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龍:湖湘經典十句(下)

編者按:名人是文化最好的代言人,名言就是文化最醒目的商標和LOGO。將耳熟能詳、心口相傳的湖湘金句納入文化品牌思考,是學術研究工作要適應社會現實需求的一次新嘗試。湖南文史館副館長、湖湘文化研究知名學者李躍龍選取10位名人的10條語錄,著述為《湖湘經典十句》。本文為下篇。

李跃龙:湖湘经典十句(下)

吾道南來自濂溪。

6.周系英:吾道南來,本是濂溪嫡派;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

聯出《古今聯語彙選初集》之《雜題三》。

這是一副清代舊聯,近年來特別出彩,經常成為媒體版面上的熱詞。但是它的聯語主體有不同版本,作者也有幾說,沒有定論。目前在嶽麓書院文廟、永州濂溪書院等多個地方紛紛刻掛,是好事者所為,蹭熱點而已,也恰好說明了它的知名和傳奇。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是它的另一個版本,意思上沒有差別。我們在標題上選用“嫡派”這個版本,主要是考慮它出自《古今聯語彙選》這部著作,在對聯學歷史上比較權威,也更古老一點。著作權署周系英,也是這樣一個理由,而不是定論。湘潭周氏人才輩出,進士出了好幾位,在湖南算得上名望較高的文化世家,左宗棠就是他們家的上門女婿。明末的周聖楷,著有《楚寶》,是研究湖南地方歷史文化的資料性著作。周系英就出生在這個文化世家,乾隆五十八年的進士,先後任四川、山西、江西學政,工部、戶部侍郎,在政學兩界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古今聯語彙選》中說周系英“督學江西,年甚少,人頗輕之。校士日題出,即擬作一篇揭示署外,群驚其敏捷。嘗撰一聯張署首……”作此聯來壓一壓贛人的傲氣。但聯中的“湘水餘波”語境與江西的幾條江河卻都不搭界,道理上說不通,這也是我們不下結論而存疑的主要原因。

也還有曾國藩、左宗棠、王闓運、王先謙等人所作的說法,他們中有人在南京為官,情節與江西大致相同,只是為金陵貢院所題。曾、左早已聲名顯赫,以曾的為人用不著也不可能以這種語氣寫聯,可以排除。王闓運為人狂傲狷介,在江南宦遊時間也長,極有可能拿吳越的文人士子開涮。王先謙在光緒十一年做過江蘇學政,寫這副對聯也不是沒有可能。一副對聯,對作者究竟是誰的猜測和考訂,客觀上增加了它本身的傳奇色彩。

“吾道南來”聯,睥睨天下,氣勢磅礴,把湖湘文化的強勢寫得既酣暢而又淋漓盡致,贏得湖南人的高度認同。上聯把理學的道統追根溯源到開山祖師周敦頤,這個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從理學發展的脈絡看,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第一次完整呈現了道學思想基本體系,發揮了為往聖繼絕學的關鍵作用。從師從關係上看,周敦頤是程頤、程顥的老師,二程又是楊時的老師。李侗曾師從楊時,他又是朱熹的老師。這種淵源關係脈絡十分清晰,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是認可週敦頤為祖師爺的。乾隆八年,朝廷特別頒發“道南正脈”匾給湖南,所以上聯的“吾道南來,本是濂溪嫡派”肯定理學的開山是湖南周敦頤,是立得住腳的,這也是湖湘文化的亮點,湖南的光榮歷史。

下聯“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無疑帶有一種強烈的地域群體心理的優越自信或者自負情緒。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分析解讀:湘資沅澧四水匯洞庭而入長江,湘江屬於長江水系,是支流。把“大江東去”的滾滾長江東逝水看成“湘水餘波”,特別是非湖南籍的人士心裡會比較彆扭,怎麼是這樣的口氣呢?有一點說得太滿甚至過了頭的感覺。這是第一層。但是,我們如果從作者周系英督學江南,是向那些輕視新上司的士林發出一份警示,則無不可。又假設該聯出自王闓運或者王先謙之手,當時的湖南人打下南京後,權傾天下,兩江、閩浙乃至其他地區,上至督撫下至道府州縣,到處都是湖南來的官員,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也只有“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這樣的句子,才對得起那個時代。

