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濱: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截至2019年底,全區累計出列231個貧困村55911戶191107人;671條1556公里村組道路已全部竣工投用;投入產業發展資金15.4億元,231個貧困村實現集體經濟“薄弱村”“空殼村”清零;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171個,安置搬遷對象23807戶81594人,實施危房改造5324戶……

這一連串閃光數字的背後,是四年來漢濱區全體黨員幹部頂烈日、迎風雨,冒嚴寒、戰酷暑,翻山越嶺、趟水過河,用一串串務實的足跡與一行行勤勞的汗水寫就“向幸福出發”的實幹與擔當。

夯實基礎聚合力

漢濱區脫貧攻堅指揮部走廊牆上,一張巨幅扶貧攻堅路徑圖格外引人注目:目標鎮辦、貧困村、貧困人口分佈、脫貧進度,用不同顏色的旗子標註,“扶誰、誰去扶、怎樣扶”清清楚楚,一目瞭然,脫貧路上,不落一人,任務艱鉅。

面對農民佔多數、農村佔大頭的農業大區實際,漢濱區從遠從深謀劃,從高從嚴要求,從緊從實推進。“我們始終把‘落實’作為第一大事,補短板、揚優勢、創特色,把‘精準’貫穿全過程。”漢濱區委書記王孝成談到脫貧攻堅工作時多次這樣強調。四年來,漢濱區始終把“精準”二字貫穿於識貧、扶貧、脫貧全過程,因人因地制定脫貧攻堅計劃,實行“一村一業、一戶一策、一人一法”,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真正把有限的資源、有力的措施精準投向貧困村貧困戶,確保扶到點上、扶到根上、扶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後動。為全面壓實幫扶責任,漢濱區建立了“區委常委包抓片區、區級領導包聯鎮辦、區直部門包抓到村、黨員幹部包幫到戶、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體系和分片聯動推進機制。45名區級領導分別包抓28個鎮辦45個深度貧困村,逐級簽訂“責任書”,形成了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脫貧攻堅責任體系。

漢濱區還把脫貧攻堅工作納入各級黨委(黨組)落實黨建主體責任、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內容,在年度目標責任考核中將脫貧攻堅賦分提高到50分。脫貧攻堅考核較差的,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直接確定為較差等次。2016年以來,全區累計查處扶貧領域工作不力、履職不到位等問題293件,給予黨紀政務處分331人,組織處理54人,移送司法機關7人。

累計表彰或向省市推薦表彰扶貧領域先進單位107個、先進個人547名,累計提拔重用扶貧一線幹部176名,佔提拔幹部總數的65.43%。在財政極為困難的情況下,積極籌措1845萬元資金,專項用於解決鎮辦幹部到村差旅費和村幹部生活補貼,通過嚴管和厚愛並舉,樹立了鮮明的導向,激發了幹部攻堅克難的熱情。

精準施策拔窮根

“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2016年以來,從月河川道到南北二山,漢濱區連續開展了多輪精準識別“回頭看”。精準識別這項龐大而繁雜的工作完成後,扶貧工作告別底數不清、目標不準的“漫灌”扶貧,轉而進入更加有的放矢、精準到戶的“滴灌”扶貧新階段。根據精準識別情況,為每個貧困戶“量身定製”脫貧計劃並快速推進。

入之愈深,其進愈艱。脫貧攻堅進入到2016年底時,漢濱區仍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0498戶119194人,這些硬骨頭,怎麼攻破?

經過“解剖麻雀”式調研,漢濱區委書記王孝成得出結論:“讓漢濱貧困群眾與全國人民一道過上小康生活,易地搬遷、保障兜底的任務繁重,必不可少。但挖掉貧困的根子,阻斷貧困傳遞,最終要靠產業發展和就業扶持。”

精準識別研判:到2017年初,全區11.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不願外出務工想就近發展產業脫貧的人口比例高達70%。

“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區長範傳斌這樣強調。脫貧攻堅,必須精準發力、定向施策。四年來,漢濱區圍繞產業發展、技能培訓、生態扶貧等“八個一批”部署,緊緊抓住關鍵所在,全力攻堅拔寨,以重點突破之功收穫全局推動之效。

產業扶貧“改窮業”。採取“撥改投、投轉股、股分紅”方式,實施經營主體帶動、異地置業、光伏發電、資產租賃的“村有四式、戶有八法”資產收益扶貧模式,按照一般貧困村戶均1萬元、深度貧困村戶均2萬元的標準,折股到村、量化到戶,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貧困戶增收,徹底解決了扶貧資金“不敢用、不會用”的難題。

