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跟魏徵真的是好搭檔嗎?

唐代大臣魏徵是歷史上很有名的諫臣,他總是向皇帝提出各種建議,也不管皇帝是高興還是不高興。魏徵和唐太宗,這倆人一個竭力進諫,一個虛心納諫,成就了君臣關係上的一段佳話。

但是,歷史上真實的唐太宗和魏徵之間,只是表面上的深情脈脈,實際上沒有看起來那麼美好。兩個人是在小心翼翼地製造出一種假象,目的只是要形成一種雙贏。魏徵的“成功”其實飽含血淚和辛酸,也可以說是成功學的一個標本,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參考。

魏徵在遇到唐太宗之前,是很不順利的。他自己先後跟過五個主人。最後一個,就是唐太宗的哥哥,太子李建成。跟了太子總是能有個盼頭了吧,結果李建成在玄武門事變中被殺,魏徵倒黴催的,辛苦了幾十年,連個穩定的靠山都沒找著,每一次押寶都押錯地方。

唐太宗跟魏徵真的是好搭檔嗎?


李世民這邊呢,從歷史上看,他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皇帝。但他在玄武門之變中殺了自己的親兄弟,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原罪,非常不光彩。因此他就特別希望有一個人能出來幫他洗脫這個罪名。這個人不能是自己這邊的——肯定會越抹越黑的嘛。讓民間人士來洗地也不現實——不瞭解朝廷的狀況嘛。那最好的方式就只能是,讓敵對陣營的某個人出來給李世民洗底。恰恰這個時候,魏徵出現了。

作為敵對陣營的人,魏徵去見李世民的時候,是相當危險的。不單是可能被當做餘孽殺掉,更嚴重的是,魏徵曾經向李建成建議,要他早點把李世民幹掉。這還了得?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啊,一見到魏徵,李世民就問他。你好大的膽子,竟然妄圖破壞我和我大哥的感情。出人意料的是,魏徵既沒有跪在地上,咣咣咣磕頭求饒,向李世民懺悔說自己當初瞎了狗眼,跟錯了人;他也沒有坦白從寬、抗拒從嚴、主動檢舉揭發別人、戴罪立功。他只說了一句話:“如果李建成早點聽我的話,現在死的就不是他了。”

這話一說出來,氣氛驟然緊張起來。但李世民聽了以後卻露出了笑容,這並不是李世民被魏徵的直率打動了,僅僅是因為啊,魏徵說出了他想聽的話。

唐太宗跟魏徵真的是好搭檔嗎?


魏徵當著大家的面,赤裸裸地說出了當年李建成要幹掉李世民的陰謀,這麼一來,這事兒就成了李建成先起了殺心,李世民只是被逼無奈,不得不除掉李建成,一下子就把玄武門之變的性質給翻了案。

魏徵本人是李建成的重要謀士,他本身就是見證者。所以他的話可信度高,成功洗刷了李世民身上的原罪。魏徵的回答看似狂傲、直率,但在當時的情況之下,只有這麼說才是他的唯一活路。這就讓李世民也不能殺掉魏徵,這兩個智商超群的男人過招,一句話就達到了雙贏的境界。

魏徵之所以能夠用這種巧妙的方式保護自己,是因為他曾經學過“縱橫術”。什麼叫“縱橫術”呢,就是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用什麼方法、什麼角度說服對方,不存在一種不可更改的主張。這其實就是無原則、沒節操。但走投無路的魏徵只能利用“縱橫術”保護自己。

後來,魏徵充分發揮自己這方面的特長,利用李世民對他建立起來的好感,開始了不斷進諫。他先給李世民洗腦,什麼叫“忠臣”,什麼叫“良臣”。“良臣”呢,就是讓自己獲得美名,也輔助君主獲得聲譽的臣子;“忠臣”呢,就是自己被殺掉,讓君主背上殺臣子的惡名,雙方都受損。

唐太宗跟魏徵真的是好搭檔嗎?


洗過腦以後,魏徵就不斷進諫,“直諫”就成了魏徵生存的武器和邀寵的法寶。李世民如果不耐煩,想殺了魏徵呢,就是讓魏徵成為了“忠臣”,兩個人雙輸;李世民要是聽他的諫言,不殺魏徵,那就讓魏徵成為“良臣”,兩個人就雙贏。

這種君臣和諧的局面維持了很久,直到魏徵死。他死了以後,因為他生前舉薦過兩個人,這兩個人被牽連到一宗大案裡。還有人指正說,魏徵寫給唐太宗的那些奏章,他都自己偷偷錄個副本,交給史官,就是想要在史冊上留個犯顏直諫的美名。

這下唐太宗就忍不了了,他命人毀掉了自己給魏徵寫的碑文,還廢止了兩家通婚的約定。所以啊,唐太宗與魏徵之間的關係,從根上說,還是駕馭與被駕馭的關係。這就給我們帶來一個啟示,那就是,在一個系統內,最好的生存法則是,首先考慮系統需求,進而保護自身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