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宋之戰宋軍獲勝為什麼還要求和?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朝代,除了它極具研究價值的文化傳承外,最吸引後人的,便是宋朝整個存續期間的懦弱表現。經歷五代十國的混亂之後,宋王朝的統一順應了百姓的心聲,但是重文輕武的國策卻為王朝的發展埋下了禍根。

趙匡胤經歷陳橋兵變之後,中華民族進入了趙氏王朝,與前兩位皇帝不同, 宋朝的第三位掌權者宋真宗是有名的嬌寶寶,他從小就養在皇宮裡,所以對外面的世界根本就不夠了解,這種情況所導致的後果就是,外面將士浴血奮戰,他卻想著如何捲鋪蓋逃跑。

公元一千零四年八月,遼國皇帝和大名鼎鼎的蕭太后,率領著二十多萬的大軍,浩浩蕩蕩地開始進攻宋朝。一開始的陣勢就將宋真宗嚇了個半死,在和眾大臣商議之後,被人所鄙夷的宋真宗只好同意大家的防守要求,他本來可是打算帶著宮人家屬逃到南方去的。

一路勢如破竹的遼軍,卻在定州城下吃了癟,原來,宋朝的將士擺下了連環陣,目的就是將遼軍扼殺在皇城之外,雙方最終在澶淵決戰,一向驍勇的遼軍竟然敗在了自己看不起的宋人手裡,逃回大本營的路上,又被鐵面六郎楊延昭打了個落花流水,最後成功逃脫的不及來時的十分之一,遼軍在此次戰役中以慘敗收場。

宋軍的勝利大大鼓舞了宋朝國民,就在眾人覺得揚眉吐氣,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宋真宗卻宣佈:放棄追擊遼軍,並向遼國求和。擱現在,這樣的舉動肯定會被網絡噴子給罵死,其實在當時,宋真宗收到的罵名也不少,可是他為什麼會這樣呢,不管是近代的鴉片戰爭還是古代的宋朝求和,都深深刺痛著中華兒女的心。

其實道理很簡單,宋代所處的歷史環境決定了求和的出現,原來,宋朝時期中國並沒有統一,契丹、遼國以及後來者居上的金國,都是相互獨立的國家勢力,唇亡齒寒、相生相滅的生存法則一直籠罩在這片大地上,就在宋遼兩國鷸蚌相爭的時候,一旁的大金卻想要坐收漁翁之利。

眾所周知,金朝是滿族的始祖,八旗子弟個個驍勇善戰是有目共睹的,如果宋兵一鼓作氣滅掉遼國,那麼一旁的金國肯定會揮動雙刀前來佔便宜,到時候,我們的大宋王朝就不是失去幾座城池這樣簡單了,剛剛建立起的政權很快就會被金國所取代,那可能中國歷史就沒有明朝什麼事兒了,從宋朝直接過渡到滿族人的天下,所以宋真宗此舉還是明智的。

遼宋之戰宋軍獲勝為什麼還要求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