有點糾纏的東西在裡面,往往更有味道,名句也這樣。

李跃龙:湖湘经典十句(下)

中興名相曾國藩。

7.曾國藩: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語出《坐右為聯語以自箴》,見《曾國藩日記》咸豐元年七月十二日條。

曾國藩在湖南是一個特殊符號,他代表“湘軍”那個時代。曾國藩那一代湖南人到底有多牛呢?王闓運有一個說法:“湘軍南止交趾,北及承德,東循潮、汀,乃渡海開臺灣,西極天山、玉門、大理、永昌,遂度烏孫,水屬長江五千裡,擊柝聞於海。”換個說法就是,清朝有多大,湘軍差不多就有多大。曾國藩的三觀中還有一招,讓慈禧太后不得不佩服。湘軍打下南京後首先裁軍,居然又從自己嫡系的嫡系下手。對於權力來說,軍隊就是命根子,李鴻章還有後來的袁世凱,你要他的命也不會這樣幹。以至老佛爺一直想親眼看一看,這位說一口湖南方言的老頭子,到底長一副什麼模樣。

慈禧太后找到的答案就是,曾國藩是終身講求理學之人,其他人會造反,他不會造反;他是辦事之人,他會竭盡全力把每一件事辦到極致。這一句“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被曾國藩奉為座右銘的話,意思一個人如果不向聖賢看齊,去追求做一名高尚完美之人,那麼就等於是禽獸;做任何事情,不要在乎最終的結果是什麼,而是先用心去做並且盡力做好。聽其言而想見其為人,這是太史公在《史記》每一篇結尾都忍不住要說上的一句話。

曾國藩的老家在湘鄉縣一處偏僻的鄉下,他的天賦並不高,家族祖輩世代務農,幾乎沒有任何背景。他是一位靠勤奮苦讀、虔誠內省、永不懈怠、成功逆襲的農家子弟,在《曾國藩全集》中有太多的這一類勵志、修身、做人的名言,在他的家書中,苦口婆心地奉勸自己的兄弟,循循善誘、不知疲倦地教育子侄後輩,基本上都是這些為人做事的道理。他又把這一套推己及人,運用在帶兵、御將、治民、理財、待人、接物等等各個方面。蔡鍔編輯《曾胡治兵語錄》,就是把曾國藩的名言警句運用到如何帶兵打仗,言論集變成了一部兵書。梁啟超編輯《曾文正公嘉言鈔》,則收錄範圍涉及更寬,內容也更豐富。

不是人人都能成為曾國藩,但曾國藩確實人人都可以學習。

李跃龙:湖湘经典十句(下)

文功武略左宗棠。

8.左宗棠: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語出家塾聯,見《左宗棠全集》第十三冊之聯語。

湖南人言必“曾左彭胡”,左宗棠小曾國藩一歲。曾左兩人事功差距不大,但人生經歷和性情卻大為不同。左宗棠科場不順,辦事果敢也喜張揚,他推崇諸葛孔明,自號“今亮”。但從傳世的名言警句數量上看,左宗棠要明顯少於曾國藩,迄今尚未見到以左公嘉言鈔為題的篇什。

左宗棠寫下“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時,年方24歲,從這副勵志對聯可以品讀出主人刻苦學習、效法古賢的遠大志向和不畏清貧、先憂後樂的家國情懷。湖南人的精神,表現在技能方面是會讀書、會種田、能打仗,表現在性情方面是心憂天下、敢為人先。左宗棠是體現得最充分而且可以當成表率的模範。

