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貧困地區高質量發展“三難”——安康脫貧摘帽記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地,擔負“一江清水供北京”的國家特困山區——安康市,最近迎來兩大喜訊:

一個是全域九縣一區宣佈脫貧摘帽。這意味著佔陝西省近五分之一的貧困人口歷史性告別貧困。

另一個是全市經濟增長速度連續5年居全省第一。最新數據顯示, 2019年安康GDP增長7.9%,繼續“領跑”全省各地市。

不僅是主要發展指標,核心生態環境指標也穩居榜首。近幾年來,安康市環境空氣質量指數、地表水環境質量、公眾安全感等,連年排名全省第一。

一個深度貧困市經濟增速何以5年領跑全省?如何破解生態和發展“兩難”矛盾?又如何求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課題?帶著一連串疑問,《經濟參考報》記者近年來兩次深入實地調研。

安康實踐表明,欠發達地區必須以“二次改革”精神對標新發展理念,克服被動扶貧、因循守攤的等靠要思想,千方百計破解“三難”選題,努力走出一條 “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四則運算”:破解“兩山論”發展難題

戴在安康頭上的一連串“帽子”,一直被認為是貧窮落後的註腳——川陝革命老區、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地。其背後的傳統邏輯就是生態限制發展。

記者調研發現,從過去盲目追求“金山銀山重於綠水青山”,到後來糾結“要綠水青山還是金山銀山”,再到現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多年來安康的理念之變,結出不同的發展果實,有的苦澀有的甘甜,折射出我國經濟轉方式、調結構的方向和路徑。

正是在創新求變中,“秦巴明珠”再放異彩。近年來,安康打出“轉存量、優增量、控總量、減量置換”的組合拳。首先通過“加減法”實現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下降,同時加快培育綠色產業。近些年來,安康累計關停高耗能、高汙染企業300餘家,這直接減少工業產值三四百億元。

但關停“兩高企業”置換出的生態產業,卻帶來發展新動力。治理77平方公里的瀛湖,堪稱安康破解“兩難”的縮影。2017年以來,安康清理庫區養殖網箱和經營船舶,關閉沿線工礦企業幾十家。唐漢邦是庫區一家養殖合作社的理事長,原有23戶社員入股。拆了網箱後,他們在村後建起五六百畝茶園,搞起觀光體驗式茶莊。目前,大批漁民在山林經濟、鄉村旅遊、護河公益崗位上有了新選擇。

另一個是做“乘法”運算,“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錯位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體系,形成指數級綠化增量。

安康市委主要負責人郭青曾提出“四個浪潮”的概念,主要內容是立足實際,精心培育富硒產品、包裝飲用水、生態康養、現代物流四個新興產業,以此為抓點推動綠色工業提質升級。

“我講一個故事。”郭青說,中國人營養結構中普遍缺少硒元素,而安康是全國著名的富硒地區,70%的農作物達到中硒以上標準。為此,安康全力做大富硒產業鏈。目前,以富硒水、富硒茶、絞股藍、魔芋為代表的安康富硒食品,連續6年實現高增長,年產值已突破500億元。

“我們的富硒水,裝進礦泉水瓶子就能賣錢,簡直就像挖金礦!”漢濱區區長範傳斌說。據介紹,目前以綠色、循環、低碳為標誌的生態友好型產業,已佔安康市GDP達65%。

“飛地經濟”:破解貧困山區人地矛盾

安康GDP增速領跑,固然與較低的基數和底盤相關,但背後更彰顯改革創新精神。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現狀限制了安康經濟發展,如何破解人地矛盾?安康的探索是: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創新“飛地經濟”模式。

據介紹,安康10縣區中有9個被列入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區。從2013年始,安康打破縣區行政區劃限制,在土地資源集中的恆口鎮和高新區設立“飛地經濟園區”,讓各縣區項目在此落地。

“飛地園區實行縣區合作共建。”安康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說,“飛出地”負責落實建設用地指標及園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飛入地”負責落實園區建設用地報批、徵遷,制定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管理園區涉及的教育、民政、計劃生育等社會事務。目前,白河、紫陽等5個縣的“飛地經濟”已簽約招商項目84個, 全市基本形成了“加工生產在飛地、種養基地在縣區、品牌塑造在全域”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模式。

藉助“飛地經濟”的發展,安康高新區成為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秦巴山區唯一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全國157個國家高新區中綜合排名中已躍升至中上游,令人刮目相看。

“拿到什麼牌重要,更重要的是把牌打好。”郭青說,基於深山區的地理侷限,安康的招商引資不能全面開花,只能“點上開發、面上保護”。換言之,就是整合全域可用的優質土地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

“最後一公里”:破解貧困山區精準脫貧難題

作為陝西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安康10縣區都是貧困縣,其中4縣區屬深度貧困縣。如何加快補齊脫貧攻堅短板?

據安康市扶貧局局長郭德林介紹,近幾年來,市委立體施策,實行社區工廠促動、創新龍頭企業帶動、現代園區牽動、旅遊景區互動、合作組織聯動,把全市427個現代農業園區、192個扶貧龍頭企業、1290個農民合作組織、80個社區工廠、26個A級景區、10個旅遊扶貧示範村、1848名致富帶頭人聚集在黨旗之下,促使相關主體與貧困戶抱團發展,形成正向效應。

“長效脫貧靠產業,如何將貧困戶納入產業鏈上要靠市場,也必須依靠基層黨組織推動資源整合。”漢濱區恆口鎮致富帶頭人唐小明說。

移民搬遷“搬得出”容易,“穩得住、能致富”難,這是很多地區脫貧攻堅面臨的突出問題。漢濱區區委書記王孝成表示,在易地扶貧搬遷時,漢濱區注重與經濟社會和人口產業佈局相協調,從2014年始在新社區開辦綠色工廠,探索出產業扶貧新模式。

據瞭解,安康發佈了全國首個《新社區工廠地方標準》,推進100戶以上移民搬遷集中安置社區,實現新社區工程和新社區工廠貸“兩個全覆蓋”。從2014年至今,全市建成390家新社區工廠,獲得約6000萬元貸款,吸納約2萬人就業。在平利縣藥婦溝移民社區工廠,加工手套製品的移民吳豐珍說:“政府辦社區工廠,省了我們外出打工的花費不說,關鍵是能照顧一家老小。”

為把農村脫貧攻堅等重點任務“落細落小”,漢濱區政法委探索提出“3個清零法”,即村民小組每季度召開見面會,做到信訪矛盾糾紛化解不欠賬;脫貧攻堅等任務不欠賬;群眾重大利益訴求及時處理不欠賬。區政法委書記羅俊康說:“機關幹部包村民小組,任務不清零幹部不撤。”

脫貧工作很艱苦,如何調動基層幹部攻堅積極性?2018年以來,安康市提拔重用了160多名縣處級幹部,其中90%來自脫貧一線或有扶貧工作經歷。

“脫貧攻堅勝利在望,下一步要理順深層次問題。”安康市一些幹部建議,2020年在惠農政策落實上,應將特殊性和普惠性政策相結合,在決戰深度貧困的同時,適當加大對相對貧困的扶持力度,同時兼顧非貧困村投入,多方協同發力,才能有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記者 宋振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