截至目前,全區整合涉農資金和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折股量化為村集體配股,共投資資產收益扶貧項目304個,佔到全區產業扶貧資金的57.6%。資產收益項目覆蓋166個貧困村21816戶71095人,其中深度貧困村45個8688戶29526人。同時,實施“十百千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航母型園區培育工程、三產融合示範工程,全區農業園區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建設現代農業園區185個、培育龍頭企業52家、規範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851家、認定家庭農場167個。突出“畜牧、魔芋、茶葉、核桃、蔬菜”五大主導產業及食用菌、黃花菜、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實現了貧困村產業全覆蓋,累計帶動貧困戶1.95萬戶。

存糧千鬥,不如一技在手。在做好產業扶貧同時,漢濱區堅持把技能培訓作為民生之本,把就業增收作為主攻方向,大力構建“一戶一業”培養工程,對農村青壯年和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大力開展“短平快”式技能培訓。立足全區產業、園區和企業實際,開設烹飪、修腳師、縫紉工、家政服務、電子商務、毛絨玩具等10多個市場需求量大、培訓見效快、農民易掌握的實用技術培訓。在此基礎上,對貧困勞動力培訓和勞務輸轉到戶到人等情況進行詳細摸底調查,根據貧困勞動力的培訓願望、就業創業願望、市場需求現狀分類建立信息臺賬,“量身定製”各類技能培訓計劃。2016年以來,累計對有勞動力的32823名貧困人口開展了技能培訓,通過組織勞務輸出解決就業16000餘人,有效解決了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難題。

幫扶共建奔小康

早春三月,漢濱大地處處呈現出勃勃的生機,溫暖的春風頻頻送來戰役前線的捷報。

黃洋河畔,安康市萍盛園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領頭,140多家農戶發起“羊財”;瀛湖岸邊,由安康綠景建築有限公司建設的茶葉加工廠,帶動當地群眾721戶2016人在家門口就可以賺錢……幾乎每一場脫貧勝仗,都離不開一個產業的蓬勃發展,並與一個企業的名字聯繫在一起。

沒有市場主體帶動,貧困對象小而散的生產方式無法發展大產業、對接大市場,有了市場主體的帶動,貧困對象就能借船出海。打贏精準扶貧這場攻堅戰,離不開市場主體這支“主力軍”。

“以前坡地都長滿雜草,守著青山,窮得叮噹響。”回想起以前的貧窮生活,流水鎮香山村村民馬金宏感慨萬千。妻子長期患病在床,家裡還有80餘歲的老母親和一個上學的孩子,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打零工勉強維持。而如今,馬金宏已戰勝“貧困”這一敵人。2017年,安康漢水中藥材科技公司到該村開發茱萸種植基地,馬金宏家有5畝荒坡地,一次性獲得3年租金4500元。不僅土地流轉有租金,基地就業還有薪金、反包管理有酬金、超產分成有獎金,這“四金”讓包括馬金宏在內的香山村及周邊121戶貧困戶386人走上致富路。

建一廠興一業,興一業富一方。和安康漢水中藥材科技公司一樣,2016年,漢濱區共有45家企業承擔幫扶45個貧困村、6722戶貧困戶、20666個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2017年共有36家企業承擔幫扶36個貧困村、5986戶貧困戶、17532個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2018年和2019年,漢濱區對剩餘150個貧困村全部安排企業對接,實現了全區231個貧困村結對幫扶工作的全覆蓋。他們帶著對這片熱土的深深眷戀和對父老鄉親的深厚情誼,用自身的優勢與當地資源“碰撞”,發展特色產業,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使漢濱區231個貧困村在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夙願成為現實。三年來,這些經營主體累計投入各類幫扶資金近2億元,解決貧困人口就業11037人,手拉手幫助2萬餘名貧困群眾走上了致富路。

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引導市場主體帶動脫貧的同時,漢濱區還構建了“3+X”責任幫扶體系,與陝西建工集團、江蘇大學附屬醫院、陝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對接,引進了陝建PC構件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幫助貧困人口增收,幫助提升全區教育、醫療水平。積極主動與參與幫扶漢濱脫貧攻堅的陝西建工集團、市發投集團、市扶貧開發公司、市公交公司等4家國有企業溝通銜接,合作實施項目8個,投入資金3347萬元,解決貧困人口就業742人。

沒有拔不掉的窮根,也沒有移不走的窮山。歷時四年奮力攻堅,漢濱甩掉昔日窮帽綻露芳華:一條條道路通村連戶延伸四方、一排排嶄新的民居綠樹掩映,一個個產業基地生機勃發,到處是房新業旺、產村相融、百姓樂呵的如詩畫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