左宗棠一生以諸葛亮為學習榜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臨終前這樣上書朝廷:“方今西域初安,東洋思逞,歐洲各國,環視眈眈。若不併力補牢,先期求艾,再有釁隙,愈弱愈甚,振奮愈難,雖欲求之今日而不可得。伏願皇太后、皇上於諸臣中海軍之議,速賜乾斷。凡鐵路、礦務、船炮各政,及早舉行,以策富強之效。然居心為萬事之本,臣猶願皇上益勤典學,無怠萬機;日近正人,廣納讜論;移不急之費以充軍食,節有用之財以濟時艱;上下一心,實事求是。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這是一份左宗棠格式的《後出師表》,是心憂天下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網絡熱傳華人企業家李嘉誠所喜歡的一首署名左宗棠所作的對聯:“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文字與內容俱佳,為聯中上品,有道是左公為無錫梅園的主人所題。但此聯的個人情趣與左宗棠為人處世的風格不盡相同,不太可能是左的作品,它與“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的左宗棠差異也比較明顯。對左的題跋、聯語等,《左宗棠全集》已作了廣泛蒐集、整理和研究,但全集沒有收入此聯,態度是嚴謹的。據專家的研究,這副聯應為安徽桐城人姚元之所作,嘉道時期進士,是左宗棠的前輩。這是我們推出左宗棠金句,順便應該予以澄清的。

李跃龙:湖湘经典十句(下)

獄中題壁向天笑。

9.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語出譚嗣同《獄中題壁》詩。

譚嗣同,湖南瀏陽人。這個人物增添了湖南歷史的丰采和湖湘文化的底色,缺了他拼圖就不完整。同樣,湖南的金句,如果沒有收錄譚嗣同,也將失色。

梁啟超同湖南的淵源很深,南下長沙籌辦時務學堂過程中與譚嗣同開始合作,百日維新時期他們共事併成為生死之交。譚嗣同殉難後,遺言都是由梁啟超整理。《獄中題壁》這首詩最早由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刊佈,原文為:“望門投宿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後來梁啟超撰寫《飲冰室詩話》,又一次刊載此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對於這一首詩中多處字詞變動,包括“兩崑崙”的原意,以及梁啟超的個人動機,學術界有多種解讀。東漢的杜根上書勸太后歸政,被太后下令撲殺,幸詐死而逃脫。譚嗣同用此典正可影射慈禧專權,梁啟超改為“忍死須臾待杜根”,是有點說不通。末句的“公罪”,指的就是計劃包圍圓明園,兵諫太后歸政光緒皇帝。梁啟超迴避此事主要是出於政治上考量,為維新派遮掩。沒有人比梁啟超更瞭解譚嗣同,我們也不能否定梁啟超這位文章聖手帶著政治目的為戊戌變法定調。但沒有他,譚嗣同的英雄形象不會這樣鮮活,“各國變法無不流血而成”,是梁啟超回憶譚嗣同的話;戊戌維新失敗後,梁啟超勸譚嗣同一起逃亡,譚嗣同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今南海(康有為)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杵臼,吾與足下分任之。”這也是梁啟超的回憶,梁有沒有為自己臉上貼金的成分?有也是可以的,我們今天才有還原當年場景的可能。只有通過他,譚嗣同身上的英雄主義和犧牲精神,才是真實的,具有溫度的,也是值得永久紀念的。

讀譚嗣同的名言,能讓人莫名感激而涕下。譚嗣同是錚錚鐵漢子,奉詔赴京起就做好了萬全準備。他為盡孝道保護身為湖北巡撫的老父親,已做足預案讓朝廷找不出破綻。他慷慨赴難高呼“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但只要讀到他寫給夫人李閏的訣別信,人人都會肝腸寸斷,他的兒女情長與我們每位都一模一樣,“結縭十五年,原約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寫此信,我尚為世間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陰曹一鬼,死生契闊,亦復何言。惟念此身雖去,此情不渝,小我雖滅,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蓮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鳥,比翼雙飛,亦可互嘲。願君視榮華如夢幻,視死辱為常事,無喜無悲,聽其自然。我與殤兒,同在西方極樂世界相偕待君,他年重逢,再聚團圓。殤兒與我,靈魂不遠,與君魂夢相依,望君遣懷。”

