這暴脾氣上來後,決定以武力維護“世界格局”,於是大軍進發齊地,收拾罪魁禍首田榮。項羽在軍事征伐上的“親歷親為”決定了他的維護秩序只能是單線的,這就為全國各地的諸侯反叛留出了時間,項羽不僅能體會到鞭長莫及,更能體會到分身乏術,劉邦就是趁這個機會向中原進軍的。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劉邦很清楚,出關作戰的關鍵在於打通韓、魏地區,這也是當年秦國東出的模板,攻下韓、魏之後便可自由選擇路線,北上可攻趙國,南下可攻楚國。而項羽的西楚位於東部的大平原,韓、魏的山地一旦被佔據,東方國家面臨的就是無險可守。

項羽並非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在伐齊之前,殺掉了與劉邦親近、且扣押在彭城的韓王成,改立親近自己的鄭昌為韓王,意在阻擋劉邦出關,為自己伐齊贏得緩衝時間。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韓、魏分佈位置


劉邦同樣“複製粘貼”了秦國的遠交近攻戰略,在獲得關中兩個月後,先是招降了河南王申陽,又令韓信將韓王鄭昌往死裡打,另立韓王信。就這樣,劉邦佔領了河南西部地區,控制了函谷關天險。隨後又以同樣的模式,招降西魏王魏豹、股王司馬印,獲得了黃河以北的戰略要地。劉邦用了半年時間,打通了河南、山西的中部通道,為伐楚開闢了坦途。

楚漢戰爭正式開打是以劉邦合縱伐楚為標誌,劉邦聚集了56萬人,兵分三路,北線沿黃河以北的河內通道進軍;中線出函谷關,從洛陽道進軍;南線出武關,從南陽盆地進軍;目標為西楚首都彭城。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劉邦攻打彭城路線圖


劉邦大軍趁項羽身陷齊地的時機,順利佔領了彭城,這是楚漢戰爭的一個時間節點。回顧這個歷程,項羽分封到劉邦佔領關中,只用了不到5個月;劉邦出關到佔領彭城,只用了8個月,速度之快確實出乎意料。

同樣,項羽的反擊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劉邦聯軍尚未休整時,項羽就已經回師彭城。戰術大師的名聲也在此時體現出來,項家軍3萬兵馬,在半日之內閃擊劉邦聯軍得手,創造了古代戰場上的又一次神話。此戰,劉邦損失了約20萬人馬,退至滎陽才算穩住了陣腳。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各路諸侯見劉邦勢窮,紛紛退散,劉邦的首次合縱戰略失敗。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劉邦退軍路線


彭城之戰中,項羽的戰爭天賦發揮到了極致,但劉邦的戰略優勢並未失效。因為他還佔據著河南、山西的所有戰略要地,河南西部、山西南部的山區通道也沒有丟失,關中、漢中、四川這三大根基也牢牢地掌握在劉邦手中。

劉邦退守滎陽是一個很關鍵的戰略選擇,三國時期劉備兵敗猇亭後,退居白帝城也是一次關鍵的戰略選擇,劉備很可能是借鑑了劉邦的這次經驗。

古滎陽北面臨黃河,南面是高山,以一條狹窄的道路與洛陽連接,旁邊是廣武、修武、成皋三大軍事要塞,這些地名可能不太出名,但虎牢關一定都知道,虎牢關的前身就是成皋,在隋朝時又改名為汜水,汜水關也是指它。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虎牢關位置


這幾大要塞與滎陽共同組成了串聯式的防禦體系,相互支援,形成呼應,能夠抵擋東方的軍隊進入西部。這幾個要塞與滎陽可以算作洛陽的門戶,想攻打洛陽、逼近函谷關,就得先攻克這一防禦體系。所以劉邦停在滎陽,就是漢家版的“天子守國門”,守住滎陽,大後方就會安然無恙,穩定發展,為劉邦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資。

除了自身的地理特點外,放大至區域來看,滎陽又是山地向平原過渡的分界線,在它的東面則進入了平原地區,也就是一馬平川的通往西楚彭城。這說明劉邦的意圖始終未變,就是要對項羽的後方基地形成威脅,這也是項羽一手造成的隱患。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滎陽周圍的重要戰役


劉邦對滎陽的重視程度非常高,楚漢相爭在滎陽、廣武一線陷入對峙時期,結果是互有勝敗,而劉邦最終是控制住了滎陽。依託滎陽的正面戰場陷入僵持,劉邦則開始了側面戰場策劃,彭越和英布進入劉邦的視野。

在成功拉攏二人後,英布在西楚南面開闢了抗楚的第二戰場;彭越于山東、江蘇、河南一帶不時騷擾項羽後方,開闢了第三戰場,這個方向上,嚴重破壞了項羽的糧食基地,使項羽控制區域的唯一優勢遭到壓縮。如果說這三個戰場都只是牽制項羽的話,那麼第四戰場的開闢就是漢家對西楚的壓制,這個戰場的主導者就是韓信。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英布、彭越劇照


在第四戰場開闢之前,天下形勢可以表現為三塊,即劉邦控制的西部、項羽控制的東南部、以及觀望中的列國。這部分土地大約佔據了秦朝版圖的三分之一,其中主要包括趙國、燕國、齊國,地理範圍涵蓋今天的山西中北部、河北、北京、山東全境、河南東北部、遼寧等地。

第四戰場的開闢,同樣是“複製粘貼”秦國的統一路線,當初秦國滅掉了韓、魏、趙、燕之後,才有了更大的空間去攻擊楚國。此時的形勢對劉邦來說,只有將趙、燕變成自己的勢力範圍,才能對齊、楚形成北面的壓制。由於齊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齊國在沒有出路時將不攻自破,而項羽就會被壓縮成東南一隅的小勢力。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韓信大迂迴路線、漢家軍四大戰線


在韓信大迂迴戰略下,整個北方都成了漢家的天下,在伐齊時還將項羽大將龍且斬殺,齊地也盡歸漢家。到這時,戰爭的天平徹底轉向了劉邦,霸王卻越來越陷入孤立之中。

公元前202年,從未低過頭的西楚霸王項羽主動向劉邦言和,欲以鴻溝為界劃定疆土,鴻溝以西歸漢家,鴻溝以東歸楚家。這與兩千多年後的“劃江而治”並無本質上的區別,都是強勢的一方被揍成了弱勢的一方,然後原本強勢的一方提出了緩兵之計。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鴻溝遺址(今滎陽與鄭州市交界處)


鴻溝是戰國時期由魏國開鑿的人工河,是從滎陽引入黃河水,向東流經中牟、開封、折向南方,通過穎河連接淮河,再由邗溝與長江貫通。這雖然是一條“經濟線”,卻也非常巧合的成為古代戰略地理分界線。鴻溝以西是易守難攻的山區、鴻溝以東則是無險可守的華北平原。

所以項羽的這個緩兵之計並不能產生現實效果,劉邦依託著鴻溝以西的有利戰略地勢,可以隨時可以跨過鴻溝深入項羽腹地,而項羽自打從咸陽“榮歸故里”後,就再也沒有機會進入關中地區。

楚漢相爭:對戰略地理的理解,“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


劉邦這個“老油條”並不擔心背上負約的罵名,很痛快的接受了約定。約定達成後,項羽立刻回到彭城休整,也並未對“老油條”有所防備,以為“楚河漢界”能夠保全三五年的太平。而劉邦負約來的太快,項羽剛回軍,劉邦的軍隊就“尾隨”而來,這一次進軍就徹底結束了楚漢相爭的局面。



從整個楚漢爭霸的形勢看,劉邦佔據了兩個關鍵的地理座標,一個是賄賂項伯爭取來的漢中,一個是拼命守住的滎陽。前者是進駐關中,複製粘貼秦國崛起之路的關鍵;後者是保有地理優勢的咽喉要塞,達成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優勢,也是滎陽的僵持,為側面戰場的開闢提供了保障。而項羽自分封之後,就將自己完全“裸露”在列國攻擊的範圍之內,所以劉邦可以輕鬆的長驅直入西楚腹地,地理戰略上的優劣顯而易見。這就是“油膩大叔”勝過“精神小夥”的關鍵一環,即對戰爭、戰略地理的理解層次差距較大。

參考史料:《史記》、《戰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