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知識第九講」世人常說的茄段壺「三難」是什麼?

茄子,古時候叫落蘇,其於南北朝時期由印度傳入,當時僅為圓形,有詩云:"青紫皮膚類宰官,光圓頭腦作僧看。"

「陶瓷知識第九講」世人常說的茄段壺“三難”是什麼?

茄段壺應為"茄端",茄梗壺鈕連著壺體,表明茄子是從茄枝之端整個摘下來的,而不是"一段茄子",故,茄段壺乃誤傳。誤言被廣為流傳,也就成了真。

「陶瓷知識第九講」世人常說的茄段壺“三難”是什麼?

其造型簡練,一彎流、圈把、茄梗鈕、三者與壺身相接,富有彈性的曲線自然優美,茄梗鈕截蓋豐腴,與壺身結合平整,更顯圓潤嬌俏,有一種另類的韻味,讓人愛不忍釋。

「陶瓷知識第九講」世人常說的茄段壺“三難”是什麼?

關於茄段壺,聽最多的是"茄段三難",這"三難"是指:

(1) 底部要做出"頂力",無軟塌相,氣度飽滿,將張力處理在欲破不破之間;

(2) 截蓋與壺身要嚴絲密合,線面要一體完整;

(3)壺鈕似茄梗,既不能有中規中矩的死板,也不能失去壺本身的靈氣,一定要給人以把玩之樂,觀賞之趣。

「陶瓷知識第九講」世人常說的茄段壺“三難”是什麼?

要做到這三點,很不容易。徐漢棠跟著顧景舟制壺之始,前3個月學打泥片,而後開始學做"茄段壺",一年裡就只練習這一個品種。

「陶瓷知識第九講」世人常說的茄段壺“三難”是什麼?

紫砂壺品種那麼多,為什麼單選茄段壺呢?因為其壺型看似簡單,實際複雜,是所有圓器壺型的交集結合體,學做好茄段壺是基礎,打好了基礎,再學做其他壺易上手多了,這就是所謂的"一通百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