譚嗣同字復生,復生已不復生,但他的名句和精神會永生。

李跃龙:湖湘经典十句(下)

傅抱石書畫《到韶山》。

10.毛澤東: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語出毛澤東的七律詩《到韶山》。

毛澤東非常多的金句,來源於他的人生經歷、思想和事功,他超越了湖南的前賢,是第一流的人物。《毛主席語錄》到底有多麼個版本?它發行了多少冊?這是一個弄不清楚的事情。毛澤東的名言有幾個特點:一是時間跨度長,最早的大約可以上溯到1916年。二是涉及的範圍廣,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文化的、勵志的、怡情的,可以說包羅萬象。三是分佈於各種語體形式,有詩、詞、楹聯、信札、書牘、筆記和語錄等等,非常豐富。四是通俗易懂,婦孺皆知。即使謷牙詰屈、晦澀難懂的語言,專業和政策性極強的文字,他都會轉換成老百姓明明白白並且能接受的東西。

毛澤東的金句大部分都能入列湖湘名句,但是,要選出一句進入十大金句,我們考量的出發點主要在於,除它的思想性外還要與其他名言在內容上的整體平衡。“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一是表現湖南人士的奮鬥和犧牲精神,二來也包含了毛澤東一生打破舊世界、建立新中國的“壯志”。湖湘文化的奮鬥和犧牲精神發源於屈原時代。“雖九死其猶未悔”出自屈原的《離騷》,“舉家自殺盡忠臣,仰面青天哭斷雲”,這是南宋詩人鄭思肖對潭州軍民反抗外來侵略視死如歸精神的由衷讚美。我們再看一看近現代以來的湖南前賢自己怎麼說。“曾左彭胡”中的彭玉麟,他有一段著名的“三不要”:“惟秉誠實無欺之血忱,不要官,不要錢,不要命!”既反映出一種血性,也充滿鬥爭和犧牲精神。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勸其流亡,他不為所動選擇留在北京,“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不昌也。有之,請從嗣同始!”最後喋血京師街頭,這是湖南人“變法流血從我始”的血性。民國“孫黃並稱”的黃興:“天下事,所謂不愛錢、不要命,無不成者也。”這是繼彭玉麟講“三不要”後再說“二不”的湖南人。再看蔡鍔,“吾人以一隅而抗全局,明知無望,然與其屈膝而生,毋寧斷頭而死。此次舉義,所爭者非勝利,乃中華民國四萬萬眾之人格也。”這是蔡鍔在雲南起兵反袁世凱稱帝時的心志表白,這是湖南人在誓死捍衛共和、爭國民的人格。毛澤東本人也有許多這一類型的名言,比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中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成千成萬的先烈,為著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著他們的血跡,前進吧!”毛澤東一共說過多少關於奮鬥和犧牲的名言,恐怕中國人裡還沒有超過他的。只有敢於犧牲,才能爭取勝利,打敗帝國主義,打敗國民黨反動派,才能建立人民共和國。

毛澤東首先是一個革命者,同時他又是一位深受中華傳統文化薰陶浸潤的風流人物,他工詩、善詞,擅草書。遴選“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作為湖湘十大金句,而沒有選擇上述毛澤東的其他語錄式的名句,主要在於兼顧毛澤東人生定位的另一個方面。這一句話來自於中國詩歌格式中的頂尖,七言律詩的五六句——頸聯,它格律嚴密,必須對仗。毛澤東大半生戎馬倥傯,指揮千軍萬馬,但他並不是赳赳武夫,他的才華是全方位的,否則,怎麼去解釋“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呢?十大金句以屈原開篇,也只有橫空出世的毛澤東名言,適